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由教師與學生共同構建的雙向活動,教學過程是教與學交互影響的過程,即教師以“教”來促動學生的“學”,學生以“學”來促進教師的“教”。師生互動是上課時老師為增加課堂氣氛常用的一種方式,它最終的目的是通過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從而全面提高教學效果。那么我們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構建有效的師生互動呢?

一、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建立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師生之間互相理解,人際關系和諧。教師應尊重熱愛學生,對學生持肯定、接納的態度,緩解學生內心的緊張,從而激發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而學生則應該對教師表現為尊重、信任,積極配合教學。教師對學生要有信心和耐心,尤其對學習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更要善于培養他們的自尊心和學習熱情。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要吃透大綱、研究教材,把握重、難點,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不同層次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盡可能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活動參與者,他們既是信息的發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小組活動是師生互動的一種比較有利的模式,既可激發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又可加快閱讀速度,同時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全面、更科學。

二、重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作文教學要貼近學生生活

“親其師,信其道。”教師把對學生的愛化為一個溫柔的眼神,一個會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話語,一個贊許的姿態,一個體貼入微的動作,都會使學生感到教師的關心賞識,心理上會產生一種說不出的愉悅與滿足,這無疑能促進他們積極上進,從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增添他們的勇氣,鼓起他們的自信。反之,師生之間的關系緊張,學生會由厭惡教師進而厭惡學習,即使是難度不大或者很有趣味的教學內容,也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

在作文教學中,應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情感,在設置寫作方面的話題時,多以培養和增強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和環境保護意識、樹立世界意識等題材為主,讓學生寫周記、小作文,這些話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充滿感情色彩,會自然流露出他們的思想感情。這樣,教師就很容易和學生進行心靈上的溝通,產生一種自然的情感交流。學生們喜歡你這個語文老師,自然就容易喜歡上語文這門課,那么學生對語言的學習興趣便會自然而然地提高。

三、設計合理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設計合理問題,讓學生積極開口。

設計過難或過易的問題,學生都不好回答,這是阻礙學生主動回答問題的最主要原因。教師設計問題要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則,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設計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并讓學生“有話可說”。當學生開口說時,要允許學生說錯話、說真話,允許學生對知識有不同的見解,允許學生把自己的心里話和想說的話充分表達出來,讓教學真正進入孩子的心里,融入到學生的情感中去。

2.課堂設置“質疑”環節,提升互動效率。

阻礙課堂互動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學生的潛質沒有挖掘出來。對不感興趣的事情,學生當然是漠不關心,更不能當“主人”了。課堂中要留出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質疑是讓學生成為課堂主人的最好方法。“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語文課上設置質疑環節,讓學生暢所欲言,大膽提出困惑,問題從同學中來,到同學中去,如果學生們自己不能解決,再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溝通、討論來解決,這樣學生對知識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能讓學生在問中學,在學中問,燃起他們的求知欲望,激起他們的質疑興趣。

互動教學的關鍵在于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才能夠使教師的機械講授變為學生的主動接受。語文教學必須講究方法,互動性教學不僅是教學的一種手段,更是一門藝術。師生之間的互相配合、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諧相處是教學得以良性發展的前提,也是教學效果的根本保證。只有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個人綜合素質才能讓教師在教學中游刃有余,更好地開展互動性教學,提高初中語文課堂互動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