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線教育的宏觀政策與可持續發展
作者:張婉金 西安培華學院 陜西西安
發布時間:2018-07-31 15:53:1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在線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學發展的新形態。當前,在線教育發展面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知識產權歸屬、經費保障及師生權益等多種法律與政策問題。為實現高校在線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高校與政府相關部門應共同努力,強化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在線教育發展戰略制訂,協調與整合財政等各方資源,轉變教育教學理念。
【關鍵詞】高校在線教育 宏觀政策 可持續發展
當前,高等教育呈現出日益顯著的國際化發展態勢,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層面,高校面臨的生源競爭都愈發激烈,多國政府開始將高等教育推向市場,英國政府從2010年起便開始了對新形式公立與私立大學的建立。同時,基于推動高校間市場競爭的目的,還對當前財政撥款模式予以改變。在上述背景下,開放式在線課程對高校提出了重新審視自身在線教育模式的要求,技術發展的日趨成熟為新教學與商業模式的探索,以及MOOC等多樣化開放在線課程開辟了新空間。對在線教育今后的可持續發展進行探索,加快開放式教學法的改革進程,可極大地影響高校對新招生方式的尋求及師資規模的擴大。
高校在線教育政策存在的問題
1.基礎設施建設問題
作為一種基于互聯網技術支持的新型教育模式,在線教育傳播以計算機網絡為最重要的物質載體,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大規模改善與便利獲取為在線教育的飛快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還無法與實際所需相匹配,這主要體現在寬帶速度與寬帶使用成本上。根據全球競爭力報告(2013—2014年)可知,我國網絡帶寬速度位居全球第118位,遠遠落后于歐美發達國家及金磚五國中的其他四國。過慢的網絡速度會對信息傳播速度及網絡用戶體驗產生影響,也會對信息消費的增長產生抑制。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居民上網所需成本較高,進一步增加了網民獲取信息的成本,對在線教育的傳播與推廣產生了直接影響。
2.產權歸屬問題
毋庸置疑,在線教育過程中,課程教育的謀劃方與參與方是否著名、各高校課程質量的好壞等,共同決定著在線教育在廣大學生中的引力強度。高水平教師開設的課程質量比較高,高校在進行高水平教師的選聘與培養時付出很大,在優越工作條件的支撐下,高水平教師與高質量課程以顯著競爭優勢為高水平大學的強勢建設提供了保證。在未獲得學校批準的情況下,教師能否將自己在校內開設的課程提供給外部觀眾,是否收費,高校之外的在線教育組織能否借助互聯網,將上述課題提供給公眾是值得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
3.保障問題
在線教育屬于資本運動,在線教育建設需要在平臺建立、技術研發、管理、技術服務等方面投入大量資金,源源不斷的資金投入是保持在線教育運轉與發展的物質基礎。以美國為例,MOOC(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平臺有廣泛的籌資渠道,如基金會贊助、合資、社會捐款、風險投資等。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3年7月,有11個平臺所獲投資金額達到1000萬元,4個平臺所獲投資金額達到了百萬美元。其中,Coursera、Udacity、Udemy作為MOOC的三駕馬車,所獲資金投入甚至超過了1000萬美元,不僅如此,其他在線教育平臺獲得的投資金額也很可觀。例如,Khan Academy收到150萬美元比爾·蓋茨夫婦慈善基金捐助與200萬美元谷歌公司贊助。我國學者周其鳳認為,經濟基礎是公開課建設最為重要的內容,以MOOC為當前主要形式的在線教育,所受互聯網資本力量的驅動十分明顯。但是,我國風險資本與慈善基金會的發展并不迅速,資本逐利性特征突出。分析當前形勢,我國在線教育投資利潤并不高,回報周期比較長,對資金的吸引力相對較弱,面臨著商業模式合理化創建的難題。高校尤其是知名高校是發展在線教育的主體,基于師資力量、市場經驗、經濟援助等因素限制,很多高校對開發并發展優質在線教育課程的重任難以承擔,除了自籌部分經費,有條件與能力進一步發展在線教育的高校,理應得到政府的經費支持。在線教育的良好發展可為社會創造效益,政府需加強對財政扶持的重視,進一步加大經費保障力度。
4.權利與利益問題
Udacity平臺創始者認為,50年后,世界上將只剩10所傳統大學進行高等教育的傳遞。當前,一些教育環節并非在線教育的強項,如實驗實習、師生間的人格影響以及校園文化熏陶等。因此,這種說法存在夸大在線教育的成分。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在線教育的迅猛發展,將會在未來數十年內導致全球數以百萬計的高校教師失業,若向中小學與成人教育延伸,將會有數以千萬計的各級各類教師、培訓師、行政與后勤人員等面臨失業危機,到那個時候,歐美等地的終身教師、我國事業編制教職員工的合法權益將無法得到應有的保障。
在法制化社會環境中,在線教育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政策問題,不僅上述這些,政府、學校以及相關方面必須未雨綢繆,提前規劃,從法律法規、政策制度等方面加強思考,采取有效措施,既要對在線教育的優勢加以利用,又要避免潛在的各種弊端。
促進高校在線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宏觀政策建議
1.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寬帶中國”戰略的推動進程,對寬帶網絡現存的公共基礎設施定位不明確,區域及城鄉發展不均衡,應用服務欠缺,技術原創能力差,以及發展環境不完善等一系列問題予以解決。在進行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時,需要提高寬帶速度,減少寬帶使用成本支出,讓更多人能以更低成本享受更高質量的網絡體驗。此外,針對農村及邊遠地區,政府應適當給予財政補貼,使城鄉之間的數字差距盡量縮減,確保公眾公平獲取信息的權利,這是快速發展與傳播在線教育向農村與落后地區提供優質教育服務的重要條件。
2.在線教育發展戰略制訂
各級政府應以提高當地高校辦學質量,向社會公眾提供優質服務為目標,同自身實際情況相結合,進行在線教育發展戰略的制訂,規劃高校發展路徑,加大資源與人員的投入,拓展當地各高校學術評價活動的開展空間。針對一些條件較好的高校,政府可以幫助其研發相關在線教育技術平臺,提高高校對內容建設的重視,讓其在在線課程開發的過程中,作出向社會開放教育資源的承諾。各級政府還要積極開展教育培訓活動,讓各高校師生以對技術的熟練運用為基礎,進行個性化教學。
3.整合各方資源
基于資源的有限性,財政資源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以及經費使用效率的提高極為重要。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應充分發揮宏觀協調職能,對高校間的相互合作進行引導,實現各高校主體對優質資源的共享,使其共同參與規章制度的建設。例如,由國家教育部牽頭協調,聯合國內各大知名高校進行中文MOOC平臺的建設,集中各高校優質資源,對中文MOOC課程予以開發,使其以高水平平臺的身份參與國際競爭,共擔資金成本壓力,將資源集聚效應與規模集群效應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4.教育教學理念
在混合教學模式中,教師應主動扮演課程發起人與協調人的角色,課堂上不應進行知識的單調重復,工作重心應向與學生交流及互動轉移,以問題的解決與方法的指導為側重點,認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與主動性,以便其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課程資源。在線教育對傳統教育教學造成了沖擊,高校應積極轉變教育思想觀念,以開放的心態迎接教育技術變革。
結 語
國家與民族不同,主流價值觀與文化亦存在差異,不管社會制度如何,教育都應承擔起傳承民族文化、維護傳統價值觀的使命。對于大規模的在線教育,又是面向全球的開放式教育,很多課程意識形態色彩比較鮮明,或者以授課者的個人價值為主導,當一些課程內容與國家文化傳統或民族信仰相悖之時,在線教育課程的監管與篩選就顯得十分重要,這就涉及到相應法律法規的制訂。對此,我們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認識,樹立危機感,進一步為我國在線教育發展共同努力,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袁莉、斯蒂芬·鮑威爾、比爾·奧利弗:《后MOOC時代:高校在線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開放教育研究》2014年第3期,第44-52頁。
[2]吳劍平、趙可:《論大規模在線教育的政策選擇》,《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第1-5頁。
[3]任曉然:《當前在線教育行業發展初探》,《科技資訊》2016年第9期,第161-16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