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深圳明德實驗學校,每月月底,會給學生放映一部與教育相關的經典作品,稱之為明德影視課程。

本學期首次播放的影片是印度電影《地球上的小星星》。影片的主人公伊夏,八歲,小學三年級學生。在老師和家長的心目中,他是一個十分頑皮淘氣的孩子:上課不專心聽講,和小朋友打架斗毆……更為嚴重的是科科成績不及格或為零,這讓他成為老師訓斥、學生取笑、家長責罵的對象。于是,這種“特殊學生”認為不能在正常學校就讀。在學校的建議下,伊夏的父母被迫把他轉到了寄宿制學校。在這所遠離親人的寄宿制學校里,他仍是老師眼中一無是處、經常被責罰的學生。從此,本是調皮好動的伊夏變得沉默寡言、自卑害怕,甚至自我封閉了。直到一位名叫尼克的美術老師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伊夏。尼克老師發現伊夏只是患有閱讀與書寫障礙,他其實是一個非常聰明且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孩子,在繪畫上有獨特的天賦異稟。這位老師不斷地鼓勵和幫助他,通過有趣的方法嘗試糾正他的閱讀與書寫障礙。漸漸地,伊夏走出了自卑,融入了集體,取得了進步,獲得了自信……最終,在全校的繪畫比賽中,他榮獲第一名,平生第一次獲得了雷鳴般的掌聲!

第一次看這部影片是在六七年前。再次欣賞時,是我把這部影片推薦給當時所在學校的老師們。此次是我第三次觀看。雖然是第三次看,但同樣給我震撼。不是因為小男孩的出色表演,也不是因為印度影片中慣用的音樂配合,而在于每次都有不一樣的感悟與共鳴。

影片告訴我們,世界上的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個孩子都有其優勢和劣勢,我們應該承認差異,促其成長。但由于社會競爭的壓力、傳統的思維定勢和追求功利的心態,導致很多家長及教師用簡單的方式來評價孩子的“好”與“壞”,“優”與“劣”。正如我校程紅兵校長所闡述的中國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就是“用一種價值縛所有的家長——功利追求,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學生——高考分數,用一個模具鑄所有的學校——應試教育,用一種標準編所有的課程——缺乏張力,用一種模式框所有的教師——傳授加訓練,用一種思維套所有的孩子——求同思維”。這種教育弊病不僅在中國存在,其實,在很多國家也都存在。

教育的真諦是什么?多年以后,等孩子長大成人,走進社會,誰還會問你當年的考試成績如何?誰還會在意你是從哪所學校畢業?人們關心在意的是你的心靈與心態是否向善與陽光,你的心胸與視野是否寬廣與廣闊,你的行為與舉止是否端莊與優雅,你的身體與體魄是否健康與強壯,你的發展與后勁是否持續與耐久,你是否有進取之心與終身學習的勁頭,你是否愿做事、能做事、會做事……而這一切都起始于孩子的啟蒙之時。

伊夏最終的改變與其說是教育的力量,不如說是愛的力量。為什么偏偏是尼克老師?難道伊夏的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嗎?毋庸置疑,世界上沒有誰會比父母更愛自己的孩子。但愛的表達方式不同,有的愛簡單,有的愛粗暴,有的愛茫然,有的愛高高在上,有的愛深沉……而尼克老師知道愛需要耐心,愛需要走進孩子的內心,愛更需要等待。當影片結尾,人們在掌聲中尋找榮獲繪畫桂冠的伊夏的身影時,他的那種害羞、恐懼、疑惑,讓我的淚水在眼眶里打轉,真是心酸又心痛!因為他之前從來沒有獲得過掌聲……

影視作品帶給人們的視覺沖擊、教育震撼以及所發揮的教育作用,和通過說教或利用課堂四十分鐘的灌輸相比,孰優孰劣,一目了然。因此,用優秀的作品滋潤孩子的心田,用感人的情節品味真實的人生,用進取的故事砥礪我們的品格,何樂而不為?這就是我們開設“明德影視課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