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的教學,就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會思考品德與社會生活的知識,能夠把學到的理論知識作為優化生活的基礎。下面說說在品德與社會生活化的教學中可以實施的策略。

一、結合生活,引導學生激發學習感情

生活化教學開展的第一步,就是要引導學生積極地融入到生活中,讓學生產生生活的情感。當學生對生活沒有真情實感時,他們是不會想到優化自己生活并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的。教師如果希望學生思考理解知識,就必須讓學生投入到生活中,激發學生的情感。

以教師引導學生過年為例。很多學生受到家庭及社會的影響,參與過年的態度是很被動的。很多學生認為,過年無非就是吃一些好吃的東西、接受家長的安排,出去拜個年順便收些壓歲錢,沒什么意思,也不快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到底過一個什么樣的年,才能讓自己快樂呢?”教師要求學生在過年中提出自己的一個愿望,并且要通過自己的雙手達成這樣的愿望。有一位學生表示要吃餃子,因為書上說:“舒服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他的家長表示,現在大過年的,誰家餐桌不是雞鴨魚肉,還吃什么餃子?如果真的很想吃,那就去超市買速凍餃子。學生表示,這些都不要,他要吃親手包的、親自蒸的餃子。于是他的父母帶著他去超市一起挑選肉和菜,一家人分工合作,學生的爸爸負責剁肉,學生負責洗菜和切菜,學生的媽媽負責和面。通過這次實踐,學生體驗到了和家人在一起,共同為了一件事而努力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教師要引導學生投入到生活中,產生生活情感。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到真正的快樂和滿足。

二、結合思考,引導學生找到前進方向

部分教師會提出問題,人在生活中,怎么可能會找到真正的快樂和滿足呢?有很多人生活了一輩子,都沒有找到快樂和滿足,難道學生就能做到?對小學生來說,這一人生課題是不是太大了?教師要意識到,人在一生中沒有讓自己快樂和滿足,是因為沒有真正協調好自己的需求和環境的關系,學生只有學會協調這種關系,才能真正成長。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一問題,是品德與社會生活教學的核心。

仍以學生與家長共同包餃子過年為例。這位學生結合思想品德理論知識開始思考,如果他知道和家長一起共同為了過年而努力奮斗,這樣的事情能讓自己感受到真正的快樂,他早就會去做了,為什么直到現在他才去做呢?學生分析出三個原因:第一,學生忽略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過去學生一直認為在生活中自己是一個小孩,他的父母是家長,家長在家庭中理所當然是處于支配地位的,而他必須聽父母的話。于是當父母否定他的想法時他就會改變自己的意見,當他不能執行自己的意志時,就感受不到真正的快樂。第二,他誤以為父母比自己更完美,更能找到生活的方向。現在他才發現,父母也有很多不足,他們的想法可能不夠正確。在必要的時候,學生要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給父母提出正確的建議,讓全家人一起找到快樂和幸福的方向。

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以生活為基礎,找到自己的真實愿望,了解自己的真實愿望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學會排除不良環境的影響,找到適合自己的前進之路。

三、結合成長,引導學生學會融合知識

在前進的道路上,教師要引導學生以品德與社會生活的理論知識為指引,找到未來成長的方向。在引導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教師要多引導學生了解正面的、反面的案例等,讓學生結合理論知識自己去思考。

以一名通過包餃子找到成長方向的學生為例。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思維導圖,對自己進行探索,發掘自己的興趣愛好等。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性格軟弱,有些被動。有時似乎知道自己的意志是什么,自己前進的方向是什么,但只要他人一否定,一誤導,他就容易改變想法,于是可能就找不到正確的成長方向。經過分析,學生決定在遇到事情以后,分析對待。如果覺得這件事是值得嘗試的,自己愿意冒人生風險去嘗試,堅持去做;如果這件事自己不夠了解,或者有前車之鑒,這件事也許不對,不能輕易作決定。至于一件事情,做了能讓他人開心,有益于他人的生活,那就趕緊去做。

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案例、科學工具來思考前進的道路,找到成長的方向,讓學生擬訂生活成長的方案,使學生意識到在生活中,他們需要科學理論指導,學好品德與社會生活知識。

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生活中,結合生活情感來思考自己的生活問題,通過學習理論來優化成長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