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活作文教學的理論探析
作者:錢赤梅 山東臨沂第二實驗小學
發布時間:2018-08-28 10:23:3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生活作文教學是作文教學改革的新導向,但目前對生活作文教學理論層面的認識不夠透徹、研究不夠深入,需進一步從作文目的、寫作內容、教學方式和作文動力等理論角度來解讀生活作文教學的內涵,了解其對學生個體發展、作文水平提高的價值和功能,以及其作為一種作文教學理念所獨有的生活性、發展性、體驗性等特點。本文通過理論探析,豐富與堅實生活作文的理論研究,為一線作文教學的實踐操作提供理論支撐。
一、小學生活作文教學的價值意蘊
寫作是內心活動的外化,既是在傾訴自己的情感,也是在展現自己的思想。“生活作文”以文字為依托,讓學生呈現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情感。學生成為作文的主人,以自己的生活為素材,以作文為載體,與同學、老師交流自己的真情實感。這種作文教學形式貼近學生的生活,一方面可以激起學生對作文的興趣,提升其作文水平和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使學生自我豐富和發展,形成正確的觀念和健全的人格。本文主要從提高寫作水平和促進學生個體發展兩個角度來探討小學生活作文教學的作用與功能。
1.激發作文興趣,提升作文水平。生活作文以學生的真實生活為寫作素材,積極調動學生觀察、表達、記憶、思考等各方面的能力,使學生時刻保持活躍的思維,促進想象力的發揮,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之中,盡情地展現和表達生活。生活作文注重研究學生的生活,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點所在,激發其寫出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生活話題。在日常作文教學時,教師應緊扣生活話題,提升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和熱情,加以恰當引導,鼓勵學生多進行作文創作,使他們的一切生活都可以成為作文的活水源泉。
2.關注年齡特點,促進身心健康發展。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大不相同,生活作文教學注重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因材施教。針對當前小學作文教學成人化的傾向以及“假話、空話、套話”的弊端,生活作文教學強調作文要緊貼小學生的生活實際,要求小學生從“小”著眼,用兒童的眼光審視生活,用童心體驗生活、品味生活、感受生活,表現自己的童心童樂、童真童趣,呈現真正屬于兒童自己的生活。
二、小學生活作文教學的特點
1.生活性。生活作文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生活性,葉圣陶曾說:“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由此可以看出,生活就是作文的活水源頭,沒有了生活,作文就像流淌的溪水會慢慢枯竭。生活作文以生活為起點,以學生的課堂學習生活為中心,外延到學生的校園生活、社會生活、家庭生活、自然生活等各層面,并將作文教學與學生各個層面的生活密切聯系起來,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記錄生活、感受生活,最后抒寫生活。
2.主體性。學生的主體性主要是指在作文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地位。生活作文教學主張以學生為主,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主動參與生活創作,以學生的所觀、所感、所悟為寫作的主要內容,從學生的生活中搜集寫作的素材,表達學生自己的真實感受。這樣的作文教學理念突出了學生在寫作中的主體性,讓學生成了自己思想情感的主宰者,作文過程也就成為學生品味生活、積淀情感、表達思想、塑造人格的過程。
3.體驗性。體驗就是身臨其境,能夠得到最真實的經歷和感受。生活作文的主要特征就是體驗性,不僅要用五官去聽、說、看,而且要用自己的手去操作、身體去體驗、心去感受,將生活實踐與作文過程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參與生活,充分體驗生活的樂趣,這樣才能使學生獲得最真實的情感體驗和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寫作素材,才能寫出最感人至深的作品。
4.實踐性。生活作文教學明確體現了實踐性的特點,主張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根據地方文化資源,組織參觀游覽活動;或帶領學生走出校門,參加社區活動,進行新聞調查、人物訪談等,讓學生積極參加各式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深入生活、體驗生活,為學生拓展了廣闊的作文素材空間。通過學生自己的親身參與,在實踐中不斷豐富自己的經驗,加強對生活的認識、感悟,從而為寫作奠定基礎。
生活作文教學關注學生自身的體驗,關注學生參與作文的過程,注重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及健康人格的養成,這些都指向學生未來的發展。通過生活作文教學,學生學會主動地參與生活,學會適應生活,學會做人,在實踐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帶來學生語言、精神和人格的發展與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