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借鑒民間藝術資源教學探索
作者:仲廣麗 江蘇省儀征市張集小學
發(fā)布時間:2018-08-29 15:39:0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小學美術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將古今中外一切經典性的文化藝術遺產,自然地融入課堂教學,成為學生成長的文化養(yǎng)分。”我們將民間美術資源引入到美術課堂教學之中,不僅能夠豐富學習內容,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塑造美術基本素養(yǎng)。教師利用輔助手段展開教學設計,整合民間美術資源、探索教學應用渠道、拓展課堂教學視野,都可以為美術教學帶來豐富成長契機。民間美術資源接軌學生生活,根植社會土壤之中,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我們將民間美術資源運用到美術課堂教學之中,勢必能夠給學生帶來深刻的思想觸動。
一、整合民間美術資源,創(chuàng)設美術教學借鑒契機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民間美術資源具有廣泛性和地域性的特征,在具體整合民間美術資源時,需要提升針對性。教師可利用走訪調查、教輔材料、網絡信息搜索等手段進行搜集整合,多渠道查找民間美術資源,為美術課堂教學提供更多借鑒機會。
教學蘇教版小學三年級美術下冊“風箏”,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風箏的外形,學生進入到學習探究之中,對風箏個性的外形展開觀察討論。為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組風箏的圖片信息,并引導:“這些風箏上都有圖案,仔細觀察一下,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開始觀察,并展開了課堂熱議:“我看到風箏上有一只蜈蚣,這只蜈蚣非常威武,在天空中飄舞。”“我看到一只巨大的蛇形風箏,比蜈蚣風箏還要長。”教師引出話題:蜈蚣和蛇在我們民間都有一定傳說,相應的圖畫也非常多。如民間傳說的“五毒”,老百姓會在一些節(jié)日做成許多圖畫,繡在衣服上、鞋面上,貼在門楣上,這些圖案經過演繹,已經成為經典的美術作品。
教師由風箏聯(lián)系到民間美術作品,自然而然形成了學習鏈條,學生順利接受新知。民間美術作品的介入,為課堂教學注入了生機活力,有效提升了教學品質。學生對民間美術作品有特殊的學習興趣,課堂教與學達成高度和諧。
二、探索教學應用渠道,營造美術借鑒教學情境
民間美術資源進入美術課堂之后,教師如何利用好這些資源,為學生進行哪些引導和提示,這是需要教師認真研讀的課題。小學生對民間美術內容不是很熟悉,教師需要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對民間美術作品進行介紹和解讀,引發(fā)學生學習和欣賞的興趣。
如學習“鳥與飛禽”相關內容時,教師拿出一尊雄鷹雕塑:“有很多人喜歡用石頭、木頭雕塑飛禽,并將這些雕塑放在顯眼的位置,據說能夠鎮(zhèn)宅辟邪。看一下大屏幕,這些雕塑有什么特點?學生開始觀察。”有學生說:“這是一尊鳳凰雕塑。聽爺爺講,鳳凰是吉祥的象征,造型精美,有高貴的氣質,在房屋建筑中起到點綴的作用。”教師發(fā)動學生用手中的畫筆,畫出這些雕塑。學生拿到任務之后,很快進入到實際操作之中。
教師引入雕塑這種民間美術形式,成功打開了學生的學習視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以繪畫的形式展示其形態(tài),收獲頗豐。
三、拓寬課堂教學視野,塑造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小學生對民間美術資源存在好奇心,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學習心理,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的學習機會。發(fā)動學生展開走訪調查、實地參觀、案例搜集、經典鑒賞、集體討論、實驗操作,豐富教學促進力。這樣的教學實踐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對學生的成長有積極影響。
“巧包裝”學習時,教師先讓學生細致閱讀文本相關內容,并讓學生實際操作,為學生提供包裝材料。在學生實踐操作過程中,教師深入到學生之中,對學生進行指導。為進一步激活學生學習熱情,教師現(xiàn)場展示一些精美的包裝盒,讓學生對各種包裝形式進行評價。教師這時拿出一個非常獨特的制品:這個東西叫“泥泥狗”,其造型獨特,而且還富有變化。這是民間過去比較流行的泥塑玩具。同學們觀察之后,利用彩泥自行捏制一個“泥泥狗”,看誰制作得更有特點。課堂學習氣氛頓時被點燃,學生都積極投身到教學實踐中。
學生對民間的傳統(tǒng)玩具有特殊情結,雖然其造型比較笨拙,但古色古香,學生會產生親切感。其助學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對培養(yǎng)學生美術情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民間美術資源豐富多彩,應該引起我們美術教師的關注,從不同渠道整合民間美術資源,為美術課堂提供經典學習內容,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式。民間美術資源具有經典性、社會性等特征,非常適合學生學習鑒賞,將民間美術作品呈現(xiàn)到美術課堂,其促學效果會更為顯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