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紅,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陜西省首批中小學教學名師,陜西省首批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陜西省校本研修指導專家,曾連續三年榮獲“陜西省教學能手”稱號。主持多項教改實驗,提出踐行并發展“三三”語文教學觀,獲陜西省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出版專著《追夢問道——我的語文教學之路》《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實踐與探索》和《小學語文學科培訓手冊》等100萬字教師教育專著與資料。現任寶雞市小學教師培訓中心書記、主任。

近年來,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我們探索提出“三三”語文教學觀(即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師生觀、以讀寫為本的過程觀、以創新為本的目標觀,實現課程的三維目標),不斷研究和深化。教師的觀念在逐漸更新,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內在的潛力得到了挖掘,語文素養得到了提升,語文教學發生著正向的變化,逐漸回歸教育的本真。

教學理念發生重大轉變

傳統的應試教育課堂教學一味灌輸知識,學生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是機械訓練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分析課文、講解課文,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性。新課標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互動活動。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注重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而且在教學活動中,對角色定位做了重大調整,“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從“前臺”隱退到“導演”的地位。

1.確立以學生為本的師生觀。傳統的教學以教師為中心,而新課改以來,教師按照兒童心理發展規律來把握教學,把語文教學的著眼點放在“人的全面發展”和挖掘潛能、培養個性上面,實現了學生人文精神的完整構建與人性的和諧圓滿,為學生的生命綻放光彩奠基。語文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一是注重學生與文本交流。語文教學已經深入到學生的精神領域,和學生進行靈魂溝通,及時點亮學生“心燈”,指導學生迎難而上,使師生在交流中達到共識、共思、共享、共進。二是注重對學生的情感熏陶。與其他學科相比,在情感的激發、培養與交流上語文學科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語文教師自覺地把培養美好的情感作為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和目標。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照顧了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特征及學生獨特的體驗和感受。三是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積累與提高。積累是一種具有濃郁的主體能動色彩的經驗與情感、智力的積累。當這種積淀達到一定量的時候,在學生身上形成一種富有個性的文化底蘊,形成個性、靈性,并綻放出耀眼的思維火花。

2.堅持以讀寫為本的過程觀。讀是語文學習最為基本的途徑。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注意構建以讀為主的課堂結構,以讀激情,以情促思,融聽說讀寫于一爐,集聲光色味于一體,使學生達到口誦心惟,知能統一。重視自讀、合作讀、集體齊讀、單個讀等多種方式的讀。而且從初讀感知、再讀感悟、精讀品味等層次逐步推進。教師特別注重通過“讀”來轉化潛能生,“激情導讀”“授法教讀”“揚長議讀”樹立了他們的上進心、自信心。除在課堂上做好閱讀工作外,還著力推行語文閱讀“雙軌制”(課內課外),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閱讀古今中外名家名篇,閱讀報刊上富有時代氣息的文學精品,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練習寫作是語文學習的另一個基本途徑,當前的教學更多地采用了聽辨、對話、復述、即席講話、創設情境說話、續編故事等練習方法,提高聽說起點,加大聽說容量,為習作奠定基礎。在習作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走出“說假話、空話和大話”“機械、刻板理解‘真實’”“只顧真實,不敢想象”“選材真實,但不健康”“堆砌詞藻,空洞無物”的誤區,返璞歸真,讓學生崇尚真善美,為今后的人生打好生命的底色。

3.樹立以創新為本的目標觀。創新是人類智慧的最高表現。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教育的上位目標。在培養學生的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等能力的同時,教師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首先,注重思維訓練。不僅關注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的訓練,而且加強求異思維的訓練,使學生的天賦從不同角度得以發揮和張揚。創設情境,強化創新動機,利用教材引導學生進行補充情節的訓練或改變主題的訓練,允許學生“標新立異”;提倡學生寫科幻作文,學寫童話,寫感悟式作文等,發揮學生想象力,使創新思維得到更好訓練。其次,重視思辨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質疑、辯論能力的培養,盡可能為學生提供一個發揮想象力、創造力的空間,在觀點的交鋒、思想的碰撞中,思維迸發創造火花,使孩子們超越教師,超越教材,超越自我,達到“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理想境界。

整合三維目標,培育核心素養

新課程強調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三維目標是目標相互依存和關聯的三個方面,不是三個互相孤立的目標,應該在過程中掌握方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再從三維目標走向核心素養。這些已成普遍共識。

1.理清三維關系。在“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中,知識和能力是基礎,它又是其他兩個維度發展的依托。語文素養的核心是語文能力,假如把語文素養比作一座大廈,由三維目標構成,知識與能力就是大廈的基礎,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就是上層建筑。基礎穩固了,語文教學的根基才不會動搖,上層建筑也才能更加穩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重要的一維,沒有它,將使語文教學回到課改前的狀態,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沒有“過程和方法”的目標,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將難以落實。

2.堅持三維一體。新課標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提高”。教學中,教師注重三維目標的整合,以“知識和能力”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并充分地體現在過程和方法中。新課標中的“課程目標”處處為我們整合三維目標提供了范式。如,第一學段“口語交際”第6條規定:“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自信心”“積極”“感興趣”是情感、態度的要求,“表達”“參加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是能力方面的要求,而“參加”“發表”就體現過程,如何討論和怎樣發表意見則體現學習方法的要求。

3.培育核心素養。核心素養首次出現在2014年4月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其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語文核心素養主要表現為語言能力和人文修養。如果說語言能力是語文關鍵能力的話,那人文修養就是語文的必備品格。當前,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表現出“四個重視”,即重視閱讀、重視積累、重視思考、重視表達,著力培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從三維目標走向核心素養,是學科教育高度、深度和內涵的提升,是學科教育對人的真正的回歸。學科核心素養意味學科教育模式和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

探索語文教學之“道”

何為道?簡言之,道就是規律。那語文教學之“道”是什么?

借用李旭山老師撰寫的《也說語文之“道”“器”與“技”》一文中的觀點,他認為,從處理教材上看,“道”是文章的思想靈魂,是義理;從教師專業修養和教學組織上看,“道”指老師的教育思想、教學理念;從“道”和實體形式的關系看,“道”就是教材反映的系統化的語文規律、語文價值。

結合近年來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和研究,筆者深深體會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課堂教學應該在以下方面著眼用力:①充分認識母語教學的基礎地位:語文在學生的各學科學習中、在人一生的發展中具有基礎性、全局性的作用;②準確理解語文學科的性質:堅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不可過分強調任何一方;③全面發揮語文教學的功能:堅持三維目標,不可單純強調學習知識;④正確處理知識與能力的關系;切實加強語文知識的學習:夯實字、詞、句、語法基礎,提高聽說讀寫能力;⑤重視思維訓練,采用多種方式訓練學生思維:運用各種教學資源創設情境,培養形象思維能力,發展抽象思維;⑥搭建促進生命成長的課堂結構: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建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多維互動結構;⑦積極實行開放教學:引導學生利用紙質書籍、網絡、音像制品等,擴大課外閱讀面,用閱讀引領學生健康成長;⑧正確把握小學作文教學特點:作文教學應引導學生多觀察、細觀察,寫出真情實感;⑨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重視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通過情感投入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既是我的教學心得,又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的切入點,也是我的語文教學之“道”。

“道”是各種先進的新思想,是正確的學科觀、教學觀,更是基本規律、正確方向。“道”是啟示,彰顯著自身的價值。問道于自然,問道于語文。孫雙金老師說:“語文之道,乃語文之規律,語文之原點,語文之真諦也。”自然之道,順其自然;語文之道,回歸語文。道之何在?存乎一心!

在革新中推動教育發展

回眸寶雞地區這么多年來的小學語文教學,課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激活了課堂教學。教學過程是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建構和探究,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思路的過程。隨著課改新理念、新要求滲透到課堂教學實踐中,大家都在對課堂教學進行著重構與變革,讓語文課堂教學變得趣味活潑、精彩靈動。如扶風小學,在語文教學上探索出“四環節導學型”生本靈動課堂,實現了傳統課堂教學向現代課堂教學的嬗變,課堂真正成為“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學習的樂園”。學校被北京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授予“全國新世紀小學語文教育研究基地校”。金臺區三迪小學以打造“全國書法名校”作為辦學特色,六年來,學校先后有數名學生在中省市兒童書畫比賽中獲獎,有“小書法家”美譽,該校獲“國家規范漢字書寫教育特色學校”稱號。

2.提高了教師素質。新課改的受益者不僅是學生,還有我們的語文教師。一方面教師的知識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得到提升。不斷學習新思想、新知識,教師的知識結構既“專”又“博”。在不斷承擔課題、執教公開課、互動互助教研等實踐、總結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提高了專業素養。問題意識啟思考,教學反思促自省,執教公開課激成長,提高了教學研究能力。另一方面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大大提高。通過參與課改科研課題,大家認識到“互聯網+教育”時代,信息技術能力的提高對于一個現代教師的重要性,大家逐漸能夠熟練掌握和應用現代化信息化的技術和工具。

3.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面對未來社會必備的能力,也是當前教育的培養目標之一。新課改切實轉變了學生應試學習狀態下的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式、探究式、合作式的學習狀態,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終身學習打基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自主性學習也為學生搭建起構建知識與養成質疑精神、合作意識和創新勇氣的橋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和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