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服務地方區域教育發展的高等教育改革探索
作者:陳懿婷 西安思源學院 陜西西安
發布時間:2018-08-01 15:26:1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民辦高校在經過三十余年的發展后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力量,而在服務地方區域教育發展方面,民辦高校的影響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文章試從民辦高校的發展成果入手,探討民辦高校與區域教育發展之間的關系,并提出相應的改革建議。
【關鍵詞】民辦高校 服務地方 高等教育改革
基金項目:2017年度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民辦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與農村學前教育協同發展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7JK1070。
民辦高校的概念界定
民辦高校是指除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個人,自主出資取得依法舉辦資格的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與公辦高校相比最主要的區別在于學校的支撐性經費來源于非國家財政性收入。目前,我國民辦高校主要有兩種:一是全日制統招高等院校,經由國家許可,具備頒發相應學歷證明的教育機構,包括普通民辦高校、獨立院校和部分分校;二是非學歷教育,如新東方、北大青鳥等培訓類教育機構,民辦教育培訓機構只能頒發技能型和證明型的證書,并沒有學歷教育的權限,是為社會各行業工作提供技能培訓服務工作的民辦教育機構。
對于民辦高校而言,其本身的非公性質屬于地方經濟的一部分。就經濟性和盈利性而言,民辦高校的發展與地方區域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一方面,民辦高校的經濟收入和科研成果可為區域經濟發展“添磚加瓦”,而民辦高校的辦學經費也來源于區域經濟;另一方面,民辦高校為地方區域發展提供人才、技術等智力資源的支持。因此,民辦高校與地方區域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作為民辦高校,要樹立主動為地方區域發展服務的意識。
民辦高校服務社會的職能解讀
1.高校服務社會
高校服務社會是高校辦學的三大職能之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高校的社會地位和社會服務功能不斷受到重視,不同的學校在發展過程中對三種功能的側重也有所不同。但是高校服務社會的水平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尤其是在培養人才和科研兩個方面,某些研究型的高校成為企業爭相追捧的合作對象。某種程度上講,培養人才和科研都是為社會發展服務,為社會建設作貢獻,只是高校在為社會服務方面還有更直接的貢獻。這種貢獻直接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人才的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促進社會進步;其二是科研成果促進經濟發展,知識轉化為社會財富是科研型高校服務社會的主要方式。
2.民辦高校的特點
民辦高校的特點是相對于公辦高校而言的,其在三個方面存在顯著特點:其一是民辦高校的辦學經費來源單一。優質高校最明顯的特征是充足的資金和自由的學術氛圍,這兩大顯著特點恰恰是我國民辦高校所欠缺的。民辦高校的辦學經費一般來自于辦學者單一的出資和資助,或者是一些慈善項目的海外捐贈,以及少量校友和社會企業家的捐贈,并沒有政府機構的資助,學校的發展嚴格受到資金的制約。從國內民辦高校來看,民辦高校維持運營的經費主要來源于學生的學費,所以招生率就是民辦高校的“生命維持器”。而民辦高校的發展僅僅依靠每年的學費收入來支撐是遠遠不夠的,高校要發展還需要多樣化的經費來源;其二是民辦高校的師資隊伍不穩定。民辦高校的師資隊伍構成主要由學科帶頭人、青年教師和兼職教師三部分組成,民辦高校的教師在編制上不占優勢,所以,吸引優秀人才的壓力遠大于公辦高校。民辦高校不管是在發展時間、管理機制還是師資待遇上都相對落后于公辦高校。因此,在高校師資隊伍結構的穩定性上不盡如人意。高校的師資隊伍是影響其辦學質量的關鍵因素,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比教學硬件條件更為重要的辦學支持;其三是民辦高校的辦學機制較靈活。在民辦與公辦高校的比較中可以發現,民辦高校的社會地位低、生源質量也較差,甚至于學生是在無法選擇更好的公辦高校時才會考慮就讀民辦高校。這些不利條件是民辦高校發展的掣肘,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民辦高校的辦學機制相對于公辦高校而言要靈活得多。民辦高校出于管理類成本的考慮,一般在管理機構上更為精簡,行政體制更為靈活,高校在新專業設置、管理機制和創新機制方面都有相對快速而簡便的執行程序,這方面的優勢有利于民辦高校對市場作出更快、更新的反應,是公辦高校無法超越的辦學優勢。
民辦高校促進區域教育發展的意義
1.民辦高校促進地方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
民辦高校依托于地方、服務于地方,在區域地方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過程中都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表現在人才供給和技術供給兩個方面。而教學和科研恰好是高等教育的功能,民辦高校的出現讓呈現“壟斷行業”的公辦高校有了競爭對手,激活了地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民辦高校靈活的辦學機制,在專業更新和辦學創新方面的快速發展為地方高等教育改革帶來新的活力。高校作為知識創新的主要發源地,為社會服務作貢獻的重要作用是政府所要深切關注和鼓勵的。教育部先后對上百所地方本科院校的管理體制進行了調整,與日益發展的民辦高校形成了和諧共存的良好互促局面,將地方高校進行合并,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此外,民辦高校的地域性更強,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其非公益性的辦學性質也決定了民辦高校在社會效益的創設能力方面要高于公辦高校,民辦高校的發展能夠激活地方高校與地方經濟發展之間的互動,一定程度上激勵公辦高校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機制,從而更好地為地方社會發展服務。
2.有助于實現高校與地方經濟的互動雙贏
地方高校在辦學資源的利用和資金的投入上主要是依靠地方財政的支持,尤其是地方的民辦高校,因此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地方高校在我國高等教育中一直是中堅力量,地方高校的特色辦學有利于當地經濟的發展,為地方社會發展提供所需的人才,高校發展與地方發展是一種互動雙贏的關系,在民辦高校的發展中可以持續不斷地為地方經濟作貢獻,而地方經濟的發展也能夠為民辦高校的發展助力,經濟水平能夠提高辦學條件,尤其是在為社會經濟服務的新興專業和人才培養方面。
民辦高校為地方區域教育發展服務的改革探索
1.強化民辦高校服務地方的意識
地方高校的社會服務意識要樹立在為地方服務的基礎上,地方經濟的發展與當地政府直接相關,利用政府密切關注的優勢發展地方民辦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有意識地關注地方社會發展。首先,民辦高校要在辦學理念上樹立主動服務意識,面向地方社會、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服務意識,積極參與到地方社會發展以及政府戰略規劃或者校企合作項目中去。意識決定行為,在意識的樹立上能夠為學校和社會各行業提供更多的合作機會,積極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在牢固樹立服務意識的基礎上健全組織,推進規劃,地方民辦高校應建立專門的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職能機構,促進區域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其次,要調動民辦高校的師資力量,積極參與到為地方服務的“戰場”上。在民辦高校教師中強化為民服務的主動意識,將教學和育人面向經濟社會的發展,從教學理念出發,提升知識轉化為經濟發展推動力的能力,全面發揮民辦高校為地方人文、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功能。
2.提高民辦高校服務地方的能力
區域地方高校的辦學質量和發展現狀直接影響著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對于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而言,高校的專業和特色辦學是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因此,在地方民辦高校的專業設置和精準定位上要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并與地方經濟發展對接。在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規劃相配合的基礎上,提高民辦高校服務地方的能力,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是民辦高校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專業的高素質人才,這是高校服務社會的主要形式;其二是通過民辦高校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合作,進行校政企三者共同合作。企業委托高校代為培養專業性的技能人才,畢業后直接輸入政企合作項目中,既能提高民辦高校的辦學水平,又能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提升地方經濟的發展水平,尤其是在地方特色型的合作項目中,這種合作模式可以說是多方共贏。
參考文獻:
[1]陳海利、鄒樹梁、王莉芬:《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對策研究》,《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7期,第149-151頁。
[2]劉瑩英:《民辦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研究》,《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4年第11期,第1-4頁。
[3]蘇珊:《民辦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對策研究——以河北傳媒學院為例》,學位論文,河北大學,20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