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工匠精神的內涵、由來出發,闡述了培養工匠精神對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意義,提出了職業院校培養和弘揚工匠精神的途徑。

【關鍵詞】職業教育 工匠精神 培養和弘揚途徑

工匠精神的內涵

關于工匠精神的定義,社會各界均有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內涵卻是一致的,即工匠精神是一種追求精益求精、獨具匠心、盡善盡美的精神狀態。它是用心活、用心干、用心經營、用心詮釋人生的職業理念,是職業精神的極致體現。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最為人們稱贊的特征,是工匠一直信奉的精神理念,是對產品精心打磨、專心雕琢、用心制造的職業態度。獨具匠心是工匠精神最能迸發活力的一面,工匠所追求的創造性精神,是對技術工藝革新、產品推陳出新的不懈追求。盡善盡美是工匠所追求的理想,是他們在打造產品過程中賦予產品的那種不可替代的藝術底蘊和工藝價值。

可以說,工匠精神表現在產品上就是產品的質量與信譽,而產品的質量與信譽又是產品生產國的民族尊嚴與國民素質的體現。

培養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

1.培養工匠精神是實現強國戰略的必然選擇

縱觀瑞士、德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無不是以全新的創造、精湛的技術和優質的產品著稱于世。其實,在這種盛名之下的是這些國家的企業與員工對質量的精益求精、對制造的一絲不茍和對完美孜孜追求的工匠精神。可以說,工匠精神讓日本成為了全球擁有超過200年歷史的企業最多的國家;讓德國結束了剽竊設計、復制產品、偽造商標的屈辱歷史一躍成為了質量強國;讓丹麥從農業、農村小鎮中孕育出了一大批處于全球領導地位的著名企業。

由此可知,強國必先強“質”,即中國的企業要把追求精益求精、質量至上的工匠精神作為他們生存、發展和壯大的推動力,著重打造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和質量上乘的產品,讓中國“質造”成為中國的名片。唯有如此,才能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完成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戰略任務,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業。

2.培養工匠精神為職業院校發展指明方向、樹立標桿

實現我國由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戰略的任務,其關鍵在于我國擁有一大批以質量和信譽著稱的世界知名企業,而這些企業需要擁有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一線勞動者。職業院校的畢業生作為企業一線勞動的主力軍,他們必然是被要求成為工匠精神的踐行者。可以說,工匠精神雖然體現在企業當中,但是這種精神的培養卻落在職業教育上。所以,職業院校不僅要承擔起給學生傳授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和崗位能力的重任,更要承擔起為企業和社會培養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精益求精的職業人精神和勇于開拓創新的職業人品質的優秀勞動者的使命。

唯有這樣,職業院校才能真正承擔起我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的戰略任務,培養能工巧匠的時代使命,也真正明確了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和發展的目標。

3.培養工匠精神是職業院校學生成就職業理想的助推器

從學生走入職業院校那天起,他們就開始編織著自己各種各樣的職業理想,希望自己畢業后步入社會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然而支撐學生最終戰勝困難險阻成就職業理想的卻是精益求精、持之以恒、脫俗嚴謹的工匠精神。正是因為具有了工匠精神才使學生能在心浮氣躁,追求“短、平、快”帶來的即時利益勞動中,平心靜氣、苦練技術,不斷超越,從而樹立起對職業的敬畏感、對工作的執著心、對產品的責任感,成為一個極度注重細節,不斷追求產品與服務的完美和極致的人,為最終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奠定堅實的基礎。

職業院校培養工匠精神的途徑

1.職業院校設立蘊含工匠精神的教育方案

(1)讓工匠精神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職業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應融入對工匠精神的內涵與歷史由來的解讀,特別是對中國古代工匠的優良傳統、中國傳統工匠精神帶來的民族榮譽感的解讀。還應對日本、德國、丹麥等國弘揚工匠精神帶來國民素質提升與企業振興的優勢進行闡述,讓學生理解工匠精神是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也是國家強盛發達的推動力,具有深遠的價值與意義,從而進一步將工匠精神內化為職業精神。

(2)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貫穿專業課程教學全過程

專業課教學最能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精神。在專業課學習與實踐訓練過程中,學生能切身體會到行業要求、行業規范,并且他們被按照企業員工的工作標準進行培養。專業課教師將工匠精神融入專業課教學的目標與內容之中,且把敬業、專注、創新作為學生實訓考核標準,從而讓學生在學習與實踐中潛移默化地感受工匠精神的精髓,認同工匠精神的理念,從而萌發嚴謹敬業、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

2.企校聯合共建現代學徒制

現代學徒制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徑,是解決中國制造向中國“質造”轉型關鍵時期,是在技術、工藝、創新等方面不斷突破的關鍵一招。現代學徒制是將傳統學徒招工與現代職業教育充分融合,學校與企業、教師與師傅聯合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的人才培養模式,其關鍵就是傳承和弘揚工匠精神。正如香奈兒公司“御用”鞋匠馬薩羅說:“一切手工技藝,皆由口傳心授。”所謂“心傳”就是師傅對徒弟進行的內在精神熏陶和無形的心理傳遞,通過師傅與徒弟共同生活、一起工作、相互討論與鉆研的過程中,師徒兩者之間進行心理的傳授與領悟。所以說工匠精神最好的傳遞途徑只能是情感交流和行為感染,這就是我們倡導現代學徒制的價值所在。現代學徒制能讓企業名師巨匠與學生建立師徒關系,保證師傅在生活與工作的全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教會學生干活技巧,培養學生對技能的執著性,對職業的敬畏感,對品質與質量的責任感,讓工匠精神植根于學生的靈魂深處。

3.校企聯動打造精益求精的師資隊伍

(1)校企合作共育“德技雙馨”的教學隊伍

職業院校的教師需具備高深的理論知識、精湛的技巧和精益求精的職業素養,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在學習和生產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品味出工匠極致的用心,折服于工匠精湛的技巧,從而自覺地在學習與生產中追求工匠精神的真諦。但職業院校的教師這種精湛的技巧和精益求精的職業素養只有在企業的勞動中才能獲得。所以,校企合作要共同推動職業院校的教師下企業,讓他們通過勞動鍛煉自己的技能、錘煉自己的品質,成為“德技雙馨”的能工巧匠,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感染學生,承擔起工匠精神踐行者和傳承者的重任。

(2)企業派遣能工巧匠充實教學隊伍

一國生產的產品質量是該國民族的尊嚴體現,而一個生產優質產品的企業關鍵在于擁有了一大批精益求精的工匠。這些工匠用自己的技能為企業創造巨額財富的同時,更用自己的品質鑄就了企業的無價聲譽。所以,具有工匠精神的員工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力量源泉。合作企業要獲得這種員工就要積極參與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活動,派遣企業的能工巧匠擔任職業院校學生實習期間的指導教師,教授學生干活技巧,挖掘學生職業潛能,培養學生敬業精神,讓追求專注、敬業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內化為學生的職業品性,從而造就一批懂技術、能鉆研、善創新的企業技術骨干,推動中國企業從中國制造向中國“質造”轉變。

4.職業院校應打造孕育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

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的靈魂,對職業教育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工匠文化應該成為職業院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邀請能工巧匠走進校園

職業院校通過邀請知名工匠人物進校園作報告,與學生座談、對話,向學生展示實操絕活等,讓學生了解工匠們的成長歷程,感悟工匠們的職業態度,感受工匠精神的獨特魅力,形成學習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圍。

(2)舉辦各種宣傳活動

學院通過設立工匠精神宣傳月開展我國知名工匠的事跡與精神宣傳,讓學生將工匠精神內化為一種日常習慣。通過編制工匠精神宣傳手冊、制作工匠精神宣傳展板,利用校報、校園網、官方微信、微博等宣傳途徑傳播傳統工匠人物事跡,全面立體地弘揚工匠精神,營造人人談論工匠精神、學習工匠精神、踐行工匠精神的良好文化氛圍。

在職業院校中培養和弘揚工匠精神,是我國實現強國戰略的需要,是企業與職業院校生存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生實現職業理想的需要,因此職業院校有責任也有義務采用多種方式來培養和弘揚工匠精神。

參考文獻:

[1]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職教論壇》2014年第22期,第66-69頁。

[2]王婷:《淺談高職院校的工匠精神培養》,《研究探討》2016年第3期,第292頁。

[3]孔寶根:《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實踐途徑》,《寧波大學學報》2016年第3期,第53-56頁。

[4]王新宇:《“中國制造”視域下培養高職學生“工匠精神”探析》,《職業教育研究》2016年第2期,第14-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