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青年大學生有無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關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關系到黨和國家未來的發展。網絡文化的沖擊給高校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帶來一定挑戰。文章針對民辦高校被教育者、教育者、民辦高校自身在網絡文化背景下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存在的問題,力求找出民辦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網絡文化 民辦高校 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教育

基金項目:陜西國際商貿學院2017校級課題《文化多元背景下西部民辦高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重構研究》(編號:SMXY201702);2017年陜西省教育規劃課題《網絡文化語境下西部民辦高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教育研究》(編號:SGH17H505);陜西國際商貿學院2016教改項目《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創新研究》(編號:JGB201603);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媒體時代民辦高校鞏固意識形態前沿陣地面臨的“體制悖論”及對策研究》(編號:17YJC710101)。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辦好我們的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1]目前,網絡文化的發展對民辦高校大學生的信仰教育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然而,在智能手機時代到來以后,民辦高校思政課堂普遍出現大學生“偽在場”現象。在網絡文化的沖擊下民辦高校如何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已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網絡文化語境下加強民辦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當前,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網絡文化與傳統校園文化相結合,使網絡交往具有全球性、普遍性和無限性。網絡文化改變了師生的行為習慣、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網絡文化語境下青年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受到挑戰和沖擊。因而,網絡文化語境下推進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提高大學生對網絡文化背景下各種社會思潮的分析和選擇能力

“90后”大學生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他們的學習、生活等方方面面融入網絡生活中。網絡上,國外的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假馬克思主義甚至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產生了很大沖擊。面對互聯網中魚龍混雜的信息,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定型的青年大學生難辨真偽,甚至會造成價值扭曲,精神空虛,找不到生命真正的意義與價值。而通過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去偽存真,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

2.大學生自我發展、自我提升的內在需求

目前,大學生人人都是一個移動終端,自成一個自媒體,浸染在網絡生活中。民辦高校的大學生與公辦高校的大學生相比自我管控力、學習及人生的規劃能力相對較弱,故民辦高校的學生更容易過度使用網絡,易受到網絡文化的負面影響。因此,在網絡文化影響下,加強對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引導大學生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探討,樹立高尚的人生目標,養成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網絡文化語境下民辦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存在的問題

1.民辦高校被教育者存在的問題

為了解陜西國際商貿學院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狀況,本課題組對陜西國際商貿學院的2016級部分大一新生采用了匿名問卷調查。(課題組計劃從2016至2026年,針對陜西國際商貿學院的大一新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狀況調查,得出十年陜西國際商貿學院大一新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狀況材料匯總)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收回問卷375份,有效問卷375份,并對不同專業的新生針對信仰問題進行了深度訪談。

(1)馬克思主義信仰淡化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對375名大一新生關于有無信仰的調查中,有45%的學生選擇沒有信仰,認為信仰可有可無。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發展前途的態度充滿信心和比較有信心的占35%,完全沒有信心的占50%。

(2)信仰功利化

課題組在對學生進行信仰的深度訪談中,我們發現不少學生把成功的人生定義為對金錢財富的占有,64%的學生選擇信仰金錢和權力,僅有20%的學生選擇信仰馬克思主義。關于入黨動機的選擇,26%的同學的入黨動機是為了得到現實的實惠;30%的學生選擇為以后的發展獲取政治上的資本;信仰共產主義和以后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學生占44%。問卷調查的結果也同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的實際表現相符。從學習目的上看,多數大學生重個人輕國家,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上談理想信念時,他們僅關注與個人利益密切相關的生活理想和職業理想而對于高層次的道德理想和社會理想表現出漠視的態度;從對待專業課和思政課的學習態度上看,重視專業技能知識的學習,輕視思想政治教育;從消費態度上來看,重視物質層面消費,輕精神層面的消費。大學生的信仰一旦功利化,造成的危害就是信仰會成為大學生為自己獲利的工具。

(3)信仰多元化

隨著網絡的發展,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渠道更加多元化,主流信仰在他們心里的地位不斷下滑,信仰取向也呈現多樣化。僅有26%的學生選擇信仰馬克思主義,50%的學生信仰金錢和權力,14%的學生選擇信仰享樂主義,還有10%的學生選擇信仰西方的民主。

2.民辦高校教育者存在的問題

(1)信息素養低下

網絡文化沖擊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素質顯得更為重要。高校思政課教師對網絡信息的敏感度、獲取信息及利用和評價引導信息的能力,直接決定網絡文化背景下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效果。關于學生對思政課教師的印象,28%的學生選擇思政課教師觀念陳舊,說明高校思政課教師信息使用能力不佳。因此,一線思政課教師一定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接受網絡文化對高校信仰教育的影響,努力把自己培養成既懂思想政治理論又能熟練掌握網絡技術的新型思政課教師。

(2)信仰教育意識淡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傳道者要先自己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現今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地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1]在多元網絡文化的沖擊下,如果高校信仰教育者本身的信仰出了問題,還何談被教育者的信仰問題呢?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僅僅將思政課教學等同于知識教育,考核結果僅是學生考試及格,忽略了思政課教學的核心是信仰教育。在這種教學觀念下,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神圣職責就會被忽略。在關于學習思政課最終目的的問卷調查中,56%的學生選擇是為了考試及格,拿到相應學分。這個結果進一步印證了高校思政課教師對思政課的信仰教育意識淡薄,對學生的信仰教育引導上出現失誤。

3.民辦高校本身存在的問題

(1)民辦高校工作模式

民辦高校管理工作存在各司其職的工作傾向,沒有形成“全員育人”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合力。針對高校學生的信仰教育工作,學校過多地把責任壓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專職教師身上,而高校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高校要樹立“全員育人”的教育理念,應做到全校教職工都重視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工作,真正形成教師教書育人、管理者管理育人、后勤服務育人。

(2)民辦高校校園風氣

隨著互聯網及大眾媒體信息報道的即時性,社會上很多不良風氣會同步傳導到高校校園,貪污腐敗、制假造假等嚴重社會問題也蔓延到“象牙塔”內。在與學生進行深度訪談時,學生對于評優評獎要給相關工作人員好處、相關專業證書買賣泛濫等不良現象心知肚明。在針對培養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有效途徑的問卷調查中,52%的學生選擇凈化學校和社會風氣。高校應該成為社會公平與公正的維護者,堅決杜絕不良社會風氣對校園的浸染。

網絡文化語境下培養民辦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有效途徑

1.堅定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基本原則

(1)堅持信仰一元化與文化多元相結合

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首先要堅持信仰一元化即方向性原則,高校要在信仰教育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信仰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要教育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在堅定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核心地位的同時又要允許多元文化的存在,這樣符合網絡文化多樣性的特點,在合法的范圍內允許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與其他多元文化展開斗爭,在斗爭中彰顯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的科學性、真理性。

(2)堅定大學生黨團組織的引領與推動全員認同的信仰教育方式相結合

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首先要發揮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的引領作用。大學生黨員及入黨積極分子有著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對非黨員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要利用大學生群體關系的凝聚力,使高校形成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濃厚氛圍,最終形成全員認同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目標。

2.重塑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基本方法

伴隨著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馬克思信仰教育的基本方法也要與時俱進,不斷賦予新的內容。下面從”知、信、行”三個方面來重塑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基本方法。

(1)知——雙向互動的“理論灌輸模式”

毛澤東指出,夫所謂信仰者,必先之以知識,知之而后信之。[2](P227)信仰教育的理論灌輸法是思政課教師有目的地將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內容通過講解傳授給學生的方法,給學生傳授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內容是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職責所在。但這里的信仰內容“灌輸”是以與學生雙向互動為前提的,更加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與學生是平等、民主的關系,淡化教師說教的成分。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信仰理論灌輸時,還要注意聯系社會實際問題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要注意使用現代傳媒技術等有效教育手段,用通俗的語言來感染大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內容。

(2)信——身臨其境的體驗式“情景感染法”

信仰教育的情景感染法就是思政課教師按照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通過設定具體的事件和環境去感染學生。情景感染法最關鍵的是教師對情景的設計,而情景設計效果的好壞關鍵在選材,選材既要符合教材的內容又要能對學生有所觸動。通過情景感染,觸及他們的內心深處,形成信仰。

(3)行——走出教室走進社會的“實踐感知法”

毛澤東指出,學非所用只能培養書呆子,他主張讀活書,“既要讀有字之書,又要讀無字之書”。這無字之書就是社會實踐,[3]實踐感知法讓大學生在實踐中去感悟,讓大學生走進社會,親自去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所取得的令世界矚目的驕人成績。學生假期通過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等形式去感知社會變化,增強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信服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12月7日,第1版。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澤東早期文稿》編輯組:《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6—1920.11),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3]毛澤東:《民眾的大聯合》,《湘江評論》1919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