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應邀參加了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并就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陳寶生指出,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作了全面部署,現在擺在全體教育工作者面前有兩個考題:一個考題是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是一個萬眾一心的目標。第二個考題是解決好教育面臨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各種問題,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是一個眾口一詞的需求,剛性的需求。所以,新時代我們教育人新的長征、新的趕考要答的卷集中起來就是這兩個問題。

陳寶生在回答“針對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推進內涵式發展方面有哪些關鍵舉措?”的問題時指出,關于高等教育發展質量問題,我們是辦四件事:一是提升培養能力。學校辦得好不好,能力十分重要。因為學校實際上生產的是未來、是人才,是為未來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的,人才培養能力就是學校的生產力。二是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要適應這個時代的需要,這要求我們對人才培養模式要進行改革、創新,這樣我們才能培養承擔民族復興大任的一代新人。三是要優化結構。要調整優化學科結構、專業結構,讓高等教育能夠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四是要改革體制機制,為培養新時代需要的各種人才提供體制機制保證。總之,改革是未來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向改革要動力,是我們堅定不移的方針。

對于所提出的“是否會把資源過多地向‘雙一流’高校傾斜?針對縮小區域差距,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有什么安排?”問題,陳寶生強調,“雙一流”建設是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這是它的主要內容。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一項重大工程、新世紀的重大工程,也是中國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重大工程。2017年,我們發布了首批建設高校和建設學科名單,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關注,總體來看,起到了預期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疑問。第一,“雙一流”建設是一項非均衡發展戰略工程。所謂非均衡發展戰略工程,就是發揮我們這個制度的優越性,集中優勢資源,培育沖刺世界水平的“國家隊”第一方陣,增強中國教育的核心競爭力。這不僅是中國政府的做法,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制定了類似的計劃,像英國、日本、法國、韓國、俄羅斯都有類似的計劃,所以它是非均衡發展。第二,我們這個計劃是開放的、動態的、持續激勵的計劃。就是說打破身份固化。以前一些類似計劃,有身份固化這樣一個弊端。這本身就給中西部高校打開了一扇發展的大門,因為它不是固化的,第一批你沒進去,你可以積極發展培育,以后批次你達到條件了就可以進來,有了上升的通道。第三,在資源配置方面,我們是把提高和普及結合起來辯證處理的。我們現在用于高等教育事業的總投入是一萬億人民幣多一點,在用于高等教育的總投入里,用于“雙一流”建設的占2%多一點,它影響不了中西部的發展。第四,對中西部我們相應實施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中西部高校能力建設工程,開展了對口支援中西部的活動,還出臺了部省合建中西部高校的方案。這些都是有利于中西部高校發展的。總之,“雙一流”建設只會帶動中西部高校的發展,不會削弱;只會提升中國高等教育整體發展水平,不會削弱;只會促進各級各類高校按照合理布局持續健康發展,不會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