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境認知論是教學的情境化,是學習者在與情境的交互中實現“知”與“行”的互動,其過程是知識的動態建構過程。基于此理論,高校現代漢語教學可打破傳統的純理論化教育定式,通過轉變教學理念、優化課程設置、創設情境教學環境等途徑,推動高校現代漢語教學的創新性改革,為高校現代漢語教學注入新機能。

關鍵詞】情境認知論 高校 現代漢語教學 改革路徑

一直以來,高校現代漢語教學被定性為純理論性課程教學,教師習慣于將抽象化的理論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被動地接受,在課堂上聽理論、記筆記,課堂氛圍沉悶,極易導致學生對漢語課程教學形成厭煩與抵觸心理。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往往采取“死記硬背”的機械化學習方法,對知識點沒有理性思考與深入分析,僅僅是“課上聽一聽,考前背一背”,學習實效性不強。現代課程理念下,愈發注重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如何將實踐元素融入現代漢語課堂中是現代漢語教學的重要課題。語言本就來自于生活之中,現代漢語教學要想發揮其教學實效,不僅要從生活中挖掘教學元素,更要將教學內容回歸于現實生活,在實踐場域中將抽象化的漢語教學內容形象化,在現實或擬現實的情境中將理論認知外化為實踐行為,使學生深化對現代漢語知識的理解。據此,可將“情境認知論”引入現代漢語教學之中,探索其教學改革之道。

情境認知論概述

情境認知論不僅是將教學牽引至情境之中,還是對知識本質的觀照,探究知識如何在人類活動中衍生與發展。因此,在情境認知論中,知識寓于情境,要探究知識,親臨知識所在之境,在知識情境中開展實踐行為,切實習得知識。所以,情境認知論下,知識是情境化的,是在情境活動中發展的。因此,此理論中,突出知識與行動的交互作用,注重不同情境下的“有意義協商”,強調“合法的邊緣性參與”與“實踐共同體”,即情境認知論中的四個主要理念。

1.基礎要件:“知”“行”交互

情境認知論的基本理念就是“‘知’‘行’交互”,知識在情境活動中發展,在情境中才能全面獲取真知。“‘知’‘行’交互”理念下,教師應為學生營造適宜的情境,為知識的獲取提供基礎要件。

2.動機機制:有意義協商

情境認知論中的另一內容是“有意義協商”,可稱之為“動機機制”。即學習的動機與學生投入的多少正相關,學生投入得越多,學習動機越強烈。學習的動機也可以源于學生之間相互的協商與合作,營造出互幫互助、相互學習的學習氛圍,在有意義的協商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3.參與方式:合法的邊緣性參與

“合法的邊緣性參與”是基于個體、情境、活動構建起的統一整體,置身于多元化的實踐學習活動中,強調實踐參與的過程,其參與是合法邊緣性的,但參與的復雜性不斷遞增。合法的邊緣性參與會讓潛藏于人的行動實踐中的知識與情境產生互動,使得知識在實踐過程中逐漸深化與豐富,增強學習者知識習得的實用性與深入性。

4.實踐載體:實踐共同體

實踐共同體所揭示的是一個實踐活動系統的參與,參與者共享活動內容、活動目的、活動意義,從事著協商性的實踐,追求著共同的事業,分享著共同的理解。就此而言,所謂的實踐共同體并不一定是空間上的聚集,而是有著共同活動內容、共同使用資源和工具、共同參與實踐活動,且各自需擔負不同責任的個體集合。

通過實踐活動產生的疑問、喜歡、高興、厭惡等情感反應,則會在大腦中留下更為深刻的情境印跡。所以,知識的獲取就是從情境中獲得的現實體驗而演化為人的認識與記憶,是感性認識到理性記憶的客觀演進。因此,基于情境認知論開展教學活動,對于長久記憶并深入理解教學知識具有實踐意義。

情境認知論視域下高校現代漢語教學改革路徑

1.基于“知行交互”理念,創設擬態情境

為使學生更為切實地掌握語言技能,使專業知識的學習更為自如地運用于實踐之中,可在情境認知論視域下,基于“知行交互”理念,創設擬態情境,使學生得以在情境中習得語言應用,并學會將語言應用到實際環境中。在擬態情境的創設上,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多媒體教學。高校現代漢語教學中多媒體應用較為廣泛,但多媒體教學并非簡單地播放多媒體影像或幻燈片。在情境認知論視域下,高校現代漢語多媒體教學應突出“知行交互”理念。如,語音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教學課件與各地方言音視頻,而后讓學生分別用方言介紹家鄉特色,引導學生到語言環境之中,吸引學生對語音學習的興趣,并且在語言情境中增加學生對方言與普通話之間區別的認知。

第二,引入生活語言情境。現代漢語教學的根本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更是培養學生語言學習與語言分析運用的能力,使學生不僅僅會利用教師傳授的方法分析合乎規矩的語句,更可以在當前網絡語言充斥的語言世界中進行思辨的分析與理解。例如,在講授語言規范理論時,教師可引入那些不合乎語言規范,但被人們廣泛應用的語言實例,如現代社會中流行的“被”動句式,教師提出一個,讓學生相互討論,提出自己所知道的“被+v”句式,“被自殺”“被增長”等,同時讓學生講述這些句式被引用在哪些現實情境之中,引導學生思辨地看待現代語言現象。

2.基于“有意義協商”,設置情境教學內容

在“有意義協商”條件下,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必須進行合理的課程設置,創設出有意義的實踐情境。在教學過程中,增設實用性強的課程內容,使書本知識與實踐相關聯,調動學生語言學習的熱情。

在課內語言材料賞析上,針對語音、修辭教學內容,采取賞析法開展教學。在語音教學中,先不播放音頻,讓學生對語音聲韻調有初步認知,帶領學生掌握發音與朗誦技巧,還可組織學生開展朗誦或演講活動;在修辭教學中,傳統教學方法以單個修辭逐一介紹的方式為主,雖然這種教學方法簡單易行,但難以提高學生對綜合語段的理解,僅理解單個修辭,而不會綜合分析與應用,對此,教師可提供一段修辭段落,并播放與之相關的視頻,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同時深入理解修辭意蘊。

3.基于“合法的邊緣性參與”,創設實踐教學場地

“合法的邊緣性參與”要求課堂教學實踐化,并且引入社會實踐。對此,我們可借鑒澳洲TAFE學院實踐教學經驗,將教室變為實訓場,模擬生活環境。在現代漢語課程教授過程中,讓學生模擬課程相應的語言環境,實現理論與實踐相融合。

此外,“合法的邊緣性參與”要求教學中不僅要在課堂中創設與課程相關的“情境”,還要將學生與課程教學置于社會大情境之中,開展社會實踐,習得更為實用的知識。如,在語音教學中,可組織學生策劃推廣普通話;在漢字教學中,可引導學生走進社會,開展社會中用字規范調查;組織開展朗誦、演講、辯論比賽,引導學生參與各種語言活動,在實踐中鍛煉其語言綜合運用的能力。

4.基于“實踐共同體”,建構學習共同體

情境認知論中,個體認知需要在相應的情境中進行,個體與情境有著緊密的交互關系,這種交互關系直接影響著知識的習得。并且在這種情境中,學習者的群體智慧被整個群體共享,這里的群體即實踐共同體。為此,現代漢語教學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應提前為學生分配小組任務,由小組合作完成。

例如,在詞匯、語法教學中,對于相似現象,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以小組辯論的方式研究相似詞匯與語法的具體句法。在詞匯、語法教學中,多義詞、兼類詞、同形同音詞,雙賓語、連謂句是教學重難點,學生極易產生混淆,對此,教師不能采取單純的講授方式,而應讓學生發揮群體性智慧,在討論中思考,在思考中辨析,提高學習效果。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給予適當的點撥與指引。同時,通過集體或小組的討論與辯論,可增加學生對各類詞匯的深刻記憶,提高學生對詞語、語法的歸納與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韓麗國:《芻議高師現代漢語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現代交際》,2017年6月14日。

[2]劉義、高芳:《情境認知學習理論與情境認知教學模式簡析》,《教育探索》2010年第6期,第88-89頁。

[3]李麗群:《“現代漢語”教學改革若干“誤區”之我見》,《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3卷第3期,第77-80頁。

[4]張昕、劉倩:《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普通高校現代漢語教學改革思考》,《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7卷第1期,第74-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