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現代油畫創作對我國美術教育的啟示
作者:李軍偉 榆林學院藝術學院 陜西榆林
發布時間:2018-07-31 16:24:4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我國現代美術教育形成于20世紀初油畫被引進中國之際,自此,富有中國色彩的現代“油畫”意識長期對我國美術教育工作產生深刻影響。油畫創作離不開創作思維的參與及幫助,創作者在借助油畫藝術語言描繪客觀對象時亦可彰顯自己的主觀情緒。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在對對象本質特征的描繪及個人情感的融合上談論美術教育,從不同年齡階段培養學生的繪畫能力與理性思維、創新思維,遵循科學教育理論,推動現代美術教育前進式發展。
【關鍵詞】現代油畫創作 美術教育 創作思維 創作過程
新型美術教育起始于對油畫的學習。在中國,西方的油畫是一種特殊概念,直至20世紀,油畫才在我國實現對原有材料與畫種這一簡單身份的超越,以其在原生地不具備的特殊意義發展。基于蔡元培“美育代宗教”的理論指導,在諸多油畫家與美術教育者不斷探索、思考、引導、實踐、驗證的過程中,新的藝術觀念于30年代得以確立,形成了開放、多元且充滿生氣的油畫創作,而這一發展態勢開辟了我國美術教育新局面。
油畫創作思維
油畫創作思維是畫家在創作油畫時一種帶有感性色彩的構思與設想。余秋雨認為,理性思維并非藝術思維的本質,藝術思維應以感覺為起點,以形式為終點。思維的最終目的在于創造,油畫的創作思維要貫穿創作活動的全過程,它應是畫家在生活、文化等諸多因素影響下形成的自身所特有的一種思維方式。通過油畫創作,畫家可用個人獨特的形式語言將自己的主觀意識呈現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創作思維起到引導與控制的作用,它對畫家的形象思維、審美取向以及畫面語言等多方面進行引導。
油畫藝術有極為豐富的語言形式與題材內容,可對個人、群體的思想內涵及情感深度進行傳達,這些無法離開油畫創作思維的參與及幫助。油畫作品質量的優劣既取決于其所包含的思想內涵與情感深度,又以畫家的主觀與能動把握為關鍵,同時,還不能與油畫創作思維對作品的構思及設想相脫離。
油畫創作過程
油畫創作前應先進行構思,即畫家在開始創作一件作品之前對該作品的孕育。創作油畫的過程會經歷素材采集、草圖構思、藝術語言的物化表現三個階段。
1.素材采集
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油畫的創作中,素材選擇十分重要,它們主要以靜物、人物、風景、空間、光線以及畫家對生活的觀察與感悟等為來源。在傳統的油畫創作中,畫家多以素描、速寫等寫生方式將自然生活中的客觀對象記錄并留存下來,用作繪畫作品的素材。例如,達芬奇一生就進行了大量的手稿繪制,它們是達芬奇在觀察客觀世界時所做的記錄,為他今后的創作提供了極其豐富的原始素材與參考依據。
現代意義上的油畫素材采集空間較之傳統更加廣闊且自由,人們可利用現代化的視覺媒體技術(如用單反相機拍攝風景、人物等)采集自然生活中的客觀對象,同時,還可從豐富的影視作品中尋找。
2.草圖構思
油畫創作的構思過程是油畫藝術高于生活的再創造過程。在這一環節,畫家對自然生活的理解、感悟會同自身的經歷及情感進行融合,最終形成作品雛形。由此,草圖、手稿的寫生習作成為畫家創作時的最佳載體。
藝術構思在本質上是一種審美認知的過程,學者認為這種審美認知活動以人類的“形象思維”為來源,以對客體本質的理解為基礎,并結合主體對藝術形象的感受及客體的本質內容之后,對藝術予以升華。藝術形象產生于審美對象本質及表象的統一,亦以審美對象個性化特征及本質特征的統一為來源,且后者的作用更為明顯。藝術構思的環節包括藝術家對對象本質特征的描繪及其個人情感的融合。
在油畫創作中,構思與構圖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構思為構圖提供基礎,構圖會適當調整構思中的預想效果,甚至對新思路進行啟發。所以,油畫的實際創作有時會是構思與構圖同時進行,兩者無需過于區分。
3.藝術語言的物化表現
升華于物質世界中的藝術作品必須以藝術語言為其組織與表現形式,不管是哪種表現形式,藝術家都會以自身的審美情感為依據分析并理解主體,對其進行有目的的分解與重構,進而完成對藝術形象的創作。包含于這一過程中的豐富形態與概念恰恰是藝術作品的核心價值所在。
丹納指出,“再現說”認為藝術以對事物外表的模仿為目的,對物質的模仿與理性的模仿進行分離,這樣一來,藝術在事物的外表中需要對各個部分的關系進行模仿,而后,為了達到藝術上的登峰造極,這些關系可能且應該發生相應的變化。即藝術品應是一個總體,由許多相互聯系的部分共同構成,各部分之間在這一總體中的關系經歷過有計劃的改變。意向物化是對生活的升華,即對審美的再創造。畫家在判斷事物的價值時,可借助生活經驗發現普通人并不關心的內容,從中找到與畫家自身情感及生活經歷相符的創作對象,如已破碎的生活片斷、了熟于心的歷史故事或容易引起情感觸動的自然風景,有時甚至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生活器皿等,他們將這些作為不同類型的題材從生活中進行提煉,經過夸張、突出或者虛構等處理,使其成為一個充滿藝術審美氣息的油畫作品。
現代油畫創作對美術教育的啟示
現代教育提倡教師引導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及方式。現代油畫創作強調的是對客觀事物的描繪及主觀情感的傳達,通過油畫創作訓練,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創新能力、想象力以及認知新鮮事物的能力均能得到較好的鍛煉與提升,學生在得到動手能力的培養時還會實現創新思維的發散,這有利于他們健全人格的塑造。
我國現代美術教育還強調對學生綜合能力與創新思維的提升,美術教育工作者要為學生開辟更加廣闊的創作空間,增強美術創作環節中的生動性與有趣性。學生置身于不同的創作環境中,可實現對其想象力與動手能力的充分發揮。因此,現代美術教育應寓教于樂,教師應站在學生角度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將學生視作美術學習的主體。
對于我國未成年人,可劃分為嬰兒期(1-3歲)、幼兒期(3-6歲)、童年期(6-12歲)、少年期(12-15歲)以及青年期(15-18歲)5個不同年齡階段。與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征相結合,油畫創作思維與過程可對美術教育產生以下啟發。
1.嬰兒期——開發思維。在孩子剛出生到3歲的時間內,大腦正在發育,家長要對這一階段進行良好把握,認真并仔細地引導孩子。例如,家長可在房間布置一些色彩鮮明的布景或美術作品,使孩子對顏色有一個初步認知,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對這一認知逐漸深化。
2.幼兒期——培養興趣。在3-6歲的時間內,家長要時刻關注孩子的智力發育情況。相較于嬰兒時期,孩子在幼兒階段的記憶力、認知力、表達能力會明顯提高,基于家長與幼兒園教師的指導,孩子也會逐漸完善對周邊事物的認識。此時,家長與教師應下意識地對孩子的繪畫能力與理性思維進行培養。
3.童年期——塑造獨立性格。6歲以后,孩子會進入童年階段,從6歲開始,直至12歲,孩子均處于獨立性格塑造與最終完成的黃金階段。在這6年時間內,孩子正在接受小學素質教育,家長與教師應重視對孩子積極樂觀心態的培養。日常生活中,家長應留意并學習一些有關繪畫的知識,多陪同孩子參加一些畫展與動漫展,潛移默化地激發孩子對繪畫及學習美術知識的興趣。
4.少年期——引導心理發展。12-15歲是孩子的少年階段,在這段時間內對他們進行美術教育時,教師應提高對寓教于樂的重視,時刻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減輕他們的壓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5.青年期——培養素質。15-18歲是孩子的青年時期,這段時間內學生的心智與思維能力都已相對成熟,關于藝術,他們已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見解。教師在這一階段要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以多元化、開放式教學培養學生不斷創新思維。
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美術教育在迎接挑戰時會面臨更加復雜的問題。而基于穩妥與重視可行性的立場,美術教育應是一種得到廣泛認可的知識與經驗系統,具有科學性與規律性,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切實可行的,且在一定意義上具有超前性與穩定性。美術教育工作者應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當今世界多種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持之以恒,以固有的熱情與坦誠促進美術學科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麗雯:《中國的“油畫”意識對當代美術教育的影響》,《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年第15期,第56-57頁。
[2]韋曉燁:《淺談油畫創作對美術教育的啟發》 ,《美術教育研究》2017年第17期,第130頁。
[3]彭樹棟:《現代油畫創作中視覺媒體技術的運用研究》,學位論文,湖南師范大學,2016。
[4]杜曉輝:《當代油畫創作思維中的設計意識呈現》,學位論文,西安美術學院,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