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95后”大學生網絡學習的應對策略
作者:張小虎 西安歐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陜西西安
發布時間:2018-07-24 16:12:1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95后”大學生的網絡學習行為也發生了很大轉變。高等院校教育教學如何適應“95后”的變化,滿足他們的興趣需求,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是我們需要關注和研究的重要問題。文章針對目前在校大學生網絡學習中的問題進行分析思考,并提出應對策略。
【關鍵詞】“95后”大學生 網絡學習 應對策略
基金項目:2016年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項目名稱:智慧教育視域下95后大學生學習特點及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SGH16H247)。
背景及問題提出
隨著物聯網、云計算與移動通訊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以互聯網為依托的智慧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學中得到了大量推廣與實施。從國內外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看,智慧教育類中的智慧校園、智慧課程、智慧教室、智慧資源等建設開展得聲勢浩大[1],智慧教育乃至智慧型學習系統的研究與應用,將成為未來高校現代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將會提升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的技術支撐,有力地促進MOOC、SPOC等網絡在線開放課程的有效運用,幫助教師實現角色轉換與教學范式創新,滿足“95后”大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推進高校教學改革的發展。
“95后”大學生一出生就濡染在網絡世界中,在日常生活與學習場所經常自帶便攜式移動設備,他們的人際交往、學習溝通等都具有典型的“網絡原住民”時代特點。雖然近年來MOOC、SPOC等在線開放課程發展迅猛,但針對“95后”網絡學習特點的研究依然滯后。對于在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這樣一批大學生,高校教學如何變革,才能使我們的教育理念、學習管理及其教學模式跟得上他們的節奏、滿足他們的需求、彌補他們的缺陷,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是一個亟須我們關注、思考與解決的重要問題。
分析思考及其應對策略
1.針對“95后”大學生的行為習慣,使用暢課(TronClass)智慧學習系統
通過調研,我們了解到歐亞學院90.63%的“95后”大學生通過智能手機上網,61.93%的學生每周上網時長超過14個小時,71.3%的學生通過網絡媒體獲取信息,93.66%的學生使用微信與同學和教師討論學習等。針對上述特點,需要我們以現代教育技術與智慧教育的最新理念,及時引進并構建一種全新的智慧型學習系統——暢課(TronClass),以此來建設智慧課堂和智慧課程。同時要將混合式學習、互動式教學與大數據分析融入其中,充分展現移動社交化學習、碎片化學習與泛在學習的時代特點,引導“95后”大學生能自主學習、深度學習,實現自我管理與自我發展,建立其獨立規劃個人學習、提升學習能力的成長路徑。
暢課系統是一種能滿足“95后”大學生網絡學習與個性化學習需要的、最新推出的先進智慧型學習系統。這種系統是以學生、教師與教務為中心,結合云端技術打造學習、行動與社交一體化的在線學習平臺,建構了智慧型教育發展的新生態環境。該系統打破了時空和地域限制,營造出移動社交化學習的氛圍,為實現“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的學習型社會”提供優質的教學應用與資源服務;為高校師生提供一個混合式教學與學習的智慧平臺;為用戶提供一套完整的在線學習解決方案;為每一位“95后”大學生提供更貼近生活實際的新體驗。它具備的功能模塊針對“95后”大學生網絡學習行為特點及其學習習慣,能給教育教學領域的變革帶來巨大影響。
2.基于智慧教育構建新型學習模式,完善課前、課中與課后學習
通過調研了解到,有些學生課前學習無效率、課中討論不積極、課后作業不完成,這種情況實際上是由傳統的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和以教室為中心的“老三中心”教學模式造成的弊端,其本質缺陷就是剝離了有效學習的動態核心要素。為解決此問題,需要基于智慧教育并運用智慧型學習系統構建混合式學習模式來完善課前、課中與課后學習。智慧教育乃至智慧型學習系統能促進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充分展現出“95后”大學生學習的時代特點,有助于提升他們的網絡學習能力,關注他們的學業發展,并服務于學生整個生命周期的成長。它能將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互動教學與個性化學習融入教學中,滿足大學生學習新體驗,加強MOOC學習并有機融合SPOC在線學習,從而完善學生課前、課中與課后學習,加強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
為了進一步解決問題,我們以現代教學理論為指導,結合“95后”大學生學習特點,嘗試將中國大學MOOC與校本SPOC及其他多元化網絡教學資源優化整合到具體的暢課系統課程教學中,然后在暢課系統中構建智慧型課程,共享網絡教學資源學習模式,讓學生在系統相應的大數據評價機制監控下學習,同時促進教師在教學中運用翻轉課堂混合式學習模式。基本做法是:學生課前在暢課系統里學習課堂中教師講解的知識,課堂中討論課前學習發現和存在的問題,課后繼續提升學習的內容并完成相關的作業,這樣就能有效解決課程教學調查中學生課前、課中與課后學習存在的問題,同時也能進一步解決學生學習資源不足,及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效率不高的問題。
3.合理使用智能手機,促進教師有效教學與學生有效學習
在當今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中,智能手機已滲透到“95后”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調研發現,在通過智能手機上網的“95后”大學生中,周上網時長超過17小時的學生占多數。又一調查更顯示,目前中國大學生平均每天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間約為5小時17分鐘,占一天時間的22%[2]。實際上,“95后”大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智能手機“對他們的課堂專注度、學習方式、學習工具、教學反饋方式等帶來影響”[3]。智能手機使大學課堂“低頭族”泛濫,學生除在課上使用手機偏重于休閑娛樂、打發時間外,手機的便捷使有些學生變得懶惰,對于知識問題直接上網搜索復制粘貼,不愿思考。手機的存在,還讓一些學生對學習越來越不感興趣,嚴重影響了自身的學習效果[4]。
智能手機是移動互聯網終端,既然不能避免學生課上使用手機,不如引導其合理使用并研究智能手機在教學中的助力因素,探索能適當融入課堂的教學模式,促進教師有效教學、學生有效學習。筆者運用暢課智慧系統輔助教學,借此加強基于智能手機的暢課APP移動應用學習,能打破時空限制,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更快捷有效地實現自主學習,提升師生互動學習效率。除此之外,通過調查還發現,大多數學生偏愛通過用智能手機上的QQ與微信等工具與教師和同學進行交流互動。學生之所以偏愛這種交流方式,是因為QQ與微信反饋更及時而且高效,所以我們也可通過QQ、微信來支持個別化學習、協作學習與小組討論學習。當然,教師也可根據學習者的學習興趣,通過智慧系統移動學習平臺向學習者發送相關學習資料,提供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創造更有利于自主學習的環境;也可基于智能手機利用QQ、微信構建學習社區,交流共享課堂內外知識與信息;還可充分利用智能手機的及時反饋性功能,形成線上討論學習、協作學習的氛圍,實現混合式學習機制,支撐教師的卓越教學,促使學生學習更高效。
4.加強師生數字化信息素養,提升網絡教學與學習能力
近年來,隨著MOOC、SPOC等在線開放課程的迅猛發展,網絡化非正式學習逐漸成為“95后”群體重要的學習方式。在調查中,我們知道“95后”大學生是一個網絡運用高度普及的群體,他們的人際交往、溝通學習、消費方式都具有典型的“網絡原住民”時代特點。但問題是“95后”大學生網絡化學習自我管理和自控能力較差,上網時間多用于娛樂、游戲、聊天,學習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所以培養和提高“95后”的數字化信息素養,特別是網絡學習能力,是數字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目標。數字化信息能力是當今社會人類生存的最基本能力,而師生的數字化信息能力在網絡化學習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21世紀環境下,提高數字素養是對所有人的要求,它不僅指能夠使用數字化工具,還包括利用特定的數字化技術解決具體情境中的問題[5]。英國聯合信息系統委員會將數字素養廣義定義為“能使個人在數字化社會中生存、學習和工作的能力”,該委員會還提出了數字素養的六個要素:信息素養、數據素養和媒體素養;數字化創新和學術能力;溝通、合作和參與能力;數字化學習和自我發展能力;信息技術能力;數字身份和數字健康[6](圖1)。教師要想使學生在網絡化學習中游刃有余,那自己所具備的數字化信息素養應該先達到這種標準,這就需要教師保持終生學習的習慣,因此,我們的教育任重而道遠。
加強師生數字化信息素養需要高校頂層及師生共同參與,需要學校領導將數字化信息素養問題納入院校規劃愿景中,提高整個大學的集體責任意識,讓領導、教師和學生合作、互動,共同推動教與學的創新,提高學校所有人的數字技能與數字素養。建議高校領導者不妨仿照美國西北大學那樣設立“數字化學習獎學金”,獎勵教師大膽采用數字化技術開展教學創新,鼓勵獲獎的教師積極探索各種前沿數字化教學技術和方式,只有這樣學生的數字化信息素養和教師的網絡教學能力才能會迅速提高,學生良好的網絡學習行為及習慣就會養成,大規模在線學習課程的網絡化學習能力也會得以快速提高。
總結與展望
通過分析思考可知:“95后”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及行為習慣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隨著信息技術與教學進一步融合,高校智慧教育與數字化教學改革的不斷發展,高校要全面實現數字信息化并與世界接軌。在這一巨變中,“95后”大學生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未來網絡世界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應當加快建設智慧教育及數字信息化的時代步伐,加強對“95后”大學生網絡學習的引導,重視培養學生的信息化素養,這對于全面推進高等教育信息化進程,進而實現偉大的“中國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琳、楊英、孫夢夢:《智慧教育的三個核心問題探討》,《現代教育技術》2017年第7期。
[2]王俊秀:《社會心態藍皮書: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5),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李曉亮:《論智能手機時代的課堂變化及教學應對》,《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
[4]江錫鳳、歐啟忠:《課堂教學中學生使用智能手機的現狀研究》,《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年第11期。
[5]殷丙山、高茜:《技術、教育與社會:碰撞中的融合發展》《開放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
[6]http://repository.jisc.ac.uk/6239/1/Digital_capabilities_six_el-ements.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