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琵琶教學為集審美和藝術創作于一體的藝術形態,是現代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內容,也是推進素質教育深化發展的關鍵所在。但隨著市場需求和教育定位的新發展,其教學任務、教學內容及方法均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傳統琵琶教學已經無法適應新形勢要求,如何突破思維定式,以“反彈琵琶”的逆向思維來謀求琵琶教學的新方法,是推進琵琶教學新發展的第一要務。

【關鍵詞】琵琶教學 教學定位 創新發展 等級考試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引 言

琵琶在我國已經傳承和發展兩千多年,其文化和藝術積淀深厚,深刻影響著國民的審美和藝術修養,也正基于此,其被納入素質教育體系之中,得以深化推廣和發展。隨著現代藝術需求的多元化,新的藝術表現內容、形態及要求對琵琶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教學難度日趨增大,如何緊跟時代發展要求,與時俱進,反思傳統業余教學方法,推進琵琶教學新發展,無疑是當前必須面對和認真思考的課題。本文將以琵琶教學的目標定位為切入點,以“反彈琵琶”的思維從琵琶普及教育、入門教學及考級教學等幾個層面進行教學改革的新探索,從而推進琵琶教學的多元化發展。

琵琶教學面臨的新形勢

1.琵琶教學改革的緊迫性

琵琶是通過手指在琴弦不同位置的多變手法展現靈活多變、悅耳動聽的旋律,并呈現其隱藏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底蘊。在經歷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琵琶的樂器造型和演奏技法均發生了巨大變化,根據相關統計,利用左右手的動作變化可以變換出上達百種的演奏方法,由此可見其教學難度之大,入門之難,要學精更難。如若缺乏完善的教學規劃,良好的入門引導,精準的考級指導,差異化的教學方法及科學的內容安排,則可能無法實現琵琶教學的既定目標。當前,隨著各國藝術教育的深化發展,琵琶教學方法也有了新的發展,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德國的奧爾夫教學法、瑞士的達爾克教學法、日本的鈴木教學法、匈牙利的柯達伊教學法、美國的綜合音樂感教學法不斷興起,并在多種藝術教學形式中深化推廣,由此掀起了音樂教學改革的新潮,且在多元化藝術需求的驅動下,各國將注意力紛紛轉向了教學法的創新研究上。在我國,琵琶教學所面臨的環境和肩負的任務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應該重新審視現有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立足民族藝術教育和特色,創造屬于自身發展需求的新方法。

2.琵琶教學與時俱進的新方向

縱觀以往,琵琶教學一直沿襲傳統教學方法,對于新方法的研究和創新少之又少,教學實踐中,承襲的是代代相傳的“師徒”模式,推行的是“口傳心授”的教學方法。該種教學方法雖能夠在短時間內教授學生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無法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所以在未來教學發展中,應該重新定位其發展方向。教學方法的差異將帶來不同的教學效果,琵琶教學應該與時俱進,勇于突破,以“反彈琵琶”的思維,吸收和借鑒各類教學方法,以豐富、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引領琵琶教學新發展。由此形成的琵琶教學應該涵蓋以下幾個特點:首先,要凸顯基礎教育、素質教育和藝術教育的教學特點和教學規律,并以此為基礎展開實踐教學;其次,要傳承和發展傳統民族音樂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風格,彰顯教學的個性化和獨特性;再次,要始終以學生專業和實踐技能的雙重提升為目標,將藝術追求與社會需求有效融合,契合時代發展要求。

琵琶教學與時俱進發展的主要著力點

1.琵琶普及教育的加速推進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人們對于精神層面的追求日趨增加,琵琶教學作為一種藝術教育形態不僅能夠滿足人們的藝術需求,還能推動傳統藝術在更大范圍內的傳播和發展。據數據統計,在琵琶教學普及程度較高的大中城市中,大約有萬分之一的人正在進行琵琶學習,而一千萬人口的大城市則有成千上萬的人在接觸琵琶教育,依照此發展速度和規模,加之城鎮化進程的加速推進,未來琵琶教學的普及度將空前繁盛。許多教育機構已將琵琶教學作為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評判和選拔人才的必要標準之一。根據美國“綜合音樂感教學法”的說法以及其他國家藝術教育發展經驗,增加藝術教育所占比重已是必然趨勢,琵琶普及教育的時代已經來臨,如何有效應對這一時代變革,重新審視傳統教學問題,扭轉傳統專業教育的目標定位,不斷變革教學方法是當務之急。傳統琵琶專業教學中的目標定位是高端演奏人才,但是當下社會需求的釋放量并無增加趨勢,多數專業演奏教學將轉變為普及教育,這是順應時代變革形式,進行“反彈琵琶”,謀求琵琶教學新發展的必然選擇。在此影響下,琵琶教學不能再局限于以彈奏技巧和水平來衡量教學效果優劣,應該更傾向于以國民音樂水平和藝術素養來作為新的衡量標準,在實踐教學中不斷摸索新的教學規律和方法,驅動琵琶教學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2.琵琶入門教育的深化改革

琵琶教學的難度是公認的,在以往教學模式影響下,現有琵琶入門教學基本都是在業余教育機構內進行。在琵琶教育日漸普及的時代背景下,因為教學機構的不同,其教學內容、方法及技法要求存在較大差異,這勢必影響教學效果的優劣,造成學生基礎性差異。鑒于各琵琶教育機構尚未制訂統一的教材內容,教學中難以按照既定的標準展開實踐教學,而且,原有琵琶教學的目標定位是高端演奏人才,對于入門的初級層次教學關注度不高,忽視了入門階段教學的研究,將其歸類為業余琵琶教學之類,缺乏該類教學經驗。有的教育機構在入門階段,對于不同基礎的學生未進行差別化教學,而是“一刀切”,甚至是急功近利、拔苗助長,不僅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還會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在琵琶入門教學階段,其教學內容及方法無需進行專業及業余分類,應該遵循藝術教育的本質,進行同等教育。當前,兒童階段是入門教學的起點,100名兒童中僅有1人具備琵琶學習天賦,可能會成為專業的演奏人才,但是教學中不能以這些少數尖子生為準而忽視普及教育。正確的做法是針對學齡童的特點,以音樂和藝術感知為目標,以琵琶教學為切入點了解傳統音樂文化和藝術魅力。同時,在入門教學中不能唯“考級”論,應在強化演奏技能訓練的同時,兼顧理論知識、風格流派、文化素養、藝術內涵等音樂綜合知識和素養的培養,由此才能將琵琶教育推向更高層次。

3.琵琶考級教育的適度調整

隨著琵琶普及教育的發展,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彈奏技巧均有了顯著性提升,但琵琶學習的高難度性也增加了其入門和考級的困難性,而同樣的學習時間,古箏的指法和彈奏技巧更容易掌握,也更容易順利通過等級考試,獲得等級資格證。雖然琵琶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及藝術審美能力,但在當下,作為一種高素質人才的評判標準,等級考試是一種常態。經過深入分析可知,琵琶等級教學存在入門較高、標準偏難的問題,在全國等級考試標準內容中涵蓋了諸如《月兒高》《訴》《流浪者之歌》等多數專業畢業生的曲目。這些曲目在彈奏技巧及藝術內涵表達中均呈現高標準化,不僅偏離了琵琶教學的根本宗旨,而且對于中小學學生而言,無異于拔苗助長。學生不僅要應對數理化等基本科目的學習任務,更要擠壓時間進行琵琶高難度彈奏技法的學習,這勢必給學生造成巨大的學習壓力,進而容易產生退縮情緒,從而喪失對于琵琶學習的興趣。因此,未來琵琶教學中應該適度調整等級考試教育,回歸藝術教育本質,以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和藝術創造能力為目標,降低等級考試標準,由此才能彰顯琵琶教育的自身價值。

結 語

當前,隨著人們對于藝術追求的多元化發展,琵琶教學面臨新的發展形勢,奧爾夫教學法、卡巴列夫斯基教學法、達爾克教學法等各國教學法不斷涌入,成為引領教學改革的新趨向。在此形勢倒逼下,我國也在積極探尋獨具特色的琵琶教學方法,如何在保有傳統文化和藝術底蘊的基礎上,改變傳統琵琶業余教學法,將其納入普及教育之中,重新定位教學目標,并針對現實發展需求,進行多層次教學改革是當前面臨的最緊迫任務,也是驅動琵琶教學更好發展的內在需求。

參考文獻:

[1]王欣潔:《關于琵琶教學的技能策略思考》,《當代音樂》2017年第9期,第66-67頁。

[2]李璐璐:《承傳變革創新——沈陽音樂學院琵琶教學體系形成過程的探究》,《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3年第31卷第3期,第126-132頁。

[3]舒芳:《地方專業院校琵琶教學的思考與突破》,《歌海》2014年第2期,第100-102頁。

[4]奉山:《與時俱進,反“彈”琵琶——關于琵琶教學的幾點反思》,《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第85-88頁。

[5]任?;ǎ骸兑匀藶楸?學用相長 接好地氣——對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琵琶課教學的新思考》,《黃河之聲》2012年第11期,第54-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