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談低段韻文教學
作者:庾艷艷 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第一小學
發布時間:2018-08-28 10:52:0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以部編本一年級上冊《對韻歌》為例,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韻文教學實踐。
一、區分年段學習朗讀,不要拔高要求
《對韻歌》是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韻文。課文以淡淡的傳統中國水墨畫為背景插圖,山、水、云、綠柳、桃花等,文對畫,畫對文,直觀形象,有助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體會韻文“山清水秀、桃紅柳綠”的詩情畫意。本文要認識7個生字。
教學片段一:
師:(出示生字)這些生字,你認識哪些?把它讀出來。(學生讀,教師傾聽。)
師:誰愿意當小老師領讀?
生:他讀錯了,“蟲”不是“從”。
師:聽得真仔細。你來教大家讀“蟲”字。(生教讀。)
師:我知道毛毛蟲,你還知道哪些蟲?
生:七星瓢蟲、小蟲子、大蟲子……
接受過學前教育的孩子大多能認識文中的7個生字,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指名讓孩子來領讀、教讀,既能發現學生讀音的錯誤,又可以騰出時間來組織課堂,提高教學效率。對于多數學生讀錯的字音,教學時集中時間和精力,針對性反復糾正。
二、區分文體學習誦讀,拒絕千篇一律
《對韻歌》文本特點非常鮮明,既有對子間的對應關系,又兼具詩歌的基本特點。本文句式短小,分行排列,還用上了逗號和句號,簡單押韻、朗朗上口。第一、第二兩句以單字對的形式,分別將“云、雨、雪、風”同屬自然現象的歸類成對,將“花、樹、鳥、蟲”動植物歸類相對。第三句是雙字對的形式,“山清”和“水秀”“柳綠”和“桃紅”都是景物類對應。教學本文時,要給足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的時間和空間,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帶領學生采用不同形式充分讀書,體會對子字數相等、詞性相同、意義相對或相近的特點。
教學片段二:
師:你發現了嗎?文中有個字每行里邊都有,它是誰?
生:對。
師:沒錯,就是“對”這個字。它告訴我們前后兩個詞是對應的,讀的時候,我們要把“對”字讀輕點,把對應的詞讀重一點。誰來試著讀?就讀自己讀得最好的那一句。
生:花對樹。
師:他把“花和樹”讀得多響亮啊!
師:現在我們拍手來齊讀單字相對的前四行。看,讀到對的時候輕輕拍手,讀到相對的“云雨、雪風、花樹、鳥蟲”時拍得重一點。(生拍手齊讀,教師一起。)
師:最后兩行是兩個字兩個字對的,難度更大,誰來挑戰讀?
生:山清對水秀。
生:柳綠對桃紅。
師:同學們有沒有發現第二、第四、第六行的最后一個字藏著秘密?好好讀讀這三個字!
生:風——蟲——紅——
生:它們都是后鼻音。
師:同學們的眼睛可真亮!這三個字都是后鼻音,用在第二、第四、第六行的最后,把這三個字讀得再重一些!
在這個片段中,教師充分考慮到文本特點和學生實際,圍繞“讀”字下工夫,循序漸進地設計了“感悟節奏”“感悟韻律”“熟讀成誦”三個環節的學習活動。第二次突出對韻文朗讀時的“輕重”“韻腳”進行指導。指導過程中根據不同目的采用教師范讀、學生教讀、挑戰讀等形式,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得更好。
三、層次提升學習閱讀,勿忘滲透語用
“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這句話闡明了閱讀在學生生命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體現了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基本特點。在一年級的韻文教學中,如何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呢?
教學片段三:
師:《對韻歌》這篇課文里多了兩個長相奇怪的新朋友,你找到了嗎?
生:找到了,是逗號和句號。
師:(老師面露驚奇的表情)你在哪里見過它們?
生:我在故事書里見過。
師:真了不起!喜歡讀書的同學,叫出它倆的名字。
生:逗號,句號。
師:逗號和句號的作用是表示停頓。逗號停頓時間短,句號停頓時間長。讀到逗號的時候老師說一個“嘀嗒”,讀到句號的時候老師說兩個“嘀嗒”。我們來試試!
師:我們怎么記住逗號和句號呢?誰有好辦法?
生:句號是個小圓圈。
生:逗號像個小蝌蚪,黑色點點,后面長著小尾巴。
師:這兩位同學不但會觀察,還會動腦筋想辦法記住逗號和句號的樣子,真是會學習的好孩子!
標點符號是閱讀理解、表情達意的重要工具,也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開始。因為逗號句號是第一次出現,所以只要求學生初步認識,簡單了解逗號和句號的作用是表示停頓。低年級韻文教學只是讓學生在讀中粗淺感受韻文與一般課文不同,但是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年齡段特點和文本的文體特點做到心中有數,才能促進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不斷提高,真正提升閱讀教學的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