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中運用有效的策略,應用情境帶入等教學探究活動,堅持將學生的學習和自身發展結合起來,把研究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活動實踐結合起來,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凸顯教學價值,進而引導學生走向成功。

一、創設有趣情境,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年、月、日》這一課時,可以先引入一個有趣的情境:有一位老奶奶,今年已經83歲了,可是她只過了20個生日,這是為什么呢?有些學生會產生這樣的疑問:老奶奶今年83歲,一年過一個生日,現在至少也應該過了82個生日,可怎么只過了20個呢?老師是不是弄錯了?這時,教師可以適時引出課題,讓學生在課本中尋找答案。學生恍然大悟:原來每四年是一個閏年,閏年的二月有29天,原來老奶奶的生日是2月29日。年、月、日的知識這么有趣!一個有趣的課堂引入,讓學生在快樂中發現數學的奧秘,激發學習興趣。

二、引用開放性問題,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小學階段的探究性學習與成人不同,會呈現出階段性的特征。對低年級的學生而言,有趣、新奇的事物很容易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中年級的同學更注重實用性的數學知識;高年級的學生自我意識比較強,敢于挑戰有難度的知識。教師應該充分了解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對同一問題,應結合學生的實際要求,設計符合學生發展規律的教學活動。開放性的數學問題往往擁有多種解題思路,答案不唯一,可以促使孩子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例如:小明要買一本書,價格是8元6角,他帶了8個1元、1個5元、6個1角、1個5角,那么小明可以怎么付錢呢?這是一道典型的開放性試題,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解答:①8個1元和6個1角;②8個1元,1個5角,1個1角;③1個5元,3個1元,6個1角;④1個5元,3個1元,1個5角,1個1角等。教師在得到這些不同的答案之后,可以讓同學們討論這些方法的優缺點,如第一種方法所用的人民幣張數最多,但比較清晰,不容易出錯;第四種方法率先使用整錢留下零錢,用的人民幣張數最少,這些解決方法都是可行的,通過這樣的討論,可以培養孩子的創新性思維,讓他們從多角度考慮問題,促進個性化發展。

三、鼓勵學生自主探究

教師在上課前要為學生提供或者讓學生自行準備學習材料,在課堂上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技術,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或經驗,將教學轉化成一種可觀、可感的學習過程。

例如:《認識線段》這一課,讓學生們準備一根棉線,通過把棉線拉直來感知線段的特征——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通過一根棉線讓學生通過具體事物來感知抽象的知識。

四、營造輕松氛圍,加強互動交流

教師要讓學生在課堂上表達自己對所學知識的想法,讓學生互相交流、啟發、促進,共同進步。在學生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學習他人的思維方式,通過互相比較,來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反思,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時,教師也要參與到討論中去,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對學生提出的想法及時表達鼓勵和肯定,對學生表達信任和期待,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

例如:學習《長方形的面積》這一課時,每個小組四名成員,1號、2號負責測量,3號、4號負責記錄數據,合作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測量出長方形的面積,將數據填入表格。

最后讓學生進行討論:從上往下,數據發生了什么變化?從左往右又能發現什么?通過互動討論可以發現:長方形面積所含的平方厘米數越來越多,長和寬所含的厘米數也越來越多;長所含的厘米數×寬所含的厘米數=長方形面積所含的平方厘米數。通過這一教學活動,學生不僅掌握了計算長方形面積的方法,他們的思維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培養。

五、注重對知識的實踐應用

小學數學教學要充分關注對學生生活實際的幫助,應該做到學以致用。例如,在解決“卡車運貨”問題時:一輛載重5噸的卡車運24噸煤,需要運幾趟?解答24÷5=4(趟)……4(噸),剩下的4噸需要再運一趟,運用“進一法”,一共需要運送5趟。這是現實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在教學中充分結合現實問題,教會學生怎樣運用數學知識,這樣的學習才是有價值的。

一堂成功的數學課應當具備完善的教學設計,教師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設計優質的教學活動,這樣才能讓教學的效果實現最大化,充分凸顯教學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