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學離不開實驗操作,教師需要有創新意識,對實驗內容和實驗操作形式進行全面考量,以提升科學實驗教學品質。學生對科學實驗有濃厚參與興趣,教師要抓住學生心理,在課堂實驗準備、課中實驗過程、課后實驗訓練等環節,為學生提出針對性要求,促使學生順利進入到實驗之中,感受實驗帶來的認知體驗,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一、課前實驗準備體現周密性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分為幾個階段,課前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在具體操作上,教師要做好幾個方面的考量:第一,要深度挖掘教材內涵,找到實驗設計內容,做好實驗操作規劃。第二,要展開學情調查,了解學生科學認知基礎,根據學生實際需要選擇實驗內容和實驗形式。第三,要準備好實驗材料,科學實驗材料非常豐富,這些材料可以發動學生展開搜集工作。科學實驗對實驗條件有不同要求,教師要做出精確篩選,以滿足學生的普遍訴求。

教科版小學三年級科學下冊《測量水的溫度》,這是一個分組實驗,教師發動學生在課前做好相關準備工作。每一個小組準備4個水杯,這4個水杯里分別放入:自來水、溫水、熱水、燙水,準備好測量水溫的記錄表、測量水溫的溫度計。為確保實驗的順利展開,教師特別要求學生能弄清測量水溫的方法。學生紛紛記憶相關操作步驟,并在課堂實驗展開之前,先展示操作方法:手拿溫度計的上端;溫度計插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部和側壁;觀察溫度計時,視線和液面保持水平;讀數時,溫度計不能離開被測的水;在溫度計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時讀數。因為準備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實驗順利開展,學生都能夠準確測量出不同水杯的水溫,并做好相關實驗記錄。教師不僅要求學生準備好實驗材料,還檢查學生實驗操作步驟掌握情況,為實驗成功進行奠定基礎。

二、課中實驗過程體現體驗性

課堂實驗操作過程中,教師要對實驗展開多重設計和調整。首先,要利用多種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實驗學習情境,以激發學生參與實驗操作學習的主動性。如講述相關故事、引入游戲、設計競賽等,都可以有效調動課堂積極情緒。其次,要選擇合理的操作方法,幫助學生建立體驗認知。科學實驗有展示實驗、驗證實驗和探索實驗之分,教師要注意做好展示實驗,并引導學生開展驗證實驗和探索實驗。最后,要發揮合作學習優勢,對科學實驗進行相應調整,讓學生在相互幫助下形成實驗認知。

如,分組實驗《觀察冰的融化》,教師為學生準備了實驗材料:1個燒杯、冰塊、2只溫度計、測量記錄表、空氣溫度記錄表等。實驗開始,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開始相關操作。先將冰塊放進燒杯中,用溫度計測量冰塊的溫度,以及燒杯較遠地方空氣的溫度,并做好記錄。等冰塊自行融化,按照均勻的時間間隔測量相關溫度,記錄下來變化的數值。當冰塊全部融化后,做同樣的測量操作。最后,對記錄結果信息展開分析比對,得出實驗結論。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教師引導非常細致,學生體驗深入,實驗認知順利建立。

三、課后實驗訓練體現反思性

科學實驗訓練設計時,教師要有延伸意識,根據課堂實驗操作需要,發動學生在課后展開拓展性實驗訓練,幫助學生盡快建立實驗反思認知。科學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教師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發動學生展開生活實驗操作體驗活動,自然能夠讓學生在生活經歷過程中完成實驗操作。將生活變成實驗課堂,這是理論聯系實踐的自然選擇。通過課后實驗訓練,不僅能夠給學生帶來全新認知體驗,還可以培養學生良好觀察的學習習慣和意識,對學生健康成長有特殊意義。

如《水珠的形成與冰有關系嗎》,這是一個分組實驗,需要利用燒杯和冰塊展開相關操作。為讓學生對實驗有更多認知體驗,教師將這個實驗放到學生生活之中,并對實驗進行了相關調整:早晨,一些植物上會有露水,這些露水是如何形成的呢?展開個性實驗操作,總結出實驗結論。實驗訓練任務發布后,學生都主動展開探究。先找相關材料展開閱讀學習,做好實驗準備工作,然后請教家長和有經驗的人,最后展開實驗操作,進行實地觀察,得出實驗結論。課堂展示時,學生大多能夠給出令人滿意的實驗結論:當夜晚來臨時,氣溫會明顯下降,距離地面較近的空氣遇冷便凝聚成小水珠,這些小水珠逐漸融合成露珠。利用一些植物和其他物體,都可以收集到小露珠。教師發動學生結合生活經歷展開實驗操作,不僅幫助學生展開了實驗驗證,還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現象的主動性,這對全面提升學生科學素養有一定幫助。

課前實驗準備工作要到位,體現周密性;課中實驗操作要精確,體現體驗性;課后實驗訓練要拓展,體現反思性。從不同維度展開教學設計,必將給科學實驗帶來豐富的教學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