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能力本位走向核心素養——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理性選擇
作者:王禾玲 咸陽師范學院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咸陽
發布時間:2018-08-27 17:46:1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的迅速發展,知識經濟、終身學習和信息時代的到來,學生學習成長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人們的職業生活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使能力本位課程的不適應性和缺陷日益顯現。從能力本位走向核心素養是社會經濟科技發展和職業世界變化對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客觀要求。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深化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有效路徑是:將育人放在首位,注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教學生學會做人;加強文化基礎教育,增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教學生學會學習,為其終身學習和職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使學生“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關鍵詞】能力本位 核心素養 中職教育 課程改革 理性選擇
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信息網絡技術突飛猛進,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學生學習成長環境發生深刻變化,人們的職業生活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工作流動性增強,工作方式更靈活,個人需要具有創造性、有團隊精神、能夠應變、善于探索、隨時隨地準備學習新知識,可以自如地跨越專業、跨越文化”。[1]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廣泛實施的,滿足學生在一個較窄職業范圍內從事深度訓練的能力本位課程模式的不適應性日益顯現。科技的迅猛發展、職業市場的變化和需求對人才素質能力提出新要求,要求從業人員具備“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2]即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一種普通的、可遷移的、對勞動者的未來發展起關鍵性作用的能力”。[3]“核心素養可以幫助個人滿足各個生活領域的重要需求,有助于個體的升學、就業、融入主流社會、終身發展與自我實現以獲得成功生活。”[4]“核心素養決定一個人的人生高度、深度,決定一個人生活的品質、品位。核心素養讓人活得有尊嚴、有價值、有意義。”[5]“當教育指向核心素養,知識核心時代將真正走向核心素養時代,學校的任務不再是一味灌輸知識,而是給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核心能力。”[6]為了適應變化的職業世界,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職業教育必須從能力本位走向核心素養,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深化職業教育課程改革,重點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適應能力、轉崗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為學生一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基于此,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應從能力本位培養轉向以形成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
對能力本位的審視
能力本位(簡稱CBE)課程模式起源于美國,是職業教育提出較早、應用廣泛的課程模式。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末引入CBE模式,它打破了以學科為中心來確定教育課程和學時安排的傳統思路。
20世紀90年代以后,由于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使得職業崗位的技術含量不斷提高,人們的職業流動性逐步加大,加上人們日益增長的全面發展要求,CBE模式的不適應性和缺陷日益顯現:CBE課程“把能力看作是一系列孤立的行為,忽視了真實職業世界中人們操作行為的復雜性以及智力性操作中判斷力所擔當的重要角色”。[7]CBE模式削弱必要的專業基礎理論,使學生缺乏就業彈性和崗位變化的適應性。對學生來說,特別是對中職生來說,他們年齡小,過早過細的職業分化會使其失去職業試探的機會,影響其潛能的開發。
另外,能力本位忽略了人類品質、內在精神的培養,忽略了對人的更廣泛的認知、理解。“人”成了單純的“理性工具”。
能力本位奉行“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人才觀,窄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內涵,未能把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區別開來,認為職業教育是單純的技能培訓與謀生教育,與心靈的凈化和良好品行的培養關系不大。過分強調實訓教學,淡化忽視人文素質教育,導致許多職業學校學生只會做事,不會做人;只有技術,沒有素養;只有知識,沒有思想。綜上所述,CBE模式已不適應我國職教現狀。
培養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是社會經濟科技發展和
職業世界變化對職教課程改革的客觀要求
目前,我們正面臨著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根本轉變,變革中的中國社會,其時代精神的特征是“重視未來、強調發展、立足變革”。所以,現代社會人們必須具備的核心素養主要包含學習能力、適應職業變化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組織規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等。核心素養要求加強文化和專業基礎課教學,使學生有較大的就業彈性和較強的適應能力。核心素養突出強調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能以較寬厚的基礎和實力去迎接未來多變且多元的職業世界。將培養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職教課程改革的目標是適應社會經濟科技發展和職業世界對人才綜合素質要求提高的理性選擇。
1.由于科技的迅速發展,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之間發生更替,社會分工從原來的高度固定化和專業化轉而呈現出流動性、靈活性、創造性的特點。傳統社會中,一個人如果能夠精深地掌握一門專業技術,就可以成為行業的精英人才,也足以應對社會需求,但是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未來社會,很可能一個小小的技術發明,就足以使一個行業的傳統從業人員失業。這就要求教育必須從知識傳授改變為能力培養和素質提升,學生不僅僅要掌握知識,而應具備迅速掌握一種知識的能力,當職場環境發生變化時,能夠迅速適應并調整自己的應對能力。這種適應能力就是學習能力。所以,職業教育需為人們轉換崗位與轉業提供必要的嫁接。學校不僅應使學生在職業生涯階梯上穩定地邁出第一步,還應促其繼續發展,以獲得更大的成功,也就是說學校應著眼于學生整個職業生涯,使學生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
2.現在職業崗位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甚至存在被打破的可能性。職業世界對人才的需求不再那么精確,而是需要復合型的、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才。許多企業在招聘人員時,關注的是人的素養,而不是專業技術;更多考慮的是人的全面素質,而學生在校所學專業反而是次要的。
3.現代教育強調以人為本,著眼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職業教育既要滿足社會需要和生計需要,更要滿足學生的多元需求和個性發展;既要注重學生從事職業活動所必需的技能培養,又要注重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如果說,傳統的職業教育“使無業者有業”,那么,現代職業教育則是“使有業者樂業”。就業不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是“人生價值實現的重要途徑”。
同時,我們還應看到:培養增強學生的核心素養,拓寬專業面,使學生在畢業后的職業選擇中有更強的適應性,是世界職教發展的趨勢。
以培養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深化職業教育課程改革
基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就是要圍繞培養提升學生核心素養這個中心,以有利于促進學生形成核心素養為目標,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制訂教學標準和評價標準。
1.把育人放在首位,注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教學生學會做人
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加強人文教育,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學生的人生品位,重點教學生學會做人。職業教育不是職業培訓,應從人的立場和生命的高度,從學生生命成長和生存發展的高度去思考教學,深度理解職業教育的育人價值,不能僅僅局限在教學的視野里,需要站在教育的高度看待職業教育,應有超越知識、技術層面的能力及價值追求。其實,從本質上講,職業教育不只是獲取生存技能的途徑,而且要成為提升人的境界、豐富人的精神的一種方式。受教育者不僅僅是被開發的對象和增加社會財富的資源,更是職業教育發展的中心和目標。職業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工具人、技術人、知識人,而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此,職業教育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就業質量,即相對高收入,穩定性強,專業基本對口,有勞動保障可持續發展的就業。另一方面,必須遵循教育的特有規律,除教授學生知識、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做人。所以,我們要“堅持育人為本,突出以誠信、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教師要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自覺當好學生正確政治方向的引導者和高尚品質的塑造者。教育并引導學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2.加強文化基礎教育,夯實文化底蘊,增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和通訊系統在經濟領域的廣泛應用,標志著人類社會進入了新的時代。以高新技術和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經濟對從業人員的核心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從業人員具有較強的學術能力、交流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要適應新時代對技能型人才素質能力的新要求,職業教育不能僅僅考慮學生當前就業的需要,更要考慮學生終身學習發展的需要。職業教育不能僅僅滿足于培養學生形成熟練的操作技能,還要通過整合人文知識、學術內容和職業內容,使學生在獲得較強職業能力的同時,形成堅實的學術基礎和較高的人文素養。這就需要在職業教育領域增加普通教育的要素,實現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融合。我們在設計課程體系時,既要考慮讓學生掌握實用的生產技能,還要面向學生的職業生涯,為學生崗位遷移和人生發展打好基礎。因此,應加強學生的文化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教學,切不可以“理論知識夠用”為借口,隨意刪減理論課,更不能因為職校學生不愛學習文化基礎課就取消文化基礎課。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這些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改革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進步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來基礎上有所提高,使其掌握必備的、有價值的基礎知識和有利于他們形成終身學習、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能力,使其發展成為有寬厚文化基礎、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
3.教學生學會學習,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職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職業教育應從終身教育的角度出發,為每個學生提供生存發展、參與社會生活的手段。在知識內容迅速更新、知識結構不斷整合的當代,捕捉新的信息,感受新變化,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顯得更為重要。所以,職業教育應特別重視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新技能、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學生“能正確認識和理解學習的價值,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興趣;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能自主學習,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能不斷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能,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適應迅速變化的職業世界。這樣,當職業崗位發生變更,或者勞動組織發生變動時,學生就不會因為原有知識、技能的老化而束手無策,能在變化的職場環境里尋找到自己新的坐標。
參考文獻:
[1]程介明:《教育問:后工業時代的學習與社會啥模樣》,《中國教育報》2005年12月24日。
[2]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國教育學刊》2016年第10期。
[3][4]辛濤、姜宇、林崇德:《論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內涵特征及框架定位》,《中國教育學刊》2016年第6期。
[5]余文森:《從三維目標走向核心素養是課改深化的標志》,《人民教育》2016年第19期。
[6]趙婀娜:《教師該如何應“變”》,《人民日報》2016年11月24日。
[7]黃克孝、郭揚:《優化職教課程改革的目標與原則》,《職教論壇》1998年第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