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大學新生開展入學教育,可助其調整自我認知、情感與行為,從而在較短時間內對大學校園生活予以適應。團隊輔導以設計好的活動為載體,通過團體成員的自我體驗、成員之間的相互分享改變行為,促使各位成員更好地成長與發展。

【關鍵詞】團隊輔導 大學新生 人際交往能力

基金項目:校級重點項目《社會工作視野下貧困大學生人際溝通介入研究》(11XSYK209);校級教改項目《社會工作視域下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創新實踐研究》(2015Y005)。

團隊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中開設的一種短期的心理輔導課程,其以團體為載體,讓參與成員相互間進行交互,按照某種活動形式讓團隊成員在互動體驗式環境下成長與學習,對以往落后的觀念、態度以及行為方式予以改進,以團隊互動的形式賦予課程輔導更強的開放性、活潑性與生動性。心理學研究指出,在大學開展團隊輔導工作,可在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中發揮良好作用。

團隊輔導的理論基礎

團隊輔導以多個理論為指導:(1)個人中心治療理論(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創立),認為人有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通過合理引導,有利于人正確把握自我實現的方向?;诖?,團體可向成員提供安全氛圍,讓他們擺脫自我防御機制的束縛,將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傳達出來,通過分享與傾聽實現個體對自我的真正認識與成長;(2)心理分析治療理論(弗洛伊德創立),對個人內在的心理需求、動因分析及其滿足狀況予以強調,該理論可用于個體的咨詢與治療,引入團體咨詢中則是關注與個體具有某種關系的每一個成員,為他們提供一種早年家庭關系的氛圍,使其尋找到一些會對自己行為產生影響的、被隱藏或被遺忘的情感,以此形成對心理問題根源的覺知,對他們矯治性的情緒體驗予以激發;(3)行為治療理論(華生創立),認為人的心理問題是在一定的環境作用下形成的,環境的改變有利于解決人的心理問題,在團體中,通過向成員傳授應對技巧與行為矯正辦法,讓他們在團體外部作出實踐,能夠將其學習到的適應行為遷移至日常生活中;(4)人際交互作用分析理論(美國精神分析學家艾利克·伯恩創立),認為人際交互有利于人們了解人際間的互動本質,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團隊中人與人的互動與溝通以及對他人的觀察有利于個體了解自己的人格結構,將焦點放于生活中要改變的事情之上,然后作出正確決定。

大學新生班級團隊輔導的內容與做法

1.明確目標,進行與心理發展規律相符的團隊輔導方案設計

基于對生源地不同學生可能表現出不同的個性與學習特征的考慮,出于對學生專業學習動力予以激發與保持的目的,應采用小班團隊輔導的形式打破學生生源地與性別“壁壘”,讓學生熟悉校園環境,在集體意識的培養中建立學生之間的互信互助關系,加強班集體建設,實現對班級凝聚力、向心力以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與團結向上精神的提升。在此目標明確之后,進行班級團隊輔導方案設計,以熱身運動、自由交流、小組交流、團隊文化建設、簡單團隊合作等活動的開展拓展訓練新生素質。

針對每一屆新生,班級團隊輔導的內容設計均應有所差異,但具體的還應以團體活動、游戲、體驗練習、回顧討論以及分享等方式為主?;顒悠鹗加谛律娪柦Y束以后,每一次班級團隊輔導歷時大約3個半小時,遵循“熱身→活動→總結→反思→分享→再總結”的流程開展。在整個團隊輔導過程中,輔導員應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與體驗,與團隊成員共同分享所思所想,更為關鍵的是輔導員需在學生交流及討論之后作出準確而又深刻的提煉總結。

2.整合資源,建設班級團隊輔導隊伍

各院系學生數量與專業設置存在一定的差異,班級團隊輔導的師資隊伍應由相應數量的心理教育中心專職與兼職教師、資深學生工作人員、新生輔導員、新生班主任以及優秀學生黨員等共同組成。其中,心理教育中心的專職與兼職教師以及資深學生工作者擔任指導教師職務,輔導員、班主任以及優秀學生黨員則提供助理服務。在每次開展團隊輔導工作之前,指導教師會對助理進行專門培訓,讓其了解與掌握培訓的內容,確保輔導活動的順利開展。同時,加強對不同類型以及特殊學生的關注程度。

團隊輔導對大學新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作用

1.在大學新生中開展團隊輔導的基本情況抽樣調查

自2011年起,A地一所大學國際商學院啟動“同心圓工作坊”項目,項目以大一新生為對象,在入學的前三天內開展時長約為150分鐘的團隊輔導活動,以期讓新生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適應大學階段的新生活。文章基于該學院2015年與2016年的測量評估結果,以縱向時間為視角分析團隊輔導的效果。

“同心圓工作坊”項目以學生為本,緊緊圍繞大學新生適應的主題,聚焦目標于3個維度:(1)對新生之間的人際隔膜予以打破,推動新生間的交流與溝通,使他們互相熟悉彼此;(2)提高新生對班級與學校的認知,對其歸屬感及團隊合作精神進行培養;(3)引導新生更準確地認識自我,加強其認知、溝通與合作等能力。在具體的實施中,項目對傳統灌輸式教育理念與模式予以摒棄,應用團體輔導,將參與式、互動式與體驗式特征充分發揮出來,以熱身游戲打破隔閡,以相識游戲讓新生之間彼此認識,以問題解決類游戲對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及集體歸屬感進行培養,以情感體驗及分享類游戲讓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提高自身人際交往等能力。

2.團隊輔導提升大學新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效果分析

在“同心圓工作坊”中,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評估輔導過程,具體涉及對現場觀察、問卷調查以及個案訪談等方法的應用,通過多種方法的結合了解活動效果并得到反饋意見。分析評估結果可知,“同心圓工作坊”在3個目標維度上均發揮了顯著而又積極的作用。

(1)打破了新生間的隔閡,提升了新生相互之間的熟悉程度

在2015年與2016年的“同心圓工作坊”項目中,對全體參與新生分別進行了前測與后測,并在2016年加入控制組后測。

分析實驗組前測與后測可知,經團隊輔導后,每位新生在認識的同學數量、知道同學名字的數量、較為熟悉的同學數量以及聊天次數頻繁的同學數量等要素上均有了顯著增加,這是團隊輔導效果的具體體現。分析實驗組后測與控制組后測可知,接受團隊輔導的實驗組后測結果比控制組后測結果好得多,團隊輔導確實在打破新生隔閡、消除同學陌生感、推動人際關系發展層面發揮出良好的效果。另外,經過觀察團隊輔導中的分享活動以及活動結束后對新生的訪談得知,很多學生都對“同心圓工作坊”項目持以高度的認可,他們認為該活動在拉近自己與同班同學關系層面有著十分顯著的作用。

(2)有效培養了新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與集體歸屬感

團隊輔導中學校介紹與班級認知活動的加入以及新生團隊意識與協作能力的考查既強化了新生對學校、班級以及同學的認知,又提升了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與能力。分析活動后測結果可知,超過97%的新生認為自己通過“同心圓工作坊”活動的開展產生了集體歸屬感,團隊精神也得到了增強;近90%的新生還認為活動的舉辦讓自己更加清楚地認識與了解了自己的學院與學校,項目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效果。

(3)增強了大學新生的素養與綜合能力

團隊輔導中的一些活動旨在對大學生溝通、協作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考驗,經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學生的綜合能力確實也得到了提升。另外,這些活動也讓學生更加客觀與全面地認知了自己各個方面的素質與表現,為他們潛力的挖掘開辟了空間,拓展并強化了他們對自我的認知。

學生普遍表示,“同心圓工作坊”的功能是奇妙的,它讓他們看到了自己積極、活潑與能干的一面,發現了自己更多的潛質。而曾經參與“同心圓”項目的新生由于在活動中得到很多益處,因此,還會在來年報名參加該項目的選拔,期待以工作人員的身份繼續參與到項目中。由此可知,團隊輔導對提升大學新生人際交往能力方面的作用顯著。

參考文獻:

[1]王祎:《新媒體時代大學新生適應性團體輔導的作用研究——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新生教育活動為個案》,《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年第14期,第8-9頁。

[2]陳瑞雯:《班級團體輔導在大學新生班級建設中的探索與實踐》,《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15年第6期,第98-100頁。

[3]歐陽丹:《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在大學新生入學教育中的應用》,《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年第29期,第90-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