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學生了解、學習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提高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教材所選的古詩文質兼美,膾炙人口,蘊含著大量的審美因素,融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形象美、藝術美于一體,有著極高的審美價值。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古詩的特點,深入挖掘其所蘊含的審美因素,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讓學生在學習古詩過程中獲得美的熏陶和體驗,提高審美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以下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在古詩教學中如何滲透審美教育。

一、感知古詩中的形式美

古詩追求結構上的整齊美,如常見的五言絕句、七言絕句等,每首詩句數相等,每句字數相同,顯得鮮明、整齊。有的律詩,中間兩聯結構、詞性相同、意思相對,從而呈現出一種對稱美,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另外,古詩還講究平仄、押韻、節奏,詩中音韻和諧、平仄錯綜,吟誦起來瑯瑯上口,表現出一種韻律美。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吟誦,首先要讓學生讀準音,讀準情,讓學生通過高下、急徐、輕重、頓挫等音調的涵詠,來感知詩中的形式美,讓美之結構現之于目,美之韻律入之于耳,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并獲得“有音樂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二、體會古詩中的情感美

別林斯基說:“情感是詩的天性中一個主要的活動因素,沒有情感就沒有詩人,也就沒有詩。”可見,情感是詩歌的靈魂。許多古詩中都洋溢著濃郁的思想情感,有的直抒胸臆,如《示兒》;有的寓情于景,如《飲湖上初晴后雨》;有的托物言志,如《石灰吟》。教學中,在理解了詩的大意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情感,使學生的精神受到陶冶,心靈得到凈化,情感得到升華,進而獲得強烈的審美體驗。

如:陸游的《示兒》一詩,表達了作者臨終前念念不忘恢復中原,至死不渝的愛國主義情感。教師先通過語言點撥,創設氛圍,如“一般老人臨終前會向子女們交代些什么呢”。學生思考發言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朗讀古詩。然后教師再補充一段視頻,通過多媒體的輔助,將學生的情緒推向高潮。在學生意猶未盡之時,再讓學生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補充詩意。最后引導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細細體會詩中深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的內心產生震撼,并獲得強烈的審美體驗。

三、品味古詩中的意境美

一切景語皆情語,意境是外在形象和內心情感相互交融而產生的藝術境界。詩歌總是通過形象蘊含著一種虛實結合、情景相生的氛圍,言有盡而意無窮,給人留下無限的想象與回味。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品味作品意境的美,首先要引導學生發揮想象。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開展配樂朗誦、想象朗誦、表演朗誦等,將學生置身于古詩所營造的情境之中,從而更好地品味詩的意境美。

如:劉禹錫的《望洞庭》一詩,全詩景色清麗,意境悠遠。作者融情入景,描繪了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波平如鏡,山水青翠,如青螺在盤。教學這首古詩時,不僅要學生回答“詩人看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把詩人所描繪的意境想象出來。因此,教學時,首先通過配樂朗誦,讓學生發揮想象,把學生帶入詩境。之后,讓學生把想象到的景象畫下來、寫下來,進一步感受詩中的形象。最后,讓學生在讀中反復品味詩中空靈、縹緲的意境美。

四、領悟古詩中的理趣美

詩歌是形象的藝術,但有時作者為了表達復雜情感和思想的需要,必然要將情感深化為理性。因此,許多古詩不但體現詩趣,而且蘊含著一定的哲理,形成所謂的“理趣”。

如:蘇軾的《題西林壁》,詩中前兩句概括了廬山的特色,然后詩人感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至此,詩人揭示了一條哲理:看問題時,不要被局部的現象所迷惑,只有全面分析,才能認識本質。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感受詩中廬山的形象,而且要通過組織自讀自悟、合作討論、聯系身邊生活實例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的探求與思考,從而領悟詩中的理趣美。

五、體味古詩中的人格美

“頌其詩貴知其人。”由于詩歌是詩人精神和思想的體現,尤其是那些托物言志之作。因此,在學習古詩時,要注意感受詩人的人格美。

如:于謙的《石灰吟》正是其崇高人格的體現。詩人以石灰自喻,托物言志,表明自己寧可粉身碎骨,也要將清白留在人間。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先讓學生理解石灰這一形象的特點,然后再進一步理解作者借助石灰所寄托的精神,體味于謙清清白白做人的人格美,讓學生在感受美的過程中,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古詩是形式美和內容美的統一。朗讀古詩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基礎,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挖掘詩中的審美因素,以讀作為基礎和手段,讓學生吟誦、品味、感悟,受到感染,得到啟發,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