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應用技術高校教育教學的核心是產教融合。轉型發展背景下的產教融合,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徑。實踐層面的產教融合面臨著諸多挑戰,尚需完善法律法規、激勵補償、資源配置和質量評估等機制補充。

【關鍵詞】應用技術高校 產教融合 機制創新

基金項目:陜西省高等教育學會重點項目“陜西民辦高校產教融合教育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編號:15GJ004);陜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轉型試點高校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編號:15BY128);西安思源學院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指定項目“應用技術高校畢業論文(設計)改革研究與實踐”(編號:15SYSP003)。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將深化產教融合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原則。2015年1月22日至23日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再次重申,要推進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高校轉型,轉型發展將是高等教育的新常態。

應用技術高校是地方知識傳播、積累的主體,更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平臺。產教融合是高校自身發展、服務地方的有效途徑。產教融合通常是指生產與教育的一體化,在生產實踐中教學,在教學中生產,生產和教學密不可分,水乳交融[1]。近幾年,應用技術高校在產教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產教融合水平仍待進一步提高。大多數應用技術高校產教融合呈現出暫時性、偶發性和不確定性的明顯特點。因此,分析應用技術高校產教融合面臨的挑戰,研究產教融合機制創新,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應用技術高校產教融合面臨的挑戰

1.政府法律制度不完備

政府在認識層面高度重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全國應用技術高校成立“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聯盟助推宏觀層面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但在經濟領域,尚未有涉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規,教育領域內的相關法律是1996年頒布的《職業教育法》,截至目前該法沒有配套的下位法。地方性法規尚不能完全厘清各方的責、權、利,不具有普遍適用性。

2.行業企業育人責任缺失

德國的職業教育備受國人推崇,行業協會作為德國職業教育的重要參與者,代表成員企業的訴求,連接著學校與企業。行業協會全面參與職業教育的管理決策、資格認證等諸多環節。而我國行業協會因自身能力欠佳,權威性較弱,對企業的約束和貢獻較低,對職業教育的指導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既沒有法律的強制要求,又沒有利益的有力驅動,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在課程開發、專業建設、實習實訓等環節中,企業的行為僅僅浮于表面。而與學校合作較頻繁的企業,也以頂崗實習等形式居多,和專業的關聯度不大。

3.學校服務能力有待提高

學校產教融合的治理機制不健全,整合社會資源的能力有限。目前,一些應用技術高校自身的知識技能水平不足以指導企業。這些高校中的大多數教師接受的是傳統學術教育,從學校畢業再到學校就業,缺乏行業實踐經歷,實踐技能難以滿足企業要求,更難以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的學生。

應用技術高校產教融合創新機制

1.加強產教融合法規建設

應頒布《職業教育法》的下位法,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納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來,并在高校轉型發展中積極落實;應從法律法規層面確定各級政府在產教融合中的責任,加強對職能部門服務職業教育的考核,充分發揮政府及相關部門在推進產教融合中的主導作用,指導產教融合工作良性發展;還應從法律層面明確政府、學校、行業協會和企業等利益相關方在產教融合中的地位、職責和權限,維護利益相關方合法權益,確保各方充分行使職責。

2.構建產教融合補償機制

明確對利益相關者的激勵補償機制,能有效提高相關者的積極性。在產教融合中,國家、政府、行業協會、企業、學校和學生(家長)等均為利益相關者。深化產教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有利于提高國家競爭力,有效解決就業,構建和諧社會。產教融合可推進地方經濟持續發展,為地方產業升級轉型提供人員支撐;可促進行業協會服務水平的提升,逐步樹立行業協會指導、統領行業的能力;幫助企業以較小的成本獲得人才,獲取學校的資源;提升學校培養“地方性、應用型”人才的能力;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實現“零距離”就業。

應構建產教融合的補償體系,通過稅收等手段要求行業協會、企業參與產教融合。對完成任務的企業進行稅收優惠、資金補償和政策扶持。賦予行業協會制訂行業標準、從業準入制度和職業資格證的權力。鼓勵校企人員有序流動,提高“雙師”人員的薪資待遇,允許教師和學生以知識產權入股。完善學徒制,鼓勵學生到相關企業當學徒。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地方政府每年安排數千萬資金獎勵產教融合中作出貢獻的相關者,該做法值得借鑒和推廣。

3.深化產教融合資源配置機制

(1)面向行業構建教育集團

鼓勵行業和學校聯合構建教育集團,實踐證明有行業背景的學校更容易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在同一行業內不同層次的高校、行業協會、企業、科研院所等進行有機結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招生即是招工,就學亦為就業。

(2)立足地方建立教育園區

教育園區由各級各層的應用技術院校、企業、行政管理部門等組成。西安的“白鹿原大學城高校聯盟”在這方面就做了有益嘗試,聯盟由白鹿原上9所不同層次應用技術高校組成,利用白鹿原的地理優勢,深入挖掘地區寶貴資源,實現資源共享,提升教學科研水平。聯盟與同地域的浐灞工業園區在產教融合中共建共存,通過資源、知識、技術等方面的互動,搭建產教融合平臺,促進院校與園區的共同發展。

(3)依托項目深化產教融合

學校結合自身培養應用型人才需求,以項目推進產教融合。應用技術高校可以多與科研實力比自己強的科研院所合作,共同申請國家級、省廳級項目,培養教師科研能力;爭取服務地方經濟的重大課題,體現學校“地方性”特點;與大型企業合作,完成工作任務,增強師生實踐能力;與中小型企業合作,擴充完善實習實訓基地。

西安思源學院通過項目化運作方式,與西安交通大學簽署幫扶協議,在師資建設、教學科研管理、實驗實訓儀器和設備方面取得顯著成果。學院還與華為、西門子、阿里巴巴、渭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陜西建工集團、西咸新區信息產業園、華興鼎盛公司等百余個企事業單位分別開展“華為信息與網絡技術學院”“工業4.0示范基地”“跨境電商人才培育基地”“3D打印學院”“管理創新研究中心”“微軟IT學院”“工業機器人”等項目。通過與各級各類企事業單位的合作,全方位融入行業,提升學校教育教學水平,凝練特色,提高競爭力,擴大美譽度。

(4)校廠一體化助力產教融合

校廠一體化包括“校中廠”和“廠中校”。“校中廠”是指應用技術高校引進工廠生產線,課堂開在生產線上,以這種方式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實現聯合辦學、共同育人、協同發展的目標。“廠中校”是在工廠劃撥區域建立校區,為實習的學生提供實踐任務,培訓學生的實習實踐技能。企業可利用學校教師進行工藝流程優化、生產技術改造和項目開發。校企雙方利用該平臺充分溝通,在育人的同時創造財富。

4.建立產教融合質量評估機制

產教融合質量評估機制由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構成。利用應用技術高校和企業內部人員進行評價,學校內部的評價可分學校評價、系部評價和師生評價,主要考核合作成效、教學效果、教師能力提升等。企業考核重在工藝流程再造、技術水平提升、經濟效益等。外部評價主要依據行業標準,對產教融合過程、成果、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進行客觀評估。校企雙方應根據評估反饋意見,修訂人才培養過程。

產教融合是應用技術高校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徑,應加強頂層設計,創新產教融合法律法規、激勵補償、資源配置和質量評估等機制,促進應用技術高校教育教學工作向更高水平發展,為我國“工業強國”的中國夢奠定人才基礎。

參考文獻:

[1]柳友榮:《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教融合模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中國高教研究》201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