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教育教學改革的價值取向
作者:大荔縣城關初級中學 潘增潮 渭南市高新區教研室 張 玲
發布時間:2018-08-28 16:43:1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轉化,必然要求教育教學改革向著公平而有質量的美好教育方向邁進。要做到這一點,就一定要切實加強對黨的教育方針和國家教育法規政策的學習,深刻領會新時代黨對教育工作的新理念與新要求,進一步明確學校進入新時代的理念愿景和價值追求,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著力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有鑒于此,新時代的教育教學改革必須堅持以下價值取向。
首先,新時代的教育教學改革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理念。要圍繞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民主和諧的方向改革中小學課堂教學,把先進的教學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學行為之中,大力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和創造性地學習,真正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性轉變。通過課堂教學改革,不斷創新和優化中小學課堂教學模式,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過程,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創設民主、平等、合作、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實現全面發展。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主動學習、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
其次,新時代的教育教學改革必須堅持課程育人和科研引領的方向。要積極整合各級課程資源,進一步加強對各學科《課程標準》的深入研讀和認真分析,要繼續強化對教育教學規律的探究,要充分發揮教研部門的教育教學研究智庫作用,探索建立適合區域發展的教改新形態和新模式。要善于研究縣情、校情和學情,善于進行分類教學。了解并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經驗背景、興趣需要、思維特征、學習狀態、能力水平等,了解學生的客觀需要實際,為不同狀態和水平的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發展的最佳條件,為選擇教學策略提供依據。要認真研究使用教材與《課程標準》的關系,擺脫課堂教學“教教材”的局面,從而進入“用教材教”的良性狀態。
再次,新時代的教育教學改革必須堅持開放而有活力的教改理念。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要讓師生的生活經驗積極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讓課堂教學“活”起來。要認識到學生本身就是教育資源,要改變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使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知識共建者。同樣,教師也是資源,要開闊教師的教育視野,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更好地激發教師的創造性智慧。要充分開發和利用教材、學生經驗、地方資源、社區資源、網上資源等有效資源,并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恰當地對課程資源進行充分整合,創造性地開發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
最后,新時代的教育教學改革必須堅持梯次循進、面向全體的教改理念。制訂教育教學目標時,一是要面向全體,因人而異,分層設計,滿足不同層次和狀態的學生學習需求。教師應有這樣的目標意識:每一位學生都要發展,但不必求一樣的發展;每一位學生都要提高,但不必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學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規格。二是要在理清“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梯次關系的基礎上,把握好“學科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的內在聯系,既有高度又不虛化,形成一定的延續性和關聯性,強調重點突出,也允許有些目標在較長時間內逐步達成。三是處理好三維目標之間的辯證關系,能夠以認知目標為主線,打牢基礎;以能力目標為核心,注重過程;以情感目標為動力,和諧滲透。體現到學生身上就是在課堂教學的時間維度里,所有的學生都能得到最大可能和最優路徑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