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深度學習,彰顯語文理性之美
作者:馬 玲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方洲小學
發布時間:2018-08-29 16:07:0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所謂深度學習是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應用和創造的學習,是從以達成三維目標為目的的學習,走向以提升核心素養為目的的學習。深度學習摒棄機械識記、簡單重復的學習方法,倡導學習者積極主動學習,重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這樣的學習方法符合課標的理念,能有效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語文課堂教學只有實現以下三個轉化,才能保證學生深度學習的有效性。
一、教學內容:刪繁就簡
特級教師薛法根曾提出“大道至簡”,認為語文課必須返璞歸真,體現一種“簡約之美”。特級教師黃厚江也曾經說過:“我以為簡單就是有效。”語文教學一定要刪繁就簡,做到目標簡明,內容簡要,方法簡單。
目標簡明,要求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度解讀,篩選出適合學生學情、使學生終身受益的知識點,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生學習目標清晰,才能圍繞目標進行主動探究,深度學習才能得以進行。
內容簡要,要求教師對每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安排,一節課安排的內容不宜過多過滿,要盡量減少課堂教師講解的時間,把大量的時間還給學生。只有學生擁有大量的課堂時間進行自主探究,深度學習才能保證。
方法簡單,要求教師不再過多關注教學方法的多樣,而要追求方法的恰當。當教學變得簡簡單單,教師就能把關注點放在學生身上,能及時關注到學生的學習狀態,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和幫助,深度學習才能具有實效。
教學簡單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充裕了,學生就能反復品味、咀嚼語言文字,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并能進行有效的遷移、運用,提升語文素養。這樣的課堂真正達到了“簡約而不簡單”,學生的思維在發展,能力在提升,課堂充滿理性的魅力。
二、學生角色:反“客”為“主”
盡管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在很多課堂上,學什么、怎么學都是教師決定的,學生在課堂上仿佛就是在“作客”,一切聽從教師這個課堂“主人”的安排。有人說,好的課堂,上著上著教師不見了;反之,不好的課堂,上著上著學生不見了。
深度學習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必須“反客為主”,真正發揮學習主體作用,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實施研究,理解、運用所學知識,促進學習能力的提升。教師要學會“退讓”,變精彩的“教”為學生有效的“學”。教師要給出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習得知識,發展能力。當學生成為主體后,教師應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變為深度學習的引導者。學生受年齡所限,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往往會碰到困難、發生錯誤,如果得不到教師及時的引導,不僅會造成學習時間的無端耗費,甚至會給學習情緒帶來影響。因此,深度學習離不開教師有效的引導,在學生學習“山重水復疑無路”時,教師要通過引導讓學生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三、學習方式:走向合作
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經成為老師們的共識。但實際教學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這樣單線式的學習方式,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不能進行有效對話、合作。即便有的課堂上出現了小組合作學習,但也常常流于形式,學生之間并沒有產生思維上的互動。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利于學生的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要求學習者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批判的學習,并能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學習情景中去,最終解決問題。深度學習往往是在個人與他人分享、交流、互動中產生的。這樣的學習方式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判斷能力以及知識的運用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就小學生思維發展情況看,個體的學習往往很難達到要求。
因此,實施深度學習必須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之間互相質疑、啟發思考,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保證深度學習的有效性。合作學習強調的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觀點的啟發與補充,因此需要每個學生都積極思考,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出自己的觀點,從而產生思維的碰撞,引起學生更深入的思考,引發深度學習。當然,小學生受年齡所限,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各種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發揮組織和引導作用,在日常教學中重視學生傾聽和表達能力的訓練,讓學生明確自己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職責,并通過適當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合作學習進行合理評價,從而保證學生能有效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為深度學習的實施創造條件。
實施深度學習使學生在思考、討論和交流中深化了對知識的認識,培養了思維的深刻性。語文學習不再是單純的重復和機械的記憶,散發著理性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