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中,朗讀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但不能隨意為之,而是要結合學情精心設計 “朗讀”教學,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如何讓“朗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吭高歌”,發揮其有效性,我談一下自己在教學中的體會。

一、層層深入朗讀,讓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漸入佳境

1.默讀。默讀是不出聲的閱讀,所以環境安靜,便于集中精力思考、理解所讀內容。如在品讀《九寨溝》一課第3、4自然段環節時,先讓學生默讀。學生分別用1~2分鐘很快完成要求讀的內容,并畫出要求的詞句,為朗讀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2.個別朗讀。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一些老師習慣把齊讀和分組讀貫穿于課堂教學始終,但是忽略了齊讀應該適時安排才是有效果的。在《九寨溝》的教學中,我是在默讀之后設計了個別朗讀環節,這樣就很容易發現學生在朗讀中存在的問題。第一個學生在讀“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頂銀光閃閃”時沒有讀出自豪、贊美之情,教師針對問題給予指導:抓住重讀詞“一座座、插入、銀光閃閃”,想象銀光閃閃的雪峰,讀出自豪之情。學生再讀時,入情入境,做到了美讀。朗讀不僅把無聲的文字化作有聲的語言,還把單純的視覺作用轉化為各種感覺的綜合作用,從而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3.齊聲朗讀。齊聲朗讀實際上是在學生理解文本、能把握感情的基礎上設計的朗讀。對一些后進生而言,齊讀過程就是他們向優秀學生學習朗讀方法與技巧的過程,也是加強集體主義教育,發揚協作精神的一種重要方式。而且齊讀是人人參與,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感、成就感。

4.分角色朗讀。這種朗讀方式適用于童話和寓言中的對話描寫的語段,有利于學生對作品中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的把握。如我在教學《皇帝的新裝》這篇童話時,請七名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來分角色朗讀。學生那聲請并茂的朗讀使全班同學進入了情境,尤其是讀到皇帝的新裝被小孩子揭露出真相時,部分學生皺起了眉頭,為皇帝虛偽、愚蠢、自欺欺人的丑惡行徑感到可悲。分角色朗讀應注意形式的多樣化,可讓個別男女生分角色讀,可讓幾個小組的學生分角色讀。

5.誦讀,即背誦。這種朗讀方式適合于古詩文和抒情散文教學。如教學蘇教版五年級語文《清平樂·村居》,當學生理解了詞句意思,并體會到詞中的意境“茅舍清溪圖”“翁媼相媚圖”“大兒鋤豆圖”“中兒織籠圖”“小兒剝蓮圖”,然后設計誦讀,讓學生一邊想象畫面一邊結合板書誦讀,就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增強語感,積累名言佳句,體驗藝術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審美能力,養成高雅氣質,同時也把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實現學生與作者、與文本的對話。

二、多元評價,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法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準確合理、富有鼓勵性的評價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處于興奮、主動、積極的狀態,充分發揮潛能。

1.教師評價要注重激勵的藝術。兒童天生喜歡鼓勵和贊美,課堂上教師鼓勵的話語、滿意的微笑、贊許的眼神、默許的點頭,使孩子們感受到被器重,興味盎然,課堂氣氛和諧而愉悅。(1)要善于發現學生朗讀中的閃光點。(2)要多使用鼓勵的語言。(3)評價要恰到好處。評價朗讀要以事實為依據,激發學生長久的內在動力,善于發現值得鼓勵的地方,巧妙地指出不足與需要改進的地方。

2.學生自我評價。自我評價能夠消除學生本身的對立情緒和疑慮,調動學生參與評價的積極性,還能引導學生認識自己,在反省中不斷完善自我,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如一名學生讀完課文后,我請他自我評價一下。他說:“我認為我讀得還是挺有感情的,但聲音比較輕。”我說:“再讀一遍好嗎?”他又讀了一遍,這回有感情又響亮。

3.學生之間互相評價。朗讀教學中,還可以組織學生相互評價,得到來自同學的真誠認同或稱贊。

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好書不讀不知其妙。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根本。教師獨具匠心的朗讀設計和充滿智慧的評價,讓有效朗讀穿越語言文字,還文本以形象,化文境以心境,讓孩子們的聲音在課堂上飛揚,點亮每一節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