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教師教學的主陣地。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常常會出現“投入大,收效低”的現象。判斷一節課是否有效,并不是看教師教了多少,而是看學生學了多少,掌握得如何。因此,優化課堂結構,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是每個英語教師都應該追求的目標。

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采取恰當的教學策略,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增強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意識,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所有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得到發展?!队⒄Z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英語課程應把“是否提高了學生的英語學習意識和興趣,是否增強了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以及學生是否養成了英語學習的良好習慣等”作為評價教學有效性的依據。那么,如何根據英語課程標準以及教材特點來組織有效教學呢?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做了以下思考和嘗試。

一、有效教學的起點——準確把握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靈魂,也是課堂的“指揮棒”,是所有教學行為的“指路明燈”,對課堂教學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首先是導學,即確定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以及學生原有的學習基礎,引導學生自主、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其次是導教,確定教師的教學步驟、環節及教學活動,減少教學的隨意性;最后是引導評價,即目標為評價提供標準和依據。

1.立足學生考慮目標。

在上課前,教師要讀透整個教學內容,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看這一堂課他們所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如果學生對理解現有教材內容有困難,教師則要想方設法將教材“處理”一番再帶進課堂。所以,除了幫學生確定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還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等,以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舊帶新,拓展延伸。

2.用具體的行為動詞表述目標。

《英語課程標準》在表述二級知識目標的時候,使用了“知道、了解、理解”三個核心詞來描述二級語音、詞匯、語法、功能和話題等。但是我們在具體確定每節課的目標時應該使用具體的、可檢測的、多層次的行為動詞。

3.從多種維度設立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的確定應符合新課標教學目標的設定,即“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樣的三維目標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

二、有效教學的重點——設計高效的教學活動

1.生活性。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點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具有真實性;并應積極促進英語學科和其他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內在聯系,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審美情趣、藝術感受、創新協作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币虼耍處煈O計與學生實際生活貼近的活動,以撞擊學生靈感的火花,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

2.層次性。

在一堂課中,從教學目標和任務出發,教師可以設計很多不同種類的活動。設計的課堂教學活動應該有一個遞進關系,即由易到難,由簡到繁。

3.實踐性。

教師在遵循小學生語言學習規律和心理發展特點的前提下,依據所學知識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精心設計可操作的教學活動,做到適時適度,由淺入深。

三、有效教學的發展點——給出合理的教學評價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影響學生個體發展的重要因素。當前強調對學生應該是激勵性評價、賞識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學生在課堂活動中也期待被評價,這樣他們會有很強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進而會更自信、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總之,有效的英語課堂離不開一系列有效的教學設計。如何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而讓英語課堂綻放精彩,是我們永恒的話題。我們只有一個目標: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