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高段古詩詞情智教學課外實踐與拓展初探
作者:趙 靜 西安市長慶未央湖學校
發布時間:2018-08-28 10:54:3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陜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高段古詩詞情智教學的策略研究》課題成果,課題編號:XDKT3151。
古詩情智教學提倡以智生情、以情促智、情智共生?!墩Z文課程標準》提出:“第三學段要求提高詩歌教學質量,重視兒童受到中華詩詞文化的感染熏陶,提高品析詩詞名篇的能力,感受詩作蘊含的思想情感才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边@與古詩的情智教學觀是不謀而合的。古詩的積累實踐也應從情智開始,我們可以圍繞聽、說、讀、寫進行一些實踐活動。
一、詩詞誦讀要重視。誦讀是帶著對詩詞情感的理解展開想象,有節奏、有聲調、有韻律地吟誦,讓學生常讀常誦才能將誦讀變成能力。在誦讀詩歌中體會情感,帶著情感更好地誦讀,這也是古詩情智教學的體現。誦讀訓練只要方法得當還是會取得較好效果的,例如:學習《長相思》一課時,配樂誦讀將氣氛帶入高潮令學生久久回味,課后配樂背誦讓學生又回到了詞中意境。師生還可以為每一首詩配一首音樂,聽音樂猜詩名再誦讀,也是一項有趣的課前活動。除了見縫插針地指導練習外,還可以開展單元主題古詩詞誦讀比賽。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編入三首思鄉詩《泊船瓜州》《秋思》《長相思》。學完后選擇一些思鄉詩,配上感言和音樂讓學生誦讀,既展示了學生的誦讀才華也對學生進行了語言訓練。還可每堂課前擠出3分鐘讓學生上臺誦讀古詩詞,通過誦讀活動讓學生體會到古詩只有吟誦出來才是最動聽的,誦讀也是一次情感體驗的過程。對于兒童的精神發展而言,提供健康美好的母語營養,用瑯瑯書聲為他們構筑一個溫馨、實在的成長環境,既強健兒童的骨骼,也豐滿他們的血肉。既給他們打造堅固的船體,也為他們揚起生活的風帆。因此堅持讓孩子們做到日有所誦,是古詩拓展學習的必要內容。
二、常聽范讀練語感。圍繞語言文字的活動中“聽”也是重要一環。聽名家范讀可以不拘泥于古詩體裁,美文、現代詩甚至電視節目,如《舌尖上的中國》都可以去聽。聽讀的過程是一種美的體驗,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放松人的心情,同時也是對學生的聽讀和吟誦能力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課外積累有方法。小學高段的學生已經接觸了很多詩人和各種主題的詩詞,如送別的、寫景的、思鄉的、寫實的、描寫戰爭的、親情的、民生疾苦的詩等。在古詩教學時不妨就某一主題安排學生進行古詩拓展,通過其作品領悟其詩詞風格和個人魅力。主題式積累既是智的啟發也是情的熏陶。人教版五年級上冊選編了毛澤東的《七律·長征》,學生在學完本詩后再讀《沁園春·雪》《清平樂·六盤山》等詩作,這些詩風格一致,學生很容易感受一代偉人的詩詞魅力和傲視一切的博大胸懷。古詩拓展是一項要長期堅持的學習活動,只有教師時時督促,合理安排,和學生一起積累吟誦、探討交流,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提升語文素養和人文內涵,師生才會在國學經典中受益頗多,教學相長,情智共生。
四、仿寫改寫模式多,訓練表達顯能力。《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的表達不僅指口語表達也指書面表達,學生學習古詩詞不僅能提高文學修養也可以從詩詞作品中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寫作手法,提高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秋思》這首詩詩人就抓住了寫信時思緒萬千、難以下筆的心理活動和“又開封”這一動作來表達對家鄉的思念,這一細節描寫感染了無數讀者,也是其成為經典名篇的原因之一。教師可以此為例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提取生活中的細節表達感情,感染他人。學生由此會聯想到奶奶送別時那久久放不下的手,爸爸認真閱讀自己作文時的樣子,同學在操場上為自己吶喊助威的神情……將這些材料仿寫成一段話不就是很好地表達感情嗎?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向我們描述了一幅鄉村人家日常生活的溫馨畫面,學生在學完后通過聯想將古詩改寫成一篇文章或做一個配畫的小報,進行學科整合,將文化修養、語言訓練、審美能力融合在一起。詩配文、詩配畫這些學習成果將會更加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和信心,也是對情智生成的展現。
情智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古詩詞學習和實踐中使情感、能力與素質得到全面發展與創新,是對中華經典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教師要用自己智慧的火種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用自己的情感喚起學生的情感。所以教師首先要提高文化底蘊,豐厚自身人文內涵,多讀經典,加深理解,扎實落實古詩的課外實踐和積累活動,才能在詩詞教學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學生的文化底蘊變得深厚,才能激發學生對古典詩詞的學習興趣,語文素養才能得到真正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