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體育教育是關系學生身體素質的教育,提高體育教育質量關鍵在于體育教學的師資,師資建設的完善與否直接影響體育教學的質量,進而影響高校的整體教育。本文試從師資建設方面的不完善出發,探討高校體育教學師資建設的長效機制,并就相關問題提出改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育 師資建設 教育理念

體育教育在非體育學院的學科類教育中一直處于較為尷尬的位置,高校體育教學更多的是以一種“選修課”“活動課”類型出現,而并不是專業的教育課程。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多種,高校的體育教育理念薄弱,學生對體育課程不重視,使得高校體育的“非正課”地位愈來愈邊緣化。在國家提出健康工作,提高身體素質的號召后,人們在高強度的工作節奏中開始關注自身鍛煉,高校對畢業生的身體素質方面也逐漸關注。高校體育教育在培養高綜合素質的畢業生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體育教學師資更是直接影響高校體育教學的質量,因此,提高高校體育教學師資對于高校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

當代高校體育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1.高校體育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高校體育師資主要是由體育專業領域的教師組成,作為一名體育教師,首先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是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要具備廣博的專業知識,專業知識是高校教師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前提。第三,要具備高超的教學藝術。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傳授知識,這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藝術,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提高各方面的能力。第四,要愛崗敬業。愛崗敬業是基本崗位要求,高校要培養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理想和信念,樹立典型,鼓勵敬業精神突出的事跡。最后,要具備較高的思想品德素質。教師職業是一份奉獻型的工作,高校教師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要在學生面前起到榜樣作用。這些素質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高校體育教師所應具備的,在此基礎上,體育教師還應在體育專業知識和體育意識方面要有專業性,專業的體育技能和體育教育理念能夠幫助體育教師更好地完成體育教學任務,并利用自身的體育意識來影響學生對體育鍛煉和體育教學的認知,提高學生對體育教學的學習興趣。

2.高校體育教師應具備的能力

高校教師在工作中所應具備的能力中首當其沖的就是教學能力,這是完成教學任務的專業技能。教學能力與專業知識素養和學歷水平不能同日而語,高學歷和過硬的專業知識并不一定代表著較強的教學能力。教學能力雖需要豐厚的專業知識作基礎,但教學能力更多的是教學技能和教學藝術,是在教學工作中不斷進步、不斷完善的能力,也是高校教師最重要的能力。高校體育教師作為專業性更強的教育工作者,在體育教學能力方面更需要加強。同時,高校體育教師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體育課堂一般而言是大班制,一個班級授課人數可能達到上百人,全校型的公修課對于學生的組織工作更是很大挑戰,因此,組織管理能力也是體育教師不可或缺的。

當前高校體育師資建設情況和問題

1.師生比不協調

高校師資水平的衡量標準不僅僅是師資質量的高低和學歷層析結構,師生比也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在各類高校中,非體育學院的體育教師師生比是嚴重偏低的,遠遠滿足不了高校體育教學的需求。高校體育教師的師生比也呈現出一定的地域差異,東部沿海高校的體育教師缺編嚴重,在2015年,廣東省僅體育教師的缺編人數就達到了15000人。在注重素質教育和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的東部城市尚且如此,更何況在西部地區的高校,西北某些交通不便的高校,甚至還存在整個高校就只有兩名體育教師的情況。高校體育教師師生比例不協調是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這與高校對體育教學不重視,體育教學被非體育院校邊緣化有直接關系。

2.教育理念滯后

影響高校教師教育質量和教學方式的最直接因素就是教師的教育理念。高校體育教師在教育理念上的區別直接影響學生對體育教育的認識,甚至影響學生一生的體育鍛煉意識和體育意識。目前,部分高校體育教師的教育理念還停留在體育課做做操、“放放羊”的階段,對科學的體育意識樹立不重視。而高校體育教師的體育意識怎樣正確地傳達給學生,通過怎樣的方式讓學生取得收獲,這才正是高校體育教師所欠缺的。在終身學習的背景下,培養學生正確的體育意識,樹立科學的終身鍛煉意識是高校體育教育的教學目的。因此,高校體育教師的教育理念要與時代教育背景一致,與時代教育理念一起發展。

3.師資隊伍知識結構單一

高校體育教師的知識結構要保持一定的平衡才能保證完成教學任務。高校采用的體育教學一般是公共選修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體育課程的選擇,除了大一第一個學期的大班基礎課外,還能在興趣領域選擇專業性更強的體育課程。這就要求高校體育教師的知識結構要平衡,既有滿足基礎教學的一般體育知識,也要有能夠滿足專業性發展的體育知識,滿足不同學生的體育愛好需求。同時,體育教師在學歷層次上要以本科為主向研究生學歷層次發展。目前,高校體育教師的知識結構層次在學科專業上的豐富性還不夠,部分高校的體育教師學歷層次上已經能夠與其他學科的師資相抗衡,但是在中西部一些非重點高校還普遍存在體育教師學歷層次偏低的現象。

4.創造力不足,科研水平不高

高校體育教學作為實踐性較強的一門學科,在理論性教學和科學研究方面與其他教學科目存在一定差距,但是體育教學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影響力不容忽視。高校體育教學在創造力和科研水平方面的欠缺會直接影響高校辦學質量。同時,體育教學課程缺乏創新性會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千篇一律的體育課堂常使學生喪失對體育課堂的趣味,達不到體育鍛煉的目的。體育教學的科研在高校中一直是較為薄弱的領域,體育領域的科研水平普遍不高,一方面是受高校體育教學和科研師資隊伍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與高校不重視體育領域科研,相關的科研較少有關。

高校體育師資建設的建議

1.改善教師隊伍的結構狀況

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高校的教學水平,要改善高校體育教師隊伍的結構狀況,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其一,要加強高校體育教師的人才儲備,從教師來源上入手,擴大高校體育教師的招聘范圍和力度,既包括在數量上的擴大,也包括在綜合素質上的考量。同時,還應與部分體育高校進行優勢資源共享,把體育優秀人才納入高校的重點培養對象中。其二,要豐富體育教師的知識結構。體育教師隊伍的知識結構不能只局限于體育,在教學方面也是不容忽視的,所以體育教師還要補充進關于教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高校可以引進相關人才進入高校體育師資結構,也可以對現有體育師資進行有關方面的培訓,以豐富體育教師的知識結構。

2.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決定教育方法和教育效果,教育理念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內在出發點,只有正確的教育理念才能引發正確的教育動機和教學行為。高校體育教師要解放思想,及時更新教學觀念。第一,要樹立終身體育教育的教學理念。體育鍛煉和體育意識是影響學生終身的教育,要把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的理念傳達給學生。第二,要有“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體育教學是教人強健體魄的學科,教師在傳授體育專業知識和意識的同時,要將“健康第一”作為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積極貫徹到體育教學過程中。第三,要“以人為本”。即以學生為本, 要創建尊重、平等、信任的課堂,給予學生多一點個別指導,多一點教學關懷,充分滿足學生的個性和興趣發展。

3.激發科研積極性,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

高校體育教育包括教學和科研兩個部分。科研方面的不足不是通過體育專業教學就能夠彌補的,加強高校體育教師的科研能力培養是提高高校體育教育水平的重要方面。高校在加強體育教師師資隊伍的專業業務能力培養的同時,也要為體育教師創造一個積極開放的科研環境,使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做到教有所思,既為教學工作提供不斷完善和提高的途徑,也為科研提供真實素材。高校體育教師的科研積極性受到高校科研環境和教學環境的雙重影響,要提高體育教師科研能力就要多創辦相關的科研活動,例如舉辦青年教師的科研比賽,讓體育教師隊伍參與到其他相關學科的科研項目中去。另外,還可以通過相關的科研培訓和科研講座來幫助體育教師樹立科研意識和提高科研方法。

參考文獻:

[1]陳黎明、張大勇:《高校體育教師師資建設長效機制研究》,《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16年第6期,第68-69頁。

[2]閆彥峰:《河南省高職院校排球師資隊伍建設狀況研究》,《體育科技》2017年第1期,第157-158頁。

[3]伍成艷:《加快高職院校初等教育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的迫切性——以眉山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課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11期,第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