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作用
作者:畢秀芹 寶雞文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陜西寶雞
發布時間:2018-07-24 15:57:5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作為思政課理想人格培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可以而且應當成為實踐教學的一個據點。從點到面,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實踐教學中具有普遍適用的特點,具體而言在素材、背景、培養目標等層面均有突出作用。如何結合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實踐教學進行準確定位,是當前思政課教學需要反思的重要一環。
【關鍵詞】愛國主義 理想 實踐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保持純潔性的理論、實踐及基本經驗研究”(項目編號:13BDJ002)階段性成果。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古老的傳統文化、名山大川、博物館、紀念館、民俗基地等都有各自相應的作用,它們所展現的愛國主義教育具有特殊作用。這種地位不僅源于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程的根本性質,而且也取決于弘揚愛國主義價值觀的基本特點。具體分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實踐活動的特殊作用,有助于進一步細化和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堂建設,有助于實踐教學的進一步展開。
作為人格教育的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是個人對國家的積極態度,是個體對國家和社會的價值取向,其主要內容是引導人們,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理想、信念和正確的價值觀。自古以來,愛國主義延續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理想,對于個體價值觀的形成具有極為重要的提升和凝聚作用。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是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源于歷史上厚重的儒家文化,它從德行層面規定著個體的行為規范,展現著愛國主義的基本內容,實現著個人修養和愛國主義的和諧統一。
人格教育是一種情懷教育,是理想人格培育的基礎。理想人格培育的目標是培養有理想、有人格的人。不同于現實問題應用能力的培養,理想人格培育主張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個體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它在大學教育中主要依靠理論引導和諄諄教導得以實現,即在課堂教學中獲得共鳴。理想人格培育人格情懷的最終目的在于,使青少年樹立起發自內心的自覺意識,以主動、積極的責任感展現自我,正如張耀燦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中所指出的:“在新形勢下,民主性、主體性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的新特點?!盵1]
人格教育也是一種價值觀教育,這是理想人格培育的主要內容。在引導主體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人格教育始終是理想人格培育的核心。青少年們基于自身的經歷和社會觀察等基礎上,用理論加以簡單的社會認知所形成的價值觀有待于進一步穩固和磨礪。
人格教育還是一種道德倫理教育。個體如何在社會中活動,主要取決于他擁有的道德水準。理想人格培育不僅要求大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具有穩固和成熟的道德水準,而且要求他們在生活、社會、職業選擇等層面達到較為高尚的境界。內化于道德倫理風尚的崇高人格,是新時代大學生需要樹立的觀念,也是他們面向社會,養成愛國主義的基本要求。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素材的獨特性
美國著名學者雷德菲爾德曾經提出“大傳統”的看法。在他看來,大傳統是精英歷史,而小傳統則是草根的歷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匯集了諸多有關歷史方面的遺產,這些遺產展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輝煌的文化傳承和悠久的歷史,為人們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從個案層面記錄著詳細的歷史,從而在新的視角中拓展或補充著主流歷史,有些細節在教材中根本無從得見,但它會更深刻地感染著人們。例如,人們在實地了解革命時期根據地的具體狀況,用心體會當時斗爭的殘酷與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這正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魅力。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個案因其多樣化和細致化而具有不同于主流歷史的特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諸多細節雖未見于史書,卻從更小的角度記錄著歷史,這種記載方式是生活化的,正需要大學生端正態度去了解。愛國主義屬于一種文化認同,而“個體歸屬一定的政治社群,文化認同是國家認同的根基”。[2]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還從多重視角中彰顯歷史的交錯,再現豐富多彩的歷史。歷史書寫者往往從一定的視角出發給讀者提供了一定的資料,然而如果將對象作為一個整體就會發現,多重視角中的歷史可以更加真實地再現史實。人們要了解歷史的真實面貌,就要從多個視角認識問題。作為歷史的見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均以個體的歷史而保存,每一段歷史的畫面猶如整體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們從不同內容和形式上補充著人們對歷史的既有認識。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具有唯一性與普遍性的雙重特征。每一個片段都是歷史的載體,每個個體都是歷史的見證。例如,馬欄革命根據地就有獨特的地位。1936年,23歲的習仲勛受黨中央之命南下關中,擔任中共關中特委書記。習仲勛同志沒有辜負中央重托,在關中分區工作期間做出了顯著的成績。因此,1943年1月14日在西北局高干會議閉幕大會上,毛主席為習仲勛贈送了親筆題詞“黨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習仲勛同志晚年回顧自己的革命生涯時,自豪地說:“我一生兩次為黨把守南大門?!弊鳛檠影驳哪洗箝T,馬欄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可見一斑。正是源于根據地自身的獨特性,其素材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時又具有唯一性,這就能很好地將理想人格培育投射到個體上,深深觸動著個體的心靈。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展開的背景性
每一段歷史都有其具體的背景,對于那些沒有經過歷史事件洗禮的人們而言,只有注意到現象背后的歷史背景才能增加體會,理想人格培育中的大學生更應如此。
通過一個個鏡頭、片段、視頻、畫面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給大學生提供了生動、形象的景象,以鮮活的畫面再現著以往的歷史。大多革命紀念館都有一致的模式,如歷史簡介、圖片、文本、電子影片、武器、戰士、故事等,以較為趨同的方式展現出來,但是它們都以不同的方式演繹著具體的歷史事件,在內容上能夠精確地彰顯歷史場景,需要大學生詳細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遺存乃是刻畫歷史的真實再現,其厚重和積淀遠非教科書所能書寫。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背景因文化的多層次性和厚重感而具有巨大吸引力。大學教育不是簡單地提供給大學生事實,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中,尤其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因其學科特點而備受冷落,這種現狀固然與學生的態度有關,也從另一個角度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較于平實、呆板的課堂教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大學生深入研究和走向社會的據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多種文化并存的現象以其背景性吸引著學生去參與和了解,在這個過程中,價值觀的培養不再是空泛的,而是根植于具體之中,其重要性不言自明。說到底,愛國主義是一種國家認同,是“一國之民或因對所屬國家的文化傳統、歷史經驗的共有和分享”。[3]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目標的趨同性
作為理想人格培育課程中的實踐內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實現思政課教學目標的同時,不斷地以自身特點深化著這一目標,使這一目標更為精確和堅實。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價值觀培養中獨具特色,并成為價值彰顯的主要渠道之一。價值觀具有鮮明的主體性特征,在價值觀的培養中作為中介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占據主要地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并非直接教化,而是在具體的歷史場景中培養價值觀,它不以課堂的愛國情感要求大學生,而是以探索式教學穿插在學習興趣中,并從了解和發現問題中獲得認知上的進步和情感上的升華。
價值觀的培養和理論層面的思索并不一定完全一致。理論水平的提升主要依賴于學術思維的強化訓練,它要求學生在借鑒素材的同時,主要依靠啟發思維強化對問題的開放性認識。而價值觀并不需要高深的理論就能完成,但它需要借助于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一定的歷史基礎為支撐,從中引出人們對事實的真切認知,達到正確對待事物的基本態度和原則。
理想人格培育并非空談,它要求從歷史和理論中來,到現實中去。在了解以往歷史的基礎上如何面對未來,這才是價值觀的著眼點。簡單地接受理論并不是價值觀培育的核心,應以事實為基礎,歷史為鋪墊,在課堂學習和現實中促使大學生真正領會問題,形成獨立思考能力和強化道德信念,這才是理想人格培育的根本,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就是通向這一目的的有效路徑。愛國主義不是僵化保守,而是大學生面向社會發展,在深入全球化趨勢中實現自我的一個途徑。[4]
參考文獻:
[1]張耀燦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頁。
[2]閆闖、鄭航:《社群主義的國家認同與愛國主義教育》,《教育學報》,2015年第6期,第3頁。
[3]鄭航、顏小芳:《青少年國家認同及其教育:困境與對策》,《當代青年研究》,2015年第4期,第5頁。
[4]湯翠娥:《愛國主義面臨的挑戰以及相應的對策》,《嘉興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第10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