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融合式教學是指建立起對教學資源的整合和優化,調動起所有能夠利用的資源,最大限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化學學科是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側重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和性質及應用的一門學科,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化學知識涉及面廣,知識繁雜,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師運用融合式教學法,利用先進的科技成果,吸引學生關注度;整合多元方法,提升學生認知品質,從而全面提升學生化學素養,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一、融合科技成果,增添化學教學趣味性

化學是自然學科,是沒有止境的學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初中學生好奇心強,對新興事物敏感度較高,教師為增添化學教學趣味性,以學生個性為教學契機,依據教材內容特點,融合先進科技成果。這樣的化學課堂更加豐富多彩,學生探究欲望更加強烈,教學效果自然值得期待。

魯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這節課學生將認識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課堂展開后,教師展示2016年最新最受關注的化學成果,特別強調人工光合系統,運用仿生葉轉化二氧化碳,形成液態燃料,比自然光合作用高10倍,對二氧化碳引起的溫室效應,有調節作用。最新研究成果激起學生探究二氧化碳的意愿,教師給每組學生一瓶二氧化碳,讓學生觀察其物理性質。為說明二氧化碳的其他形態,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干冰及人工降雨動畫,讓學生了解二氧化碳氣態、固態和液態三態變化。接著在講述二氧化碳化學性質時,教師利用flash動畫配合微課展開引領,使學生觀察到很多奇妙的變化,掌握基本實驗步驟,為深化教學內容做好鋪墊。

在這個課例中,教師先用最新化學動態,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又使用多媒體動畫和微課,將復雜枯燥的化學反應變成生動有趣的圖畫, 讓學生觀察到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幫助學生加深對化學的理解,大大提高化學課堂有效性。

二、融合生活元素,提升化學教學實用性

化學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只局限于課本知識,而應該融合身邊元素,借助學生熟悉的生活材料或生活現象,尋找到新的視角和切入點,為學生講解化學知識,使學生形成新的認識。

在學習《燃燒與滅火》這一課時,針對不同燃燒情況,采取不同滅火方法,是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這一課的重點是教會學生燃燒條件和基本的滅火原理,使學生能用化學知識解決日常有關滅火的問題,增強消防意識。九年級學生對生活中的燃燒現象比較熟悉,在課堂中,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燃燒著的篝火提問:怎樣才能使燃燒發生?在學生思維啟動時,教師用三組實驗演示燃燒三個條件,讓學生去總結歸納。接著教師詢問學生,如果炒菜時,油鍋中的油不慎著火;堆放雜物的紙箱著火時,該怎么辦?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展開討論,這激起學生探究滅火的興趣,教師提供儀器,讓學生去驗證,從而獲得滅火的基本原理。

教師對學生熟悉的生活展開廣泛聯系,緩解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感。教師在引起學生共鳴之后,再引入實驗,學生參與意識強烈,收到較好效果。

三、融合方法策略,提高化學教學科學性

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學生千差萬別,在化學課堂中,教師不能使用一種教學方法,而應該經常反思,依據學生差異、教學內容變化,使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在學習《氧氣》這一課時,這節教材注重學生體驗和探究,除了教師的講授,更重要的是學生團結、互助。教師使用小組成長檔案,鼓勵小組合作完成教學任務,先讓小組課下搜集氧氣的物理性質,上課時展示,對整理系統和科學的小組給予加分。課堂中,小組成員一起探究氧氣的化學性質,小組展開木炭、硫磺、鐵絲、蠟燭的4組實驗,用列表格的方式做好記錄,實驗之后總結實驗成功和失敗的原因。實驗期間,教師點撥時觀察各組情況,根據綜合表現,給每個小組評分,激勵各小組集中全力,共同奮進。

教師利用講授和成長檔案的方式,幫助學生積極參與化學學習,有利于學生探究思維和合作能力的發展。

融合式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形式,與新課改精神相一致,為學生創造更多探究發現的機會。老師通過對化學教材的深入解讀,立足初中學生的學習特點和生活經驗,挖掘可以用到的教學資源,精心設計教學環節。特別是教師融合先進科技成果,貼近學生生活,升華教學方法,實現多種教學資源的優化整合,調動起學生學習化學的內驅力,提高學生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