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視域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探析
作者:陳淑娟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藥物與化工分院 陜西楊凌
發布時間:2018-07-24 16:00:1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政課程十分薄弱的環節,已成為思政課教學改革的“瓶頸”,必須以思政課教學為引領整體推進思政工作體系建設。通過分析“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政實踐教學原則,著力構建思政課程課堂實踐教學途徑,創新思政課外實踐教學的有效模式,從單一的考試評價向認知考核和行為考核等學習過程評價轉變,從而有效推動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
【關鍵詞】大思政 高校 思政課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形式,在黨的十九大新形勢下,繼續著力構建“大思政”格局,是高校思政課程理論和實踐創新的必然要求。一段時期以來,一些高校部分學生功利思想泛濫,對思政課冷淡甚至是抵觸排斥,并且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思維定勢。因此,能否做好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工作,直接關系到高校培養什么樣的學生、如何培養學生的大問題,甚至關系到辦什么樣的高等教育以及怎樣辦高等教育的大是大非上來。如何充分發揮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調動大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是值得認真思考和積極探索實踐的重要課題。
思政課的特殊地位決定了要以思政課教學為引領,整體推進思政工作體系建設,發揮課堂主陣地、主渠道作用,形成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使命,統籌課堂理論教學、專業課程滲透及課外社會實踐,多渠道、全方位的構建“大思政”格局,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真正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細無聲”。
“大思政”格局中的“大”
“大思政”是指充分整合高校教學、管理及實踐資源,將思政課堂理論教學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具體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大視野,從根本上擴展了思政課的高度和站位,更多的是從學生未來發展來考慮;二是大課堂,將以前狹隘的教室概念擴展到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環境中,將教學從課內擴展到課外;三是大教材,將單一課本教材,擴展到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四是大隊伍,隊伍成員既包含思政教師,也包含專業課教師、教學管理人員、校企合作的企業員工等;五是大目標,將思政課的教學目標從知識教學及考試過關擴展到學生知情意行的各個層面。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原則
“大思政”是綜合性、開放性、實踐性很強的思想教育,其實踐性是西方在倡導實用主義教育哲學和行為主義教育哲學、強化教育職業化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教學模式。實踐教學模式以幫助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目的,以人文關懷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入研究理論,深度關心學生,深刻認知社會,實現理論難點面對面,讓大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感悟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魅力,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并指導自己實際行動的教學模式。
思政課實踐教學原則體現在:
第一,實踐性。雖然思政課教學的理論性較強,但實踐性同樣不容忽視,思政教學需要具有實踐性,使學生能夠將學習內容應用到實際生活之中,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第二,人性化。人性化是當前最為重要的教學理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高素質人才,通過人性化教學,為學生灌輸主客體平等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使思政課程更加具有趣味性與感染力,保證思政教育的有效開展。
第三,開放性。思政課教學的開放性主要體現為教學內容需要具有開放性,教學內容具有開放性是大思政教育觀念下的關鍵理念,教師需要根據社會形勢,結合思政理論,講解具有代表性的教學內容。其次,教育載體具有開放性,教育載體的開放性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將多媒體技術、微媒體手段等應用于教學,能夠豐富教學形式,提高教學質量,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
課堂實踐教學途徑
圍繞課堂主線,重構教學內容,開發立體化教學資源。思政課實踐性教學不能脫離“課堂化”,通過課堂形式,讓學生去感悟和消化思想政治理論基本原理,形成學生的理論思維。
這樣的“課堂”分為兩部分:第一環節是利用拓展資源關注熱點焦點,“看”“聽”“感悟”或獨立研究。采用案例分析、討論交流、主題辯論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他們之間的體會交流、學長們的學習經驗分享、時事熱點問題的辯論等,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真正消化了思政理論知識。第二環節是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從抽象的書本理論中“走出來”,增強課堂的可操作性和親和力。例如結合“中國夢”的主題學習,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策劃、組織、表演了“廉潔護航中國夢”實踐成果匯演活動。從策劃、主持,到編排、表演,學生全員參與,節目內容都是來自學生原創,圍繞校園生活展開。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在撰寫劇本、精心排練的過程中,也接受了一次生動有趣的廉政文化和廉潔教育的熏陶。
創新實踐教學課外模式
思政課的課外教學模式要充分挖掘校內外資源,以實際問題為導向,結合專業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和地方文化資源,有效開展思政實踐教學活動。
1.認知實踐模式。主要包括組織學生到實踐基地參觀、見習、調查等,如利用地方紅色資源,組織學生參觀西安“八路軍辦事處”、延安棗園等,通過親臨現場直觀感受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組織學生參觀西安高新區和經發區,拓展學生視野,激發學生探究改革開放實踐效果的理論根源。
2.體驗實踐模式。教師根據課程章節的教學內容,設計具體的實踐項目,包括實踐類型、實踐形式、實踐目標以及實踐方案、活動評價等,比如延伸課堂專題式和案例式教學,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基地,聘請學者、教授為大學生做專題講座,讓學生參與到校園文化、公益勞動、志愿服務等活動中去,用好社會資源教學,逐步建立以校外專家為主,以教師為補充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新格局。
3.問題研討模式。這一模式包括由教師組織學生參加就一些熱點、難點問題進行研討的辯論賽、科研課題、沙龍等,也包括學生從策劃、主持到編排、表演的實踐成果匯演,模擬道德沖突、模擬法庭等模擬活動,把思政理論與當代大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焦點和理論難點問題相結合,進行案例分析研討。
4.虛擬實踐模式。基于慕課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線上學生在平臺學習思政理論知識小視頻,討論熱點、難點問題,完成測試作業;線下教師精讀理論,發起討論,引導學生聯系實際,進一步消化線上的理論知識。
實踐性教學的評估體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主要體現在學生內在素質的提高。思政部與學工處、團委等學生教育管理機構相互溝通,教與管相互滲透,將思想道德標準量化、具體化,融入思政教學過程中,融入實踐項目中,融入日常行為表現中。因此,學業評價可以從單一的考試評價向學習過程評價轉變,由顯性的短期成績向隱性的長期效果轉變。實現兩個考核,一是認知考核,創建機考系統,采用“人機對話”方式,實現一生一機一密碼的隨機考試方式,系統自動評判成績,或利用慕課平臺隨機組卷考試,并結合學生網上學習的時間、作業完成的及時度和質量,以及參與討論的情況等進行認知考核,形成第一份成績單。二是行為考核,根據實踐項目活動中學生參與度、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實踐考核,結合學生在思政實踐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創新能力進行考核,結合學工、團委等部門,通過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道德品質等進行綜合素質測評,最終形成第二份成績單。
結 語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成效顯現,課堂教學固然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深化高等院校思政實踐教學改革,樹立大思政教育理念,構建課堂、校園、社會三位一體的立體化實踐教學模式也尤為關鍵。“大思政”格局的教育思想提倡個性化、實踐性與開放性教學,無疑是思政課改革創新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王北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現狀及對策分析》,《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5期。
[2]孟愛玉:《高校“思政課”實踐性教學的“瓶頸”與“途徑”》,《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2008年第6期。
[3]王素芳:《思政課實踐教學之探析——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為例》,《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12期。
[4]李思:《探討高校思政類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納稅》2017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