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應用型轉型背景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研究
作者:江 潔 吳 博 西安培華學院 陜西西安
發布時間:2018-08-03 15:15:0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在民辦高校進行應用型轉型發展的背景下,為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大學生適應用人單位要求的就業能力,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需要進行質的轉變,本身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已經無法滿足現階段高校及學生的需求。文章就現有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現狀研究,探索解決辦法,對構建科學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進行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職業生涯規劃 就業指導 大學生
在民辦高校向應用型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傳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已經不能滿足現階段的需求。對民辦高校而言,需要結合學生自身特點,構建新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使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再流于形式。注重課程實施的實效性和精準化程度,加強職業規劃教育的科學化和專業化,改善民辦高校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
研究目的和意義
1.深入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的研究,關乎民辦高校應用型轉型發展的大計
民辦高校向應用型轉型,人才培養必須以市場為導向,與市場實現無縫對接。結合民辦高校學生自身特點,建立科學系統、精準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加強課程的應用型改革步伐,對提升大學生的綜合就業競爭力至關重要,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也直接影響民辦高校應用型轉型發展的進程。
2.深入歸納總結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建設工作,有利于幫助大學生合理規劃大學學習生活,增強就業競爭力,最終提高就業率與就業質量
如今,高校畢業生人數不斷攀升,而社會發展迫切需要具備綜合能力的人才。因此,職業生涯規劃對于大學生有目標的學習,提高就業競爭力尤為重要。民辦高校應當通過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大學生學會客觀認知自我,合理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有助于大學生在校科學有效學習,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與職業能力,為學生進入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民辦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民辦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現狀
近年來,國家對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給予充分的重視,要求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納入教學計劃。然而,作為民辦高校,由于在辦學體制、管理方式與公辦高校存在不同,民辦高校對需要長期投入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沒有相對的重視,很多高校依然把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限定于大四的就業指導課程,或者開幾場講座。在教育體系中有關這方面的內容趨于形式化,對于學生及學校的實際收效并不大。此外,作為民辦高校的學生,從學習主動性、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度、自身的綜合素質等方面相對比較欠缺,因此,對他們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需要有更適合他們的方法。
2.民辦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存在的問題
第一,課程建設缺乏系統性。很多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只對大一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教育,或者僅僅在畢業前對學生進行有關求職面試技巧方面的講授。有關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各類活動也基本是低年級學生參加,到了高年級階段,基本沒有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教育。學生在大一階段通過學習知道了職業生涯規劃對于自己的重要性,但是想繼續了解后續內容的時候,并沒有專門的渠道。因此,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沒有全程化,缺乏系統性,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流于形式,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第二,對工作內容欠缺了解,教學模式相對單一。在實際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學中,職業生涯規劃教師以講授理論知識為主要內容,學生覺得枯燥且缺乏學習主動性。教學模式的單一使教師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度不高,學習效果欠佳。且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師本身工作環境的局限性,對學生進入社會的實際工作環境、各類崗位對學生能力的不同要求也不能完全了解,這就影響到實際教學效果。
第三,教學與實踐相脫節。課堂教學以外的實踐內容太少,學生沒有機會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如,很多學生到了大三、大四時對工作的相關內容還不了解,甚至不了解自己所學專業的就業方向。學生只有到了畢業時才有機會去單位進行畢業實習,接觸實際工作崗位的時間太晚,不利于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
第四,沒有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效果進行跟蹤。課程結束后,學生是否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對于大學生的幫助有多大、在職業生涯規劃中出現的問題怎么解決等都沒有進行后續追蹤,使得很多學生提出本來通過課程在認識上提高了對它的重視程度,也開始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可是很多情況沒有辦法反饋,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系統性沒有得到延伸。
構建民辦高校轉型背景下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
根據民辦高校的實際情況,為更好地進行應用型改革,發揮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對指導大學生合理規劃大學生活、認知自我、有目標有動力學習的積極作用,我們需要建立適合民辦高校自身發展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
1.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全程化,教學內容全面化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應貫穿整個大學過程,并包含“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生涯體驗式教育”為一體的教學內容。大一、大二階段幫助學生了解自我,掌握職業生涯規劃的方法;大三階段應進行簡歷制作、求職面試技巧、相關法律法規的就業指導教育。與此同時,大三、大四階段進行生涯體驗式教育,要求學生將參加營利組織體驗、參加招聘會、進行面試作為必修的實際體驗環節并設置學分,在掌握一定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實際去體驗求職的過程,督促每個學生主動求職。此外,全程化教育一定要包括新生入學教育時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讓學生從剛入校就開始全面了解所學專業,了解相關的職業領域,如何有目標地進行大學生活和學習。
2.改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不應該是純理論式教育,可進行案例討論、小組生涯活動、實際模擬等,讓學生實際參與到課堂中去,小組生涯活動、體驗式教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從關注教師變成關注學生,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還應形成“生涯規劃教師—專業導師—企業專家”為一體的授課模式。由二級學院配備學科帶頭人、專業課教師成為專業導師幫助學生了解本專業的就業領域、工作環境、企業需求等內容,專業導師本身具備充分的專業知識,對幫助學生了解專業內容、就業領域等方面都會更有經驗及說服力。還可以邀請人力資源、市場等相關部門的企業人員擔任學生的課外輔導教師,從企業角度向學生講解企業需求及具體崗位需具備的職業素養等。這種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能更有效地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素質、就業能力、實踐經驗等,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達到課程的最優成效。
3.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導向,建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實踐體系
作為民辦高校,把培養企業需求的人才作為辦學的主要目標符合應用型高校建設的需要。為實現學生與企業之間零距離體驗,搭建與學生專業對口的實踐平臺,可以以二級學院為載體實現與企業的合作。加強校企合作模式,與相關單位建立長期關系,充分利用建立合作關系的企業或單位開展學生實際參觀交流、生涯人物訪談或輸送學生進入實際工作崗位,讓學生體驗工作內容、了解職業環境、知悉社會需要的人才應具備的能力等,使教學與實踐更好地結合,達到教學目的。
4.建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檔案》,追蹤學生規劃情況
對課程教育進行跟蹤及評估必不可少,這也是落實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手段。建立學生大學期間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檔案》非常有必要:以班級為單位,為每位學生建立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檔案,隨時追蹤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進展及完成情況,幫助學生從上課開始就能記錄自己的自我探索內容、每階段目標的完成情況、出現的問題、進行目標評估及調整等。教師根據情況對學生檔案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追蹤,有需要進行指導或咨詢的,引導學生在二級學院或者學校專門負責職業生涯指導教師的幫助下解決問題,調整或完善自己的目標或規劃。
參考文獻:
[1]于東江:《高校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必要性和措施》,《教育與職業》2010年第2期。
[2]李迎春:《對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江蘇高教》2011年第1期。
[3]黃蘋:《民辦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狀與對策》,《中國青年研究》2014年第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