語文的一大功用就是讓學生“敢說話,會說話,說話有條理”,以此來促使學生形成自己的思想認識,在生活中體驗豐富的情感并能用恰當的語言表情達意。基于上述認識,筆者在口語交際教學中進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以提高學生口語水平。

一是強力推廣普通話,讓學生言之有“禮”

筆者所在的學校位于偏遠的小縣城,城鄉孩子參半。兩類學生在學習、生活、性格等方面的差異比較大。總體說來,縣城的孩子較為活潑開朗、外向、膽大,會說普通話;農村孩子普遍寡言少語、內向、膽怯,講方言。為消除差異,筆者先頒布一條“嚴刑峻法”——本班學生不論在教室還是宿舍、餐廳、操場,一律講普通話,違者“重罰”!然后在主題班會上多角度、多渠道大力宣傳普通話的重要性。最后分組考核監督,值日組長日總結、周公布,輕獎遵從者、堅持者,重罰偷懶者、疏漏者,并輔之以教師在教室內外、學校周邊不定時監督,學生干部也處處監督、時時舉報。實施初期,班里忽然安靜許多,因為大家怕不小心一張嘴就是方言而被懲罰,索性不說話。慢慢地,原來不講普通話的孩子在課堂上開始用普通話回答老師的問題了,還會向家住縣城的同桌借文具了。住在宿舍的農村孩子們能用普通話聊天了。其實,農村孩子在內心深處是喜歡說普通話的,因為他覺得那是一種“洋氣”的表現。他們對縣城孩子是羨慕的,他們也想考大學去大城市深造,深切明白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對他們的重要性。短短一學期,試驗取得成功:學生之間交流不僅用詞準確、交流順暢,而且語文成績有了很大提高。“彬彬有禮”的普通話已經成為學生日常交流的新常態。

二是玩轉課前三分鐘,讓學生言之有“物”

怎樣才能讓學生靈活自如地運用普通話且有源源不斷的動力?筆者在課前三分鐘上做起了文章,開辟課前小舞臺,讓學生來表演節目。起初是讓學生分角色讀課文,聽聽誰是優秀朗讀者。后來讓學生講成語故事、詩歌朗誦,看看誰能“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再后來讀、寫、說結合,讓學生每天睡前閱讀一篇作文,摘錄好詞佳句,推薦三五個詞語,撰寫百字小片段,必須把所推薦的詞語用進去。第二天在班級推薦,賞析好詞好句運用之妙。短短的三分鐘讓學生在忐忑中走向新奇,在渴望中走向展示。這一系列的節目由最初煞費苦心的提前排練,到后來的即興口述;從有本可依,到后來的出口成章。活動設計有梯度,遵守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規律,很好地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三是用心設計活動課,讓學生言之有“節”

目前,各類教材中有一些口語交際的課程內容,盡管要求不夠詳細、內容不能與時俱進,可是我們教師應“借船出海”,結合時事熱點開展口語交際教學。如在教授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當一次主持人》時,筆者先和學生聊天:平時喜歡看什么綜藝節目?喜歡哪個主持人?他(她)的主持風格怎么樣?我們今天也來當一次主持人怎么樣?導入非常自然,學生興趣被瞬間激發。然后分組,交給任務一——每組準備一個節目,說明類型和名稱。因為學生興趣高漲,節目單很快出爐,老師寫在黑板上,然后講解知識,什么叫開場白、結束語和串聯詞,幻燈片出示優秀范例。接下來,交給各小組任務二——小組分工,哪個組寫開場白,哪個組寫結束語,哪個組寫串聯詞……主持詞完成后,交給任務三——各組選定主持人,人數一個、兩個、三個、四個都行。這時的課堂氣氛達到最高點,一番舉薦、爭論、謙讓、鼓勵之后各組主持人誕生。趁此出示對主持人的要求:要有強烈的自信心,落落大方;講話要灑脫自然、簡潔明快、幽默風趣;態度要熱情誠懇、親切自然,富有感染力。組內主持人排練五分鐘,順臺詞,組員還給出謀劃策。此時教師要進入各組詢問、指導或簡單示范。一切準備妥當之后,表演正式開始。每組主持人分別登臺,因為做過了比較充分的準備工作,且上臺的同學都很欣喜有這樣的機會,臺下掌聲不斷。盡管花費了兩個課時筆者卻覺得值!精心設計的口語教學,匯聚師生集體智慧,學生躍躍欲試、“依依不舍”的口語訓練課堂已成為學生流連忘返的后花園。

口語交際是每個人每天最常見的活動。如何讓口語交際課生動有趣,是一個需要探究的課題。我相信,只要我們的老師能潛心研究,努力在教學中實踐,我們的一代少年最終一定會說一口“漂亮的中國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