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教學中開放協作型項目教學模式的應用與實踐
作者:王 晨 西安文理學院 陜西西安
發布時間:2018-08-27 15:01:5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傳統聲樂課程對獨立封閉的教學模式予以秉持,制約了課程教學的交流性、整合性與開放性發展,故實現聲樂教學的開放性與協作性教學是最大化教學效益的有效途徑。文章圍繞聲樂教學中開放協作型項目教學模式的應用與實踐進行研究,以期解決傳統教學弊端,改革聲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聲樂教學 開放教學 協作教學 教學模式
作為培養學生從事音樂教育工作基本能力的一門主干課程,聲樂與基礎音樂教育中的音樂課程存在直接聯系。當前,我國高校實施擴大招生戰略,高校衍生出的獨立藝術(含音樂)學院呈逐年增加之勢,高校藝術學院的整體發展前景樂觀。但不與之匹配的是,藝術學院的師資力量卻未相應提高,各專業教學依停留于原有的“復制”模式,受到“本本”與“框框”教學思維定勢的束縛,無法達到藝術教育的本質要求與目的?;谶@一因素對我國藝術教學提出的新要求與挑戰,筆者力求以聲樂課程教學為案例進行“以點突破”的探索,通過聲樂教學改革尋找更高效、更積極的聲樂教學模式。
聲樂教學當前存在的問題
1.聲樂教材編排存在思維定勢,依舊延續“教師機械式傳輸”的知識密集型模式
在進行聲樂課教材編排時,很多高校都是直接“拿來主義”,即使有部分高校進行了形式上的“加工”,也多是“換湯不換藥”,教材通常以理論知識的堆積為主。如此編排是對學生升學前的“知識灌輸”進行延續,學生在拿到教本后很容易喪失學習聲樂的原本興趣,而一線教師也只能采取按部就班的教學模式。在此形勢下,課堂教學氛圍、學生心理與教學心理都可能會受到負面影響。
2.高校藝術學院對聲樂課教學的定位不夠清晰,支持力薄弱
當前,很多高校藝術學院在聲樂教學定位或安排中存在定位目標模糊、概念混淆等現象。對于教工與教務監督而言,部分高校的聲樂課中依舊存在“基礎知識課”“基礎訓練課”的定位,教學實踐本應與一線文藝工作需要相貼近,卻在扭曲式發展中變為了大規模的知識概述,聲樂練習內容并不多。不管是校方、院系還是教職員工,對高校聲樂課程的定位與支持均不強,導致聲樂課程直接變成了對理論的重疊,教學內容毫無新意。嚴格地說,高校對一線教工的審核有其積極意義所在,很多高校藝術學院的一線教工都有傳統“學院派”的教學經歷,他們中有很多人都擁有碩士、教授等高學歷與高職稱。2010年以來,我國各高校、各院系在引進新教師時都開始要求以研究生為起點,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提供了保證。但是,由于高校對實踐經驗的忽視,含藝術學院在內的很多學院都開始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在關注豐富理論型人才的同時未引進與實際教學目標所需相貼近的、經驗充分的實踐型教工。受限于學習經驗的定勢,很多教職員工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依舊將以往學習作為模本,缺少實踐性拓展。
3.欠缺與時俱進的適應性,無法與現代教學模式結合
傳統教學模式主要對“理論知識灌輸”式教學予以采用,教學單調且枯燥,照本宣科特征突出。隨著現代多媒體與現代課堂語音等技術的發展,我國各大高校開始摒棄以往單一的教學方法,但仍有不少院校存在經驗不足、技術支持力度弱、硬件設備不完善等問題,急需后續資金的大力支持。此外,有的院校雖然已完成了對現代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但受限于傳統教學理念、方法及教工教學思維定勢,依舊面臨著多媒體影音屏幕用作“黑板板書”的尷尬局面,知識點羅列密集。教師或利用課前做好的PPT直接講授,或借助鼠標實施“機械化”點擊教學,這是對現代教學理念的扭曲,無法契合多媒體教學技術的原本目標,不能對聲樂教學的要求予以滿足。
4.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法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難以把握學生心理
“師生互動”在高校教學中十分重要,有利于提升師生對知識與實踐的互動性感知,幫助學生增強學習自信心。在知識理論層面與教學實訓訓練層面對互動環節進行把握時,教師都能做到對學生學習聲樂積極性的增強。然而,與之相反的是,當前我國很多高校聲樂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只是自顧自地累牘知識點,或以傳統經驗進行密集型的枯燥訓練,實踐過程沒有信息,無法對學生進行深入指導。此外,教師難以掌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變化,長時間下來,聲樂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開放環境與協作學習理論指導
1.對聲樂教學開放的定位
教學開放應基于對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與對實踐能力的增強目標,遵循對知識、能力與素質協調發展的注重要求,對因材施教、培養個性的教學原則予以貫徹。在進行教學設計與教學組織時,教師要注重學習的自主性,從各個層面體現學生占主導地位的自主式學習。聲樂教學的開放式教學內容應滿足設計性與綜合性要求,讓學生在學習內容的綜合設計中接受思考、失敗、再思考的訓練。只有如此,才能持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與綜合能力。
2.協作學習
作為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的一種學習策略,協作學習以小組或團隊的形式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組織,它對建構主義倡導的認知工具、社會建構及認知分享的觀點予以集中式體現。協作學習的組成要素有四個,分別為小組、成員、輔導教師與協作學習環境。在小組協作參與活動時,單一的學生個體可同小組中的其他成員進行分享,這一環節內學生與學生可以通過對話、討論等方式充分論證各項問題,最終實現預期的學習目標。通過在學習中進行協作,學生個體的思維能力可得到進一步鍛煉,與其他學生進行溝通的能力也會增強,同時,還可以更加包容的心態對待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
在聲樂教學中實施開放協作型項目教學模式的策略
1.教材開放性閱讀指導
當學生接觸新作品時,通常會簡單地認為只需唱準音符與節奏即可,對歌譜上其他重要標記有所忽視,然而,這些標記大都是幫助學生在學習演唱中正確理解作品、把握作品風格,這就要求教師經常提醒學生提高對這些標記應用的重視。除此之外,當學生進行含鋼琴伴奏在內的聲樂譜閱讀時,教師必須認真指導,此即常提及的正譜伴奏。正譜伴奏指專門為某一歌曲編配的伴奏,它們經作曲家精心編配而成。正譜伴奏對歌曲演唱者音樂素質的要求更加嚴格,很多學生存在用正譜伴奏演唱歌曲時被鋼琴伴奏帶跑旋律的缺點,這要求他們唱好屬于自己的演唱譜的同時,還要提高對伴奏譜的關注度,以實現對歌曲演唱效果的完美表達。
2.技能開放性學習指導
基于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領悟教學重點與難點的目標,教師一般可對自身特有的手勢與語言加以利用。如果學生存在口齒不清的問題,一般情況下,教師可利用“咬蘋果”三個字或手心朝下手腕大幅度抬起的方法向學生作出相關提示。長此以往,學生便會形成習慣,一旦教師有某一動作,他們便能在短時間內針對具體動作作出對應的反應,達到適時調整學習狀態的目的。在整個教學環節,教師都會采取理解——記憶——評價的方法向學生指導各種聲樂技巧。眾所周知,聲樂學習有很強的抽象性,聲樂教學采取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教師示范模仿,但這一方法并不唯一,示范過程中理論的輔助性講述對于聲樂教學而言同樣重要。在聲樂教學過程中,示范與講解是相輔相成、互促共進的,學生必須充分把握其中的意義,避免囫圇吞棗、盲目模仿等學習行為的出現。在此要求下,學生要基于對所學知識的消化與理解,增強對相關知識的記憶。在實際的記憶環節,學生切不可單純、簡單地記歌詞與韻律,還要牢記歌唱時所做的各項動作,準確把握歌唱表演,真實表達歌曲所要傳達的意境。
3.審美開放性能力指導
教師的實際教學要教授學生挖掘聲樂作品內容美的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所演唱的作品,尋找作品中各方面的閃光點,如歌詞、旋律、節奏、結構等。同時,應結合創作者的本意與意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演唱環節獲取美的體驗。在歌曲教學間歇,教師可不間斷地播放優秀范唱,通過聆聽經典音樂提升加強學生音樂修養,直接給予其審美享受,強化他們鑒賞聲樂演唱作品的能力。在一段時間的播放后,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尋找不同優秀范唱版本,指導學生采用對比分析法反復聆聽,讓他們體會不同節奏、音色、風格帶來的不同感受,最終在自己的歌唱中予以運用,逐步實現自身歌唱聲情并茂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余璐:《開放協作型項目教學模式在高職聲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年第8期,第128-129頁。
[2]張雯雯:《開放協作型項目教學模式在高職聲樂教學中的應用》,《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年第12期,第171-173頁。
[3]王靜:《高師聲樂個別課與開放式教學的有機結合》,《安順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第79-8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