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生態系統芻議
作者:彭彬戰 彭 斌 西安思源學院 陜西西安
發布時間:2018-07-31 15:59:4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生態系統雖已具雛形,但人們對于該系統的認識卻十分匱乏。本文從生態學視角切入,對系統的構成要素、特征及能量流動、物質流動和信息流動三大功能進行類比式分析,從而為如何構建平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生態系統提出相應的意見。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生態系統 網絡生態
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長期以來處于被割裂的困境,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于大學生成長的全過程,已經成為迫在眉睫亟待解決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這就要求我們將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成一個360度的“大熔爐”,以滲透式教育,全方位育人。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生態系統作為一種全新的社會智慧圈,因其全新的語言環境、繁復的信息量以及便捷的獲取方式,成為當代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如何形成一個平衡、獨特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生態系統是十分必要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生態系統的內涵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生態系統的概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生態系統是由各個基礎成分構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并產生整體綜合效應的網絡生態系統。系統內部的各要素之間、要素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通過能量、物質、信息相互聯結,構成一個具有一定功能、一定界限的有機整體,以追求系統良性平衡發展為最終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生態系統的要素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思想政治教育介體和思想政治教育環體,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生態系統是依托網絡為思想政治教育介體的生態系統。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生態系統的特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生態系統具有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所無法比擬的特性。首先,在網絡空間中人的身份被虛擬化,也許在傳統課堂上一個調皮搗蛋的學生,在網絡世界中卻成了乖巧聽話的學生。其次,網絡空間是一個沒有中心、沒有層次、沒有等級的自由開放空間。在現實社會中,受社會身份、地位等影響會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但在網絡世界中,每一個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傳播者和生產者,不分高低貴賤,都可以平等參與到網絡活動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生態系統中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身份可以進行轉換,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認為主體為教師,客體為學生,兩者之間是一種相對穩定的信息生產與消費關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生態系統中,教師與學生不再是一種相對穩定的關系,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生態系統作為人工系統,其整體運行和發展目標受人的控制和管理。盡管如此,該系統內部仍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功能,當其中的一個要素發生變化時,系統會自動改變其他要素確保整個系統的正常運行。因此,在對系統進行管理和控制時,要充分利用系統內部的調節系統,不僅可以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效率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生態系統環境的能量流入。教育主體對客體所實施的教育目的和內容,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針對教育客體的思想實際,向教育客體輸送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等信息。二是教育主體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將主流能量傳遞給教育客體。這如同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與消費者,消費者從生產者中獲取能量,能量在傳遞過程中會出現損耗,傳遞的鏈條越長能量損耗越多,這很符合我們在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的實際情況,教育主體所傳遞的教育信息總量與教育客體所接收的信息數量也會出現損耗。三是教育客體自身的能量流動。教育客體通過直接接受生態環境的影響而產生能量,也就是教育客體通過自我反省、自我教育所形成的一定道德認知,這些認知使得教育客體可以轉化為教育主體,繼而影響其他教育客體,這部分的能量只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生態系統中很小的一部分,但這部分能量的持續產生對該系統的穩定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生態系統的物質流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主體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針對教育客體的思想實際向受教育者輸送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等信息的過程[1]。主體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遞給客體,客體接受該信息后與自身的實際情況結合做出相關行為,主體再根據客體的行為,重新作出教育決策,改進實施辦法。基于此,本人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就是“教育思想循環”,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生態系統要素中表現的形態不同,在主體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內容、教育目標,而在客體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影響,客體受到教育影響后再輸出行為。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生態系統的信息流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生態系統是以人與人之間的網絡交流信息為聯結基礎的系統,系統中的信息傳遞尤其繁雜,根據信息的傳播方向可以將其分為單向信息和雙向信息。單向信息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教育內容信息,其信息方向由主體向客體傳播,我們也可以將其視同為該系統中的正式教育。雙向信息是指除單向信息以外的其他信息,包括客體效果反饋、主體之間、客體之間的交流、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非正式交流,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生態環境與其系統要素之間的信息往來,雙向信息量十分龐大,占整個系統信息總量的很大一部分。因此,在著重打好正式教育主戰的同時,不能忽視非正式教育這一戰場,它對于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生態系統的平衡
1.生態調控為主宏觀調控為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生態系統作為人工信息系統,它的建立、發展和管理都會受人的絕對控制,盡管如此,當系統中的信息量相對龐大時,人類對于它的控制則表現出了疲軟,甚至可能出現無法控制。其實系統內部存在一個自身調控力,當組織結構越復雜,信息量越大時,其自身調控力就越強,這是一個高效且低成本的自我管控方式。因此,如何利用好系統自身的調控力十分重要。例如,在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經常會出現許多與教育內容相悖的言論,僅通過教育主體不斷否定或者刪除,這將是一個費用高昂且效率低下的舉措。因此,我們應適當容忍一些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悖的內容,在一定范圍內系統會自主調控,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序進行,只有超出了系統自主調控能力時,可再借助外部人工作用進行調控。
2.保證多樣性和持續協同發展
當生態系統的物種越多,其系統發展就越穩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生態系統中,這一理論也同樣適用。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生態系統的要素種類如何提升呢?首先,在教育主體、內容、形式上,我們可以從“思政課堂”向“課堂思政”轉變,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一種轉變,教育主體起主導作用。其次,最重要的是要促進客體的思想內化,客體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改變自身思想時,所發出的信息對于其他客體將會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客體逐漸向教育主體的角色轉變,只有這樣的角色轉變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生態系統持續發展的關鍵。
3.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生態倫理學創始人萊奧波爾德在《大地倫理學》中的觀點認為,生態系統中的每一個生物對于整個生態的“完整、穩定和美麗”都具有價值[2]。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表現出一定的階級性,目的是為更好地服務統治階級,一般我們會片面的理解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外部施加影響的過程,即主體單方面施教,客體無條件服從。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求大學生無私貢獻,甚至在必要的時候犧牲“小我”,這樣以社會為本位的教育,忽視了大學生的客觀需求,教育內容難以使學生產生共鳴,不利于學生的道德品質發展,會使學生產生厭倦,甚至逆反的心理。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更關注教育客體本身的發展和需求,擺正兩者之間的位置,使其保持平等、協調的關系。
參考文獻:
[1]鄭永廷:《研究和解決思想理論教育的新課題》,《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0年第2期。
[2]陳鐵軍:《思想政治教育生態觀研究》,學位論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