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會計專業“教學做”合一模式下師資建設研究
作者:楊 紅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咸陽
發布時間:2018-08-01 16:01:1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文章依托高校會計專業在“教學做”合一模式下師資建設的情況,對該模式下高校師資的建設提出一些改進措施,以期提高高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水平。
【關鍵詞】會計專業 “教學做”合一模式 師資建設
高校會計專業“教學做”合一模式的內涵
“教學做”合一模式是基于構建主義,有別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新型教學模式,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基于行動、實踐和建構意義的“學”,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二是該模式是基于支持、激勵和指導的“教”,教師的角色是指導者,需要給予學生及時的教學反饋;三是基于體驗式和過程的、具有實踐意義的“學習情境”,強調教學情境的真實性。“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是在“做”中進行教學活動,教師和學生通過“做”將各自的“教”和“學”聯系在一起,教師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在“做”的過程中將知識點和技能“教”給學生,學生在遇到問題時,通過查找資料和請教教師、與學生討論等方法來解決問題,從而鞏固知識點,實現實踐與理論的一體化,知識在整個“做”的過程中得到傳承與提升,實現知識和技能的有機轉化。
“教學做”合一模式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的角色轉換,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學生跟著教師學,在“教學做”合一模式下學生的角色轉變為主動的學習者和探索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承擔獨立的“做”,教師則是教學反饋和及時指導的角色。“教學做”合一模式下,教師的角色轉變為教學的組織者、知識的傳播者、技能的示范者、能力的培養著和問題的解答者;而學生作為學習過程的主動參與者,角色也包括以下幾種:知識的求索者、技能的實踐者、能力的鍛煉者、問題的咨詢者、道德的養成者,師生之間的關系決定了教學過程的實踐效果。
高校會計專業“教學做”合一模式下的師資現狀
高校會計專業師資隊伍的來源一般為社會招聘,在師資的知識結構上一般要具備本科或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在理論知識的儲備上是具有較高水平的,一般而言,在從教幾年后就會具備相應的會計證書或中級職稱。職稱和學歷是衡量教師師資水平的標準之一,但是會計類等實操性較強的專業,在企業的相關工作經驗欠缺就意味著在實踐指導能力方面不足。會計專業要實現“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就需要在師資方面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指導能力兩個方面進行同步提升。目前,大多數高校教師是從學校走向學校,從課堂走向課堂,缺乏在企業工作和生產實踐的相關經歷,欠缺在實際工作環境中的動手能力,這些教師的素質與“教學做”合一模式所需要的具有淵博基礎理論知識、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以及在工作一線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一定差距。
高校會計專業“教學做”合一模式下的師資建設
1.加強高校專業教師隊伍的職后培訓,提升專業實踐和教學水平
(1)加強教師的職后培訓力度,持證上崗
高校的會計專業教師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在關注會計行業發展變化的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高校應注重教師的專業化職后培訓,首先可通過開展職后培訓活動來實現專業技能的持續更新與進步,通過會計專業教研室的教研活動來實現校內教師的互幫互助;其次是通過學習兄弟院校先進的教學經驗,提高教師服務學生的能力水平;第三是在會計行業領域內進入到公司企業進行業務學習,通過該方法來學習會計行業新準則。另外,高校可要求執教教師必須擁有從業資格證或中級資格證等相關證書,從而在不斷適應市場對會計類人才的要求下更新教師的專業技能。
(2)開展院系交流、同行學習等多樣化學習活動
高校之間的學術交流和教學交流是同行間相互借鑒和學習的有效途徑,兄弟院校之間在師資隊伍建設和學生素質方面都存在著差異性,然而在相同學科的教學方面卻存在一定的共性,在教學經驗上的交流能夠幫助會計專業教師解決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包括專業知識方面的,也包括教學技能方面的。高校的交流也可保證教學技能和教師教學風格的持續更新,能夠為本校教師在教學風格上輸入新鮮血液。另外,可通過開展院校之間同專業教師的賽課和專業項目競賽等活動來調動教師的學習激情,在已熟知的專業領域中進行再學習。
2.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外引與內培相結合
(1)開展校企合作項目,提升校內教師的專業實踐水平
高校會計專業培養的人才是面向企業、面向社會的技能型人才,在教學方面也要面向企業,教師隊伍要具備一定的企業經驗,要對企業有一定的認知。高校與企業通過進行校企間合作,搭建校企之間溝通學習的平臺,教師通過校企合作項目深入到企業一線,全面了解企業在會計方面的特點和相關崗位的特點,并盡可能在會計類崗位上進行學習與體驗,掌握所應具備的實踐操作技能。教師深入企業可了解到企業的人才需求,為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提供現實依據,了解會計工作崗位所需要的職責和操作技能,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提升教學能力。教師在校企合作中參與企業會計工作不僅能為實踐教學積累大量的教學素材,能夠有針對性地將實踐和理論知識相結合,設計符合實際工作任務的教學情境,還能激勵教師通過實踐解決教學中的困惑和問題,反思教學中的不足,甚至開發“教學做”合一模式下的校本教材。
(2)通過校企合作,引進企業技術人才
高校會計專業“教學做”合一模式下的師資隊伍建設不能僅僅依靠校內教師,一方面是在實踐經驗上的不足,另一方面是校內專任教師在培養成本和利用率上花費的時間和資源較大。通過校企合作項目引進校外的兼職教師來擴充會計教學師資隊伍,吸引企業中的精英、專家和技術骨干進入高校會計課堂,這些高技術型人才的進入能夠帶來企業第一線的信息,為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提供具有實際參考價值的建議。在教學中還能與專職教師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相互促進,促進“教學做”合一模式的完善和發展,進而提高會計專業師資隊伍教學的整體水平。
(3)開展職業技能競賽,促進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
會計技能大賽的內容涵蓋全面、豐富的實操內容,從會計準則到做賬,從理論到實踐操作,且通過比賽能全面考核參賽者的專業理論知識、專業實踐操作能力等。在比賽過程中,結識不同院校同專業的學習精英,讓其臨場應變能力和心理素質也得到進一步提升。教師在職業技能競賽中能更充分地認識到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需求,在競賽的指導過程中,會計教師要整合好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讓學生在比賽期間能夠通過實踐加深對理論的認知和理解,而這種比賽時的體驗教學就是“教學做”合一模式的充分實現,也是會計專業教師提高“教學做”合一模式實施能力的有效路徑。
(4)榜樣激勵,促進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
高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在“教學做”合一模式下要注重發揮教學名師和教學骨干的榜樣作用,尤其是學術帶頭人和“雙師型”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在教學方面也可以通過其他專業的教學專家進行教學方面的技能講座與培訓,以及在各二級院校或系部之間進行公開課和示范課的學習。一方面是教學能力方面的榜樣激勵,另一方面是實踐教學方面的專家引領,實踐操作技能可以在校企合作中組織專家能手、注冊會計師等進行業務培訓講座,開展定期的業務學習活動,由專家能手或高級會計師等精英人才組織業務講座、公開課,實行專職教師聽課制度,學習技術人才的業務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
(5)完善考核機制,激勵教師教學能力的進步
在會計專業“教學做”合一模式下師資建設中制定教師工作績效考核制度,實行競爭上崗和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是激勵教師教學能力進步的方法。在教師績效考核中將實踐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納入考核要素中,以促進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和教學改革創新能力的提升。對于在校企合作、實訓基地建設、社會服務等相關方面作出貢獻的教師也要予以一定的獎勵,激勵實踐能力強的教師向更高層次發展,激勵青年教師向技術型骨干教師學習,最終達到提高整體“教學做”合一模式的師資隊伍水平。
參考文獻:
[1]蔡小平:《高職會計專業“教學做合一”模式下的師資建設》,《人才資源開發》2014年第6期,第102-103頁。
[2]朱磊娜、馬殷春:《高職學校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研究》,《河北企業》2015年第12期,第156-157頁。
[3]莫筠:《對會計專業實踐類課程教學做合一教學模式的思考》,《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年第11期,第25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