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彈唱能力提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策略
作者:董亞莉 西安市蓮湖區遠東第一小學
發布時間:2018-08-29 12:41:4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對于一名音樂教師來說,彈唱是最基本的技能之一。音樂教學中教師的課堂彈唱是學生對歌曲魅力與內涵最直接的體驗。但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音樂教師使用音頻視頻教學,音樂課上原本那種琴聲悠揚、歌聲動聽的場面變得越來越少,致使越來越多的音樂教師在鋼琴技能上退化。音樂教師整節課播放音樂讓學生聽;或是彈唱的效果不佳,單一的伴奏方式,使學生演唱無激情。在課堂中很難見到音樂教師聲情并茂的教學范唱。那么,如何利用彈唱提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效果呢?
1.情境融合,曲風編配一致。
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小,理解作品的能力差。因此,在學習歌曲前,教師聲情并茂的彈唱,加上準確的表情、動作,可以讓學生更好更快地體驗、感受樂曲的風格。
例如:在教學《小寶寶睡著了》這一課時,我輕輕地說:“孩子們請閉上小眼睛,讓我的歌聲伴隨你進入甜美的夢鄉。”話語中時時透露出像媽媽一樣真摯的情感,給學生們以溫馨與關懷,學生們漸漸進入情境。這時輕輕彈奏歌曲的旋律,彈奏的力度減弱,適當地用延音板,用輕柔的聲音范唱。教師在彈唱歌曲時,應根據不同風格的歌曲編配鋼琴伴奏,在不同時間段的彈唱中設計不同的彈唱伴奏。如初學歌曲時,采用以主旋律為主的伴奏,讓學生更清晰地聽到主旋律,更快更好地掌握音準、節奏、旋律。學會歌曲后為了烘托歌曲的情緒、風格,教師應設計豐富的伴奏來輔助學生演唱,使學生演唱出的歌曲達到最佳試聽效果。
2.和聲編配準確豐富。
在日常教學中,伴奏大致采用主旋律伴奏和和弦伴奏,和旋伴奏對學生整體的音樂素養水平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學生有良好的音準和和聲聽辨能力,對節奏、音準的把握都有一定的要求。伴奏雖然以“伴”為主,但與其他伴奏對象共同塑造了完美的音樂形象。同時,鋼琴是一種技藝性很強的樂器。正確的彈奏方法,富有層次感的觸鍵方式,較好的音階、琶音、和弦、八度技術以及鋼琴踏板的合理使用等,均是彈好歌曲鋼琴伴奏的基礎。要清楚歌曲的音樂風格和特點,掌握歌曲速度、節奏和內容、含義等,要用合適的伴奏織體與和聲編配來進行即興創作,絕對不能一種和弦從頭彈到尾,一種和弦用在所有的歌曲即興伴奏上,這樣彈出的即興伴奏不符合歌曲本身的風格,也不好聽。和聲設計是鋼琴即興伴奏中的重要部分,和聲選配是否恰當會影響到歌曲的演繹效果。例如:歌曲《小酒窩》F大調“我有一對小酒窩,呀子喂”,有些老師喜歡用F和弦,但用Dm和弦比F和弦會更合適,到了第二句“我有一對小酒窩,呀子喂”在旋律上有了一個小起伏,就不能繼續用Dm了,可以轉換成Am、Dm、D7、Gm,如果再簡單一些可以換成Am、Dm、Dm、Gm。
3.以情帶聲,以琴傳情。
在歌曲演唱中,音樂教師首先要做到有方法、有感情的演唱,絕對不能出現音準和節奏的問題,除創編以外不能在教學中隨意更改正譜歌曲的旋律和節奏,要尊重作曲家,給學生展示完整流暢、生動優美的歌曲藝術形象。教學生用科學的發聲方法進行演唱的前提是音樂教師自己能科學演唱,做到聲情并茂。音樂是情感藝術,教師首先要深刻地挖掘歌曲的內涵,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學生,使他們充分地理解音樂,以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
4.加強練習,琴聲合一。
歌曲彈唱是一個逐步積累、逐步提高的過程。在平時的練習中,可能還不錯,但每當聽課或賽教時就會驚慌失措。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多實踐,多給自己尋找鍛煉的機會,逐步克服怯場心理,增強即興表演意識,提高臨場表演能力,做到胸有成竹,不亂陣腳。平時在上課前一定要將歌曲彈熟練熟,只有這樣,上課時才能游刃有余地進行范唱,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含義、感受歌曲蘊含的情緒。
音樂教育家柯達伊指出:“有了歌唱的基礎,更高層次的音樂教育就能得以發展。只有人聲這一個人們生而有之的,而且是最優美的樂器,才是使音樂文化屬于每個人的沃土。如果首先學習歌唱,然后學習其他,將使學生具有多種音樂能力的準備。”由此可見, 教師的課堂彈唱是學生對歌曲魅力與內涵最直接的體驗。通過聆聽教師的彈唱,學生能對作品的情緒、速度、力度、風格等有初步的感知,為接下來的歌曲學唱打下良好的基礎。總之,我們只有明確、理解教師彈唱的重要性,進行有效的彈唱,平時的音樂歌唱教學才能真正落到實處,才能提高學生歌唱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