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課程標準》中特別突出強調了“生命世界”這一內容標準,生命的可貴之處在于任何人只能擁有一次。然而在最近的信息中,比較頻繁出現的卻是青少年對于生命以及安全的淡漠。對于青少年而言,本應當對生命持有尊重的態度,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但是有很多學生因為成績不好輕生,因為缺少安全意識危害自身。所以,必須要通過課程引導孩子從小尊重并珍惜每個人僅有一次的生命,特別是要學會保護自我。在科學課程中就具備非常豐富的優質的生命教育資源,教師應充分發掘學科優勢,以此實現對這部分資源的科學合理、恰當運用,在小學高段科學課教學中向學生滲透生命教育,這樣孩子們便能夠從中感受到潛移默化的生命教育,既有助于他們認識生命、理解生命,更能從中感受到尊重生命以及珍愛生命的重要意義。

、基于生物特征,感悟生命的多樣性

學習科學是為了幫助學生了解充滿生命的世界,感受一草一木,并始終伴隨其童年生活。從三年級開始,很多學生就已經對周圍的動物充滿好奇,再加上知識的不斷積累以及生活經驗的不斷豐富,他們的小腦袋里已經裝著非常豐富的和動物相關的知識。所以,很多學生對課程充滿興奮和好奇,還能夠自主列舉很多動物。然而這些動物究竟具備怎樣的表現,很多學生實際并不清楚。在小學高段科學課教學中,教師要基于生物的特征,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多樣性。

例如:在教學《生物的多樣性》一課時,根據學生當前對動物種類的認知,一位教師從第一節課《校園生物大搜索》開始著手,引導學生首先感知比較常見的動物,之后對它們進行簡單介紹,當交流已經具備一定深度之后,引導學生探討分類的具體標準,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排列以及分組。由此學生們便能直觀地發現:由于分類標準存在差異,分類之后的結果必然也會有所不同。基于前課的基礎,學生的想法既多元又質樸,但是缺少了科學性以及規范性,比如,有的學生提出以生活環境、食性甚至是以生殖方式劃分。基于種類的劃分,學生能夠初步感受到動物種類的繁雜。教師借助常見動物的骨骼照片,結合學生生活中吃雞或者吃魚的感受,幫助學生理解脊椎動物的典型特征,使他們可以自主區分有脊椎動物以及無脊椎動物。這種比較方式更直觀更形象。然后,遵循教材中的要求,讓學生自主尋找昆蟲、鳥、魚以及哺乳動物之間的共同特征,這一過程既不存在挑戰也沒有過多的懸念,學生們能夠輕松發現。但是在給各個種類增加相應的成員時就出現了新問題:有的學生將鯨、海龜以及鱷魚歸為魚類,這類低級錯誤的出現,主要是因為學生的感知受到了生活經驗的影響或者被感官所欺騙。由此教師引導學生對這幾類動物的概念進行仔細研讀,發現各自的概念特征,并基于動物進化這一角度進行詮釋。這樣,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就感悟到了生命的多樣性,在這個過程中有機地滲透了生命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基于生命起源,感受生命的奇跡性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對科學課提出了特別要求:基于本課學習,能夠幫助學生了解生活中常見的比較淺顯的科學知識,關鍵是能夠再運用于生活,由此從小培養學生科學的生活以及行為習慣……學生基于學科學習,能夠了解自然的奧秘,拉近和自然之間的距離,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自然資源的保護中,更多地關注科技的發展進步。

例如:《誰選擇了它們》這一課的教學是建立于《原來是相互關聯的》基礎上,更深層面地拓展了動物和環境之間的關聯性,幫助學生理解“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樣一條看似苛刻的自然法則。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位教師為學生設計了以下環節:

1.了解青蛙的生存。根據青蛙的圖片了解黃色青蛙以及綠色青蛙之間各自不同的身體特征,并以此為基礎推測各自的生活環境。這一步驟學生實施起來相對簡單,但為何會出現這一區別,教師應結合圖示予以講解,特別是背景色彩的變化,隨著草地逐步退化成為荒漠,環境的改變意味著青蛙只有不斷地偽裝自己,才能夠有效保護自己,才能夠不被天敵發現,才能生存至今。

2.理解“物競天擇”的規律。先讓學生自主說出了解的極地動物,并通過對其外形的觀察發現形體上的共同點:外形龐大,擁有厚重的皮毛以及脂肪。之后比較同類但是不同種的動物,比如紅狐與北極狐之間的比較。基于圖形觀察學生們發現,和同類相比極地動物的體形更加渾圓龐大,同時附屬器官比較小。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區別呢?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資料閱讀,從中了解伯格曼法則,并通過演示實驗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在這個演示實驗中,三個瓶子分別代表的就是三種不同體形的動物:體形大且圓、體形小且圓、體形不圓但是大。從理論上來看,大且圓的燒瓶降溫是比較緩慢的,但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比較容易出現誤差,教師應提前實驗幾次,選擇最恰當的方式,只有具備明顯差異的實驗器材才能夠突顯實驗效果。在這一實驗過程中,學生只需要了解哪個降溫最慢即可,其他可以不特別關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引入“從北極熊想到的”主題,幫助學生深化理解認知。

3.選擇改變著生物。對于動物的改變,學生理解起來難度不高,比如金魚這一種類是由鯽魚培養而成。新品種雜交水稻來自于稗子與水稻雜交。

三、基于生物關聯,體驗生命的價值

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教師要基于生物之間的關聯體驗生命的價值,這樣,在這個過程中才能讓學生體驗生命的價值。例如:在教學《生物多樣性的意義》這一課時,一位教師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1.了解生物的多樣性和人類之間的關聯。基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探討人類會與哪些動物以及植物發生聯系。通過這種形式的交流,學生既能夠了解到動植物的種類繁多,同時也能夠了解和人類生活之間存在的密切關聯。基于交流的基礎,引導學生填寫氣泡圖“人類和動物之間的聯系”。結合探討和資料閱讀,讓學生自主設計氣泡圖“人類和植物之間的聯系”。接下來的教學環節就是立足于氣泡圖展開設想:如果不存在生物的多樣性,人類的生活會出現怎樣的改變?通過這一方式,可以引導學生立足于生態平衡或者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這一視角展開分析,并最終了解到:一旦物種出現部分缺失,必然會引起生態失衡,最終會影響到人類的生活甚至生存。這也為接下來“保護生物多樣性”這一教學環節打下基礎。

2.了解生物多樣性和其他生物之間的關聯。這一教學環節選擇相互依存這一視角展開分析,其目的就是為了展示學生的集體智慧,因為僅憑一兩個學生難以舉出豐富的實例,但是可以經過集體探討以及充分交流能輕松達成這一目標。例如:蒼耳有鉤刺,如果掛在動物的皮毛之上,就可以以此傳播種子;在牙簽鳥的幫助之下,可以輕松剔除鱷魚牙縫中的食物殘渣等。

3.給予生物多樣性充分的關注和保護。基于之前的學習,學生們了解了生物多樣性存在的重要意義,自然也能夠了解保護的重要性,那么究竟該如何保護?這才是本課最終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提前讓學生搜集各種相關信息,了解生活中對動植物的破壞以及傷害情況,同時還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關倡議,例如:在生物世界中,人類只是其中一員,和其他生物一樣具有平等的地位,不能夠成為其他生物生存與否的主宰。在本堂課結束之后,筆者以“校園生物多樣性與我們的生活”這一主題為學生布置作文,既要了解校園內的相關生物,同時也要結合教材中生物多樣性的意義,談幾點個人感想。筆者認為,這種方式更貼近學生生活,能夠使學生有話想說,有話可說。

總之,在全面提升國民素養的進程中,開展生命教育是最基本的要求,是順應社會以及環境發展不可忽視的關鍵所在,更有助于促進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長;這不單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職責,也是現代素質教育中的必然要求。在科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善于把握有效的教學策略,以對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引導,才能使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價值,才能夠真正感悟生命、尊重生命并珍惜生命,這也是每一位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