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句子寫完整

低年級學生語感較差,對完整句子缺少基本認知,教師不妨多找一些完整句子,讓學生反復閱讀,明白句子成分構建規律。特別是較長的句子,學生很容易丟失一些成分,造成句子的不完整。句子完整性主要體現在主語、謂語、賓語的合理搭配上,學生沒有語法基礎,對完整句子的感知只能停留在語感基礎之上。

例如:教學部編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我多想去看看》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熟讀課文,并布置造句任務:“造句要說清誰在干什么,這樣才算完整。如‘媽媽告訴我,沿著彎彎的小路,就會走出天山。’讓我們也來用‘媽媽’這個詞說一句話,看誰說得更完整、更有意思?”學生有課文例句作參照,造句順利展開。有學生說:“媽媽第一個起床,要為全家人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也有學生說:“媽媽最關心我,每天都給我準備好吃的東西,我長大后一定要對媽媽好。”教師給出評價:“說得太好了,造句都很完整,能夠理解媽媽的艱辛,特別值得表揚的是第二位同學,不僅說清楚媽媽干什么,還表達了自己的愿望,這是非常難得的。”學生聽到教師這樣評價,頓時有了學習熱情,紛紛說出更多有積極意義的句子。

教師利用課文中的句子作為示范,引導學生說一句完整的話,學生完成得很出色。教師對學生的創新表現給出肯定和表揚,成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把句子寫生動

把句子寫完整是從語法角度要求的,把句子寫生動是從修辭角度要求的,低年級學生修辭方法掌握較少,只能運用比喻、擬人等幾個修辭方法,教師在引導學生書面造句時,還需要從典型詞語運用、修辭運用、語氣語調運用等方面展開具體指導。

學習《樹和喜鵲》時,教師先示范朗讀課文,然后對一些句子展開重點學習,指出句子的生動性。如“每天天一亮,喜鵲們嘰嘰喳喳叫幾聲,打著招呼一起飛出去了。”教師給出引導解析,喜鵲們成為鄰居了,每天都要相互打招呼,是不是顯得很友好熱情呢?如果將這個句子改成“每天,喜鵲們叫幾聲,飛出去了。”好不好呢?學生自然是異口同聲說不好。教師繼續引導:“因為運用了模擬聲音的詞,還有擬人化的手法,句子才顯得更生動。如果讓你用‘一起’造句,你會寫什么樣的生動句子呢?”學生議論紛紛,尋找造句的思維視角。經過練習,學生大多順利完成造句。有學生說:“我們唱著歡快的歌,一起去爬山,一起去觀海,大家都非常興奮。”也有學生說:“我們參加集體勞動時,大家相互鼓勵,一起克服困難,得到了鍛煉。”

教師用課文中的例句展開對比分析,讓學生明白造句的生動性是如何產生的,給學生帶來更多啟迪。從學生的良好表現可以發現,教師的引導是卓有成效的,學生不僅能夠說出完整的話,還有意識地增強了句子的生動性。

三、把句子寫精巧

為提升書面造句品質,我們不能只滿足句子的完整性和生動性,還要追求造句的精巧性、規范性。所謂精巧性,是指句子有外觀的精美度,還要有內質的意蘊度。

《一分鐘》的故事具有生活化,學生很容易接受其中的情節。為讓學生造出精巧的句子,教師為學生設計了一組句子,讓學生對比分析,說出句子的突出特點:“小猴子下山來,走到一塊玉米地。”“小猴子跑下山,跳進一塊玉米地。”“小猴子高高興興下山來,悄悄來到玉米地。”學生進行對比分析,紛紛給出自己的見解:“第一個句子很簡單,談不上生動。第二個句子寫出小猴子的特點,有靈動性。第三個句子還融進了情緒,具有感染力。相比之下,第二個句子更精巧,第三個句子更生動。”教師讓學生用“小兔子”一詞造句,學生很快就給出個性十足的句子。

從學生造句可以看出,教師引導發揮著重要作用。什么樣的句子更精巧,學生在比較中已經形成清晰認知,在造句表現中自然體現出這種意識。造句不僅要求正確完整,還要強調句子的生動性和積極意義。

造句不只是要“造”出句子,還要求句子具有完整性、生動性、規范性。造句是低年級語文教學最為常見的學習形式,教師要深入到學生群體之中,對學生造句能力展開調研,讓學生把句子寫完整、寫生動、寫精巧,培養學生良好語感,提升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