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作文彰顯個性化
作者:李典剛 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早陽鎮九年制學校
發布時間:2018-08-29 10:17:2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要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意。”這就要求學生習作要彰顯個性化色彩,使作文閃出迷人的創新光輝,才能有感人的力量。鑒于農村初中學生畏懼寫作文,不精心構思,胡亂拼湊,作文缺乏真情實感,錯別字滿篇;還有人抄襲他人之作,種種現象,都是寫好有特色作文的致命克星。為此,筆者就在作文教學實踐中積累的點滴經驗談談自己的感悟。
一、作文要有真情實感
新課程標準倡導: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因而,我們要求學生寫作文首先應有真情實感,才能使文章形神兼備。在教學《生命的尊重與關懷》的作文時,一位同學通過一個小姑娘憐惜的一只蝴蝶死了,父女倆為它舉行葬禮,對我們進行了一次尊重生命的情感教育,父女倆的行動啟示我們:對生命應懷有敬意、關愛和憐憫,由此引入關愛生命,進而思考生命教育的問題,用真情感染了讀者,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作文選材應新穎別致
一篇習作,內容上善于選材,巧于提煉,精于立意,且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在語言運用上清新凝練、生動活潑,讓人讀來耳目一新,這樣的作文,才能與讀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我曾讓學生以《尊重和改造自然》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一名同學從美國一個大洲的火災寫起,描寫了大火將萬畝森林化為灰燼的情景,事后,人們發現了罪魁禍首竟然是枯枝朽葉。于是人們清理了枯枝朽葉,卻引起了蟲害,原來造成蟲害的原因是清理了敗葉,毀壞了鳥兒、螞蟻等這些害蟲的天敵安身的家園,引出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表達了和諧生存要順應自然規律的主題。這樣的作文選材新穎、寫法獨特,讓人耳目一新。
三、讀名作,培養獨特的寫作個性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離開閱讀,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杜甫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也就是這個道理。鼓勵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書籍,尤其是讀名人名作,其中深邃的思想、對事物本質的獨到認識、對人物精雕細琢的描繪等,常讓人叫絕。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風格,而這種風格正是個性的體現。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多讀名人名作,吐故納新,培養自己的寫作個性。
那么,如何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寫作個性呢?
1.重視觀察思考,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感悟能力。
寫作是與生活相依附的。故而,教師要引導學生接觸社會,指導學生留心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養成善于觀察和樂于思考的習慣,培養他們對生活的感悟能力。讓學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活動,對不同的人和事產生不同的感情,形成他們對社會、對人生的基本看法。這些看法的積累,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學生獨特的見解,同時也是捕捉靈感的基本條件。每個人把自己感受到的觀點和經驗向他人述說時,就會文思泉涌,再也不會覺得無話可說,言之無物的病癥才能根治。學生對生活一旦有了感悟能力,作文的水平自然會提高。
2.強化閱讀,豐富個性化語言。
一是多背記優秀詩文;二是寫好讀書筆記;三是對積累的名言警句、成語、對聯、詩句、精彩段落、趣事逸聞、幽默笑話等進行整理,為寫作添彩;四是利用課堂,對學生進行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的訓練,結合教材對學生進行仿寫訓練。
3.大膽創新,加大訓練力度和修改力度。
如讓學生寫《它,不普通》作文時,有一位同學選材獨特,頗具匠心。他并沒有從熟悉的素材中選材,而是選取了“八卦、包公、漫畫等與眾不同的材料,然后從黑白色彩上進行解讀,最后,寫出了黑白所寄寓的象征意義。不僅讓人覺得新奇,還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此外,還要加大作文的訓練數量,采用“小練筆”和“大作文”相結合的方式,并制定系統的訓練計劃。在指導、練習、修改上下工夫。如面批面改、自評自改、相互修改、重點講評等,制定修改的方法和要求,把學生不起眼的作文修改加工成佳作,讓他們產生成就感和自豪感。然后用專版展示習作風采,把展示過的作品匯集成冊,讓學生自行設計封面,做為資料相互傳閱,把非常有個性的作文,推薦給報刊發表,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和熱情。隨著作文次數的遞增,相信學生作文的整體水平定會躍上一個新的臺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