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研活動的常用形式
作者:王儀榮 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教學研究室
發布時間:2018-08-28 15:44:3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初中語文教師需要通過參與教研活動來提高教學的水平,現介紹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幾種形式,教師要結合教研實踐,全方位地開展教研活動。
一、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最常使用的一種教研形式。教師在開展自我反思時,第一要找到反思的對象及視角;第二要全面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做好自我反思,是開展后續教研活動的基礎。
1.觀看教學錄像。
第一,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自己沉浸在教學活動之中,如果教師以自己的“記憶”為對象,就只能以參與者的視角來反思自己的問題。如果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拍下自己的教學錄像,就可以以旁觀者的視角來看待教學活動,這種視角能幫助教師脫離參與者的限制,用全新的視角來看問題。第二,教師即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有時可能還是會忘記一些教學的細節,教師觀看教學錄像,可以從錄像中看到自己的全部教學過程,此時教師研究的對象是真實的、完整的。教師在開展教研活動時,要應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錄下教學過程,為開展研究獲得依據。
2.撰寫教學日記。
教師在反省教學活動時應撰寫教學日記,從細節著手找到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比如以教師發現學生在寫作文時找不到寫作素材,為了幫助學生找素材花費了大量的教學時間為例。教師不能只是粗略地寫學生找不到寫作素材,以后需要強化素材教學。這樣的教學反思過于粗放,不能成為優化教學的方向。教師要把寫作素材不足這一關鍵點寫下來,然后進行認真分析,學生的寫作素材不足,是學生的觀察力不足、聯想力不足、實踐不足,還是其他的原因。教師要認真分析出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教師只有全面、細致地分析教學問題,才能找到優化教學的方向。
二、同伴互助
教師的理論知識、教學視野存在局限性,有時教師在獨自反思時,不能抓住教學問題的根本,為了提高教研的效果,教師要與其他教師共同探討教研問題,獲得其他教師的教學經驗,及得到其他教師的幫助。
1.課改沙龍。
課改沙龍,是指教師集中一個時間,共同探討一個教學問題,教師們通過彼此啟發、取長補短,可以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以語法教學的問題為例,一名語文教師表示學生不喜歡學習語法知識,覺得這些語法知識太抽象,如果這些抽象的知識需要記憶的部分多時,那么他們就更不愿意學習了。在這名教師感到困惑時,另一名教師給予了啟示:教師的意識誤區在于,教師認為學生有著這么多年的語文學習經驗,怎么可能“不會”語法呢,于是立即用抽象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這位教師的分析使大家領悟到了教學的不足,意識到學生會使用語言來表達,但是學生只會實踐操作,不會“抽象”的語法知識。教師如果希望學生理解“抽象”的語法知識,應先用直觀的方法,為學生創造情境,讓學生學會把實踐經驗與抽象的語法知識結合起來。教師之間存在知識差異及學科差異,教師彼此取長補短,共同參與教研探討,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2.集體備課活動。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集體備課。應用這種方法,可以取得以下效果:第一,教師通過集體備課,可以減少重復勞動,將教學精力應用到其他教學活動中。第二,教師通過共享備課方案,可以深入理解其他教師的教學思路,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第三,教師修改其他教師的備課方案時,可以起到“踩在他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層樓”的教研效果,提高備課質量。
三、專業引領
專業引領,是指教師要多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知識,通過轉化理論知識來提高教研質量。比如一堂課,教師和學生交流得如何?教師不能全憑主觀判斷來分析交流得好還是不好。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應當分析教師與學生的對話類型、對話后的交流方式、理答的方式、學生續答的方式、對話停頓的方式等五個方面。教師要分析問答的行為、頻次、占比。以此了解教師的交互行為是不是多樣化的,和學生交互的頻次多不多,是教師灌輸的時間多還是學生提問及回答的時間多。教師只有應用專業的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研活動,才能提高教研活動的質量。
總之,教師在開展教研活動時,要做好自我反思,與其他教師交流探討,重視專業理論引領這三個環節的工作,才能提高教研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