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動態生成課堂 展現小學數學魅力
作者:王學珍 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實驗小學
發布時間:2018-08-29 15:29:2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布盧姆說過:“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在師生互動的教學情境中,教師必須對學生一系列的表現做出及時的反應,如遇突如其來的提問,遇到與眾不同的聲音,遇到錯誤的認知等,教師要善于捕捉有價值的信息,并予以放大,使其成為寶貴的教學資源。與此同時,還要切實發揮教學過程中的激勵評價功能,既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更要關注學生數學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一、動態生成的獨創性
教師在教學“小數的性質”時,教師可設計這樣的問題:8、80、800這三個數,加上適當單位并用等號將這三個數連起來。這時學生一定會感到新奇,有的竊竊私語,有的愁眉不展,有的躍躍欲試。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這個問題。通過小組交流的方式,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根據小組討論的結果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分別加上元、角、分,可得:8元=80角=800分。”有的說:“分別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8米=80分米=800厘米。”這時,教師再提出如果用同一個單位將上面各式表示出來的問題。學生思維更加活躍,爭先恐后地提出:8元=8.0元=8.00元,8米=8.0米=8.00米等,這種教學方法會把學生的潛能激發出來。教師可以引入“小數的性質”這一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弄清像8、8.0、8.00…這樣的數大小是否相等。為什么相等。從而激發學生的探討熱情,使課堂教學更有活力。
二、整合教學資源
教師在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時,有一道題:一個梯形上底1.4米,下底3.5米,高2米,求它的面積。有學生這樣解答:1.4+3.5=4.9(平方米),教師對學生的解答先不去評判對錯,而是讓這位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思路獨特而奇妙:梯形高2米,求面積時要除以2,乘以2與除以2抵消了,實際就是上底與下底的和。教師進而讓學生討論形成共識:如果這樣列式求的是上下底的和,不符合題意,正確的列式是:(1.4+3.5)×2÷2,但計算時可采用抵消的方法,比較簡便。這樣由錯誤生成討論,不僅讓學生增長了智慧,還激發了學習熱情。
三、有效引領
教師在教學“找規律”一課時,可例舉這樣一道題:1、2、4、( )、( )、( ),要求學生在后面按規律填數,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第一組學生給出的答案:7、11、16,理由是前后兩數相減的差依次增加,分別增加1、2、3、4、5。第二組學生又給出答案:8、16、32,理由是前一個數乘以2等于后面的數。教師對學生的解答可進行簡單的評價,表揚并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使學生有自信學好數學。教學資源有時應該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
教師在教學“可能性”這一課內容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體驗,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剪刀石頭布”的游戲引入學習內容,讓學生感受“不確定性”。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方法是不是最簡便的?還有沒有更簡便的算法?這種方式可以給學生創造一個輕松的學習環境,能夠讓學生在討論中取得好的學習效果,拓展學習思維。
四、人文問題激發課堂動態生成
教師在教學“分數(百分數)乘法應用題”教學后,可以列舉一組對比練習:1.青少年時期是大腦學習能力最旺盛的時期,人到70歲時,腦細胞大約會丟失總數的60%,大約丟失6000億個,請學生算一算,腦細胞的總數共有多少個?2.青少年時期大約有腦細胞10000億個,到了70歲時,腦細胞大約丟失總細胞數的60%,請學生們算一算,70歲后大約丟失多少億個腦細胞?學生在計算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想:了解了人體腦細胞的信息,你會想到什么?有的學生說,腦子越用越聰明;有的學生說,把握現在的學習時間,好好學習;還有的學生說,那老人的腦細胞不是丟失了很多,不是很可憐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可以延伸出一個問題:“那我們作為年輕人應該怎么做呢?”這樣的一個問題又可以引起學生新一輪的討論。教師在教學內容選擇上,既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又要調動學生的興趣。對于課堂問題的設計,也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難度適中的,既要引起學生的思考,又能鼓勵學生的斗志。
教師在教學中應本著“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為了保證小學數學動態生成課堂的有效性,必須要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水平,以便于教師能夠在教學活動中,根據學生學習特點的差異性,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為打造高效課堂奠定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