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譯教學是滿足新時代要求,培養實用型翻譯人才的有效途徑之一,而有效的翻譯教學離不開必要的翻譯理論指導。本文主要調查分析寶雞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寶職院”)公共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現狀以及困擾目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因素,探討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創新思路及意譯等翻譯策略,以使學生翻譯水平和技能再上新臺階。

【關鍵詞】功能翻譯理論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 翻譯策略和技巧 意譯

基金項目:2017年度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高職高專)課題《高職院校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滲透翻譯理論的研究》(課題編號:17GY038)。

翻譯是一門雙語藝術,是用一種語言再現或再創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內容,包括書面的和口頭的兩種,即口譯和筆譯,是一種跨社會、跨語言、跨文化的雙語活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7年修訂并頒布的最新《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畢業生翻譯能力應達到的最低要求為:“能借助詞典對題材熟悉的文章進行英漢互譯,英漢譯速為每小時約300個英語單詞,漢英譯速為每小時約250個漢字。”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傳統的翻譯教學已不能滿足對翻譯人才的需求。因此,很有必要積極進行創新。

寶職院公共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現狀調查與分析

在多年非英語專業的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目前的教學和考核對學生翻譯能力培養缺乏應有的重視,且翻譯教學效果不佳。筆者對高職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現狀及在翻譯教學中如何滲透翻譯理論進行了針對性調查。對寶職院高職2016級醫學護理、醫學檢驗、小學教育、學前教育等5個專業10個班級的560名學生進行了“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A級)模擬摸底測試,摸底測試中總成績及格率為55%(308人及格),其中單項翻譯成績及格率為38.2%(214人及格)。調查結果顯示,高職學生翻譯能力薄弱低下,有72%的學生不了解常見的翻譯方法和技巧;92.3%的學生不清楚英漢語篇的特點;70%的學生語法概念不清,基礎知識不過關;65%的學生詞匯量欠缺,詞義辨析能力不強;94%以上的學生對常見的翻譯理論毫無認知。

通過對上述情況的分析,導致高職學生英語翻譯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首先,教材、師資和課時等方面存在不足。寶職院所用公共大學英語教材為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希望大學英語》,該教材在內容編排上雖有翻譯技巧介紹,也附有一定練習,但與專業聯系不緊密,學生缺乏興趣。翻譯教學師資隊伍力量不均衡,教學方法不新穎,教學設備陳舊落后。大多數從事大學英語教學的教師對翻譯理論接觸較少,受英語課時安排不足(學校大學英語周課時除第一學期4節外,其余學期僅為2節)和教學進度影響,沒有提供課時專門系統講授翻譯理論和技巧,少數翻譯碩士專業老師也只能偶爾進行零碎不成體系的淺顯指導。其次,學生缺乏有效的翻譯理論指導及實踐經驗積累,大學英語課堂上幾乎沒能接觸必要的翻譯理論,不少學生談譯色變,畏懼翻譯,害怕出錯而不敢進行大量翻譯實踐。加之,學生英漢雙語基礎知識掌握較少,英漢差異對比研究不足,英漢跨文化意識不強。

針對目前高職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有必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一定的翻譯理論,指導翻譯教學實踐。學者蔡基剛認為沒有一定翻譯理論和技巧的指導,僅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單句表達能力,無法通過翻譯達到交流的目的。給學生適當滲透翻譯理論,可調動學生學習翻譯的積極性,可以更加全面系統地進行翻譯,整體提高翻譯水平。

找準指導大學英語翻譯實踐教學的翻譯理論

找準適合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翻譯理論,能對翻譯教學實踐起到有效的指導促進作用。長期指導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大都是傳統翻譯理論,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外從語言學角度出發,以原文為中心的對等翻譯理論備受關注,國內嚴復的“信達雅”翻譯標準、魯迅的“寧信而不順”、錢鐘書的“化境說”、許淵沖的“三美說”等翻譯思想盛行。基于目前高職大學英語應用翻譯課程的狀況和它自身的鮮明特點,這些傳統翻譯理論并不能有效地指導翻譯教學,需要一種新的翻譯理論擔此重任。

結合當前大學英語翻譯材料的特征,翻譯理論的傳授重在把握好度,夠用即可。筆者認為以凱瑟林娜·賴斯文本類型理論(Text Typology)和漢斯·弗米爾目的論(Skopos Theory)為代表的功能派翻譯理論可作為大學英語翻譯活動的有力指導,為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提供了可供參考和使用的翻譯思路和策略。

功能翻譯理論簡述及啟示

1.功能翻譯理論

凱瑟林娜·萊斯,功能翻譯理論的主要創始人之一,首先提出了功能派翻譯思想,將語言功能、語篇類型和翻譯策略相聯系,促使功能翻譯思想的興起。漢斯·弗米爾在其翻譯思想影響下,創立了功能翻譯核心理論:翻譯目的論。目的論認為無論什么翻譯都有對應的受眾群體,翻譯是在“目標語情景中為某種目的及目標受眾而生產的語篇”(張美芳,2005)。根據功能目的論,翻譯要遵循四大法則:其一,居于首位的目的論法則,即譯文取決于翻譯的目的;其二,連貫性法則,指譯文必須內部連貫,要求譯文具有可理解性;其三,忠實性法則,即“最大程度地對原文本忠實模仿(a maximally faithful imitation of the source)”(Nord,2001:32);其四,在譯文目的論的核心理論基礎上,功能派還提出了評價譯文的總原則即充分原則。凱瑟林娜·萊斯將語篇類型分為信息型、表達型和操作型三種,并指出語篇類型決定具體的翻譯方法和策略。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所涉及的原文一般以敘事文、議論文和略帶科普性質的文章為主,可列為信息文本,翻譯時重在達意準確,措辭嚴密,不刻意追求語言的藝術性,以實現傳遞信息之功能為目的。后來,克里斯蒂安·諾德(Christiane Nord)在此基礎上提出譯者應遵循“功能+忠誠”的指導原則,從而完善了該理論。

2.功能翻譯理論的啟示

功能翻譯理論為英漢互譯研究開辟了一個新視角,具有一定突破性,賦予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相關啟示。功能翻譯理論以目標語為主要研究對象,豐富了傳統占領主導地位以“原文”為中心的奈達動態對等翻譯理論,使譯者逐漸擺脫形式對等論的約束。該理論更加重視對翻譯活動中諸如譯者的地位、目標語的作用、文本接受者的期望等其他要素的研究。功能翻譯理論將重心由單純的字詞句轉移到語篇,同時考慮語言和文化因素,擺脫之前語言學關于字詞句等方面條條框框的限制,將語篇作為研究單位,并關注翻譯的交流目的,具有重要現實和理論意義。

功能派翻譯理論指導下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創新對策研究

1.從功能目的翻譯角度加強學生語篇連貫性培養

打破傳統以原文為中心,進行字、詞、短語機械的一對一轉換翻譯教學及練習模式,避免“死譯”或“硬譯”。功能翻譯的前提是語用,在確定目標功能之后,對原文加以篩選,確保連貫,將語篇與語境充分聯系起來。

2.加大英漢兩種語言的對比研究,增強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

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在進行翻譯實踐練習時,常認為英漢兩種語言的轉換就是一種簡單的替代關系,缺乏對英漢兩種語言深層次的差異性認識。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英語重形合,多長句,呈樹形結構;漢語重意合,多短句,呈竹形。在翻譯教學中,教師應該利用有限的課時,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進行英漢語語言結構的對比研究。

語言與文化關系密切,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符號,反映它所代表的文化。在全球一體化進程加速的今天,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交流的橋梁和紐帶,譯者不但要了解本國語的傳統文化特點,還要熟知譯入語的文化風俗、民族信仰與特征等。學者何三寧曾指出翻譯課既是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樹立翻譯的理解意識和功能意識,增強學生語言意識和文化意識的過程。

我們在講授《新希望大學英語》第二冊第五單元Table Manners餐桌禮儀翻譯時,要讓學生多方面了解分析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差異。無論是在出席時間上、座次安排上,還是在餐具使用和進餐禮儀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中國餐飲文化講究動,共同分享食物,喜歡熱鬧,而西方的餐飲文化則是安靜地切割自己的盤中餐,通過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學生可以很輕松地提高跨文化翻譯能力。

3.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和技巧

功能翻譯理論強調翻譯的目的決定翻譯的策略和方法,主張不再依據等值理論對到底是直譯還是意譯進行無休止的爭論,直譯、調整性譯法、仿譯、闡釋等意譯策略都可以使用。功能翻譯理論的忠誠性原則并不是要求譯文與原文在形式和內容達到機械一致,從而刻意地追求直譯。因英漢兩種語言中很多約定俗稱的諺語、成語等表達語與各自的背景文化息息相關,不能逐字逐句按照字面意思翻譯,這時需要采用意譯,在譯文的表達形式上則需另辟蹊徑,使得譯文傳達的信息或內容與原文相似即可。

直譯還是意譯,取決于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的規則,有時既有直譯存在的必要性也有意譯存在的可能性,須將二者結合起來。功能翻譯理論更主張對于特殊文本、特殊語用和特殊情景適當變通,靈活運用翻譯策略,通過重復、調整詞語順序、增刪詞匯、分譯合譯、詞類轉換或語態變換等方式采用意譯,以原文的整體意義為核心進行翻譯活動,著重語篇意義的連貫性。

結 語

掌握必要的翻譯理論可以幫助學生發現翻譯活動中的規律,解釋翻譯活動中的各種現象。在翻譯教學中滲透功能派翻譯理論,能拓寬教師視野和思維,改進傳統翻譯教學模式,有效挖掘學生英語翻譯的主動性、創造性和靈活性。筆者相信,學生在吃透并領悟相關翻譯理論的前提下,進行適量的翻譯實踐,恰當靈活使用相關翻譯技巧,翻譯水平定會提升,翻譯教學中的部分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Nida Eugine A.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3),p.12.

[2]劉立:《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思考與探索》,《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第151頁。

[3]張美平:《翻譯技能培養與大學英語教學》,《中國科技翻譯》2005年第2期,第32-33頁。

[4]蔡基剛:《重視大學英語翻譯教學 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中國翻譯》2003年第1期,第64-69頁。

[5]張美芳:《翻譯研究的功能途徑》,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第69-70頁。

[6]何三寧:《翻譯教學中的意識觀培養》,《上海翻譯》2008年第4期,第55-58頁。

[7]仲偉合、鐘鈺:《德國的功能翻譯理論》,《中國科技翻譯》1999年第3期,第47-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