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感恩教育
作者:胡秀蘭 王 海 陜西省靖邊中學 陜西省靖邊縣第二中學
發布時間:2018-08-28 10:26:1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一、青少年感恩教育存在的問題
1.對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很多人都是片面理解學校教育的使命,重智育輕德育,以學習成績來衡量學生的好壞,忽視了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況,導致學生出現感恩思想的缺失。在這一階段,大多數教育者并不能及時引導學生,給予學生必要的幫助。甚至有些教育部門也會認為感恩教育只是學校德育課的任務,與其他教學課程關系不大。教育工作者與教育部門對感恩教育重要性認識不足,這是一種錯誤的思想傾向。
2.感恩教育形式化。
感恩教育的形式應該是豐富多樣的,但是教育者往往把感恩教育片面地等同于組織各種各樣的學生活動,許多學校不約而同地讓學生給家長寫“感恩信”,家庭作業都是幫助父母做一頓飯或者做一次家務等。這些感恩的方式幾乎雷同,而且多數時候這些教育者并沒有講清楚感恩活動的深刻內涵,盲目地要求學生去完成任務,這導致感恩活動收效甚微,使活動的意義被削弱。舉辦活動不是目的,而是要成為教育的手段和渠道。平時,很少有學校把感恩教育活動系統化、序列化并納入長遠規劃,勢必使感恩教育形式化,使感恩教育缺乏系統性,削弱了感恩教育在實現學校培養目標過程中的作用。
3.感恩教育缺乏外部系統的配合。
當前青少年感恩教育由學校獨立進行,沒有與家庭、社會相結合。家庭是青少年接受教育最早的地方,也是最直接的地方,更是感恩教育的啟蒙學校,父母對子女的成長起著示范作用,在青少年的感恩教育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父母的不良行為勢必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本來就比較薄弱的感恩教育的效果。社會教育則更為重要,孩子的成長并不只局限于家庭當中,他們受到更多的影響來源于社會,接觸到的更多更實用的知識也來自于社會。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之間,其中任意一個環節缺失,都會導致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失敗。
二、教學管理中實施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徑
1.榜樣引領,重視感恩教育。
教育者,尤其是思想道德任課老師及班主任老師應該作為學校教育的榜樣,一方面重視學校感恩教育,另一方面應該用感恩的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和管理工作,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感恩的內涵和意義。在校園中師生相處時,老師要寬容地對待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錯誤,并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且要用放大鏡看待學生的優點和閃光點,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認真理解并體會感恩的意義。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德育工作者,不能因為不良社會風氣帶來的困難而動搖感恩教育的理念。
2.在教學管理中滲透感恩教育。
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學校要營造良好的感恩氛圍,以此感染、熏陶學生。布置校園和教室時,要營造感恩文化氛圍。如掛橫幅、設櫥窗感恩主題專欄,讓校園的角角落落都訴說著感恩的話題。
在中學生的思想品德課堂教育中,感恩教育的培養相當于培育中學生文化精神的靈魂,在中學生感恩意識形成的前提下,一切良好的品德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否則,缺乏了感恩教育的思想品德課堂教育無異于使中學生變成了品德知識的儲備器。因此在進行中學生思想品德課堂教育時,把感恩理念和感恩意識的教育作為貫穿思想品德教育過程的主線,通過列舉相關的案例來指引學生加深對其優秀思想品質的理解,并在懷揣感恩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其他優秀品質的作用。
3.感恩教育要與家庭和社會連接溝通。
自古中國的道德教育就是從家庭開始的,家長的言傳身教對青少年道德意識的確立有著重要的影響。學校應通過多種形式與家長溝通,如通過舉辦家長學校提高家長素質,使他們在學生的感恩教育中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學校教育還應與社會教育相結合,尋找突破口,把社會當作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大課堂,教育學生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社會上出現的感恩缺失現象,提高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
三、結語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傳統美德,感恩應該是社會上每個人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對中學生實施全面的“感恩教育”其目的就是要讓學生知恩圖報,不忘父母之恩,不忘老師之恩,不忘親朋好友之恩,乃至社會之恩、自然之恩,使“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之情生根、開花、結果。感恩不僅指物質回報、金錢回報,還包括情感回報,一個眼神,一個微笑甚至是對大自然、對環境的愛護,都可以是恩惠,這是時代賦予感恩新的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