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以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作者:問建軍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楊凌
發布時間:2018-07-24 15:48:4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近年來,楊凌職業技術學院依托百縣千企聯姻工程搭建的校企合作平臺,積極開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改革。本文以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為例,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平臺、實踐和成效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以期提升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促進我國酒店業持續快速發展。
【關鍵詞】酒店管理 工學交替 培養模式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2016年度科學研究項目《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16JK1869)。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開辦于2002年。近年來,學院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依托百縣千企聯姻工程搭建校企合作平臺,積極開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改革。酒店管理專業以“技術技能人才”為培養目標,采取“工學交替”的培養模式,構建“四位一體”模塊化課程體系,形成“四個三”頂崗實習運行機制,推行現代教學方式,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本文以學院酒店管理專業為例,研究與探索“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以期創新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機制,加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工作,提升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增強我國酒店業人才核心競爭力,促進我國酒店業持續快速發展。
百縣千企聯姻工程為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搭建企業平臺
為了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2009年學院實施“百縣千企”聯姻工程,通過外引內聯等多種方式與全國142個縣政府和1332家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酒店管理專業與西安溫德姆至尊豪享來酒店、寧波洲際酒店等35家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就訂單培養、專業實習、學生就業、課程建設、員工培訓、技能大賽、項目研究等內容開展合作,形成西安、北京、上海、廣州和鄂爾多斯五大實習基地,為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搭建企業平臺。
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踐
在人才培養模式實踐的過程中,實現教學內容與工作實際相結合,突出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培養,適應酒店行業發展新形勢,真正實現學校與企業“零對接”。
1.以職業發展為依據,明確專業培養目標
通過企業走訪、行業座談、問卷調查、網絡調查、畢業生回訪等,學院對國內120多家高星級酒店的崗位設置及人才需求狀況進行了廣泛調查,明確了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的崗位群。針對酒店行業需求,遵循酒店職業發展規律,將酒店管理專業的就業崗位群分為初始就業崗位群和發展就業崗位群。初始就業崗位群主要是高端酒店的服務員,包括前廳接待員、客房服務員、餐飲服務員、銷售服務員等崗位。發展就業崗位群主要是高端酒店各部門的領班、主管、部門副經理和部門經理。最后,對酒店職業崗位進行分析,掌握酒店崗位職業能力。通過酒店崗位職業能力確定專業培養目標:能在高星級商務酒店、高級度假酒店、國際會議中心、酒店管理公司、豪華國際郵輪、連鎖餐飲公司等單位從事服務與管理工作的技術技能人才。
2.注重“雙創”能力培養,構建“四位一體”模塊化課程體系
酒店管理專業成立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專家組成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召開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研討會,打破原來由必修課和選修課構成的傳統課程體系,創建由通識課、專業課、個性發展課和創新創業課組成的“四位一體”模塊化課程體系(見圖1)。其中,通識課包括公共基礎課、文化藝術課和行為養成課;專業課包括專業平臺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拓展課和綜合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課包括舞蹈類、聲樂類、書畫藝術類、體育類專業專項技能和證書類;創新創業課包括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就業與創業指導、創新創業、論文及專利、社會實踐、創新創業實踐。這些課程體系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優化了人才培養過程,推動了教育模式改革,真正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對接。
3.突出實踐教學環節,構建“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
按照校企合作的辦學思路,創新形成“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見圖2)。這種模式遵循由淺入深的學習規律和酒店行業職業發展規律,以理論知識為鋪墊,將能力培養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逐步掌握酒店專業知識和技能,使學生的角色由學習者向服務者、管理者、經營者逐漸轉變。第一學年設置專業認知實習,為期1周,使學生了解酒店行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第二學年設置企業實踐,為期12周,使學生掌握酒店基本服務技能;第三學年設置畢業頂崗實習,為期18周,進行綜合能力培養。這樣,每學年都進行1次“學校—企業”的循環,形成了“工學交替、分段循環、層級遞進”的辦學特色。
4.規范頂崗實習管理,建立“四個三”頂崗實習運行機制
經過10年的實踐與探索,形成“四個三”頂崗實習運行機制(見圖3),規范了頂崗實習管理,提高了實踐教學的質量。
(1)三重機構,強化管理
為了加強頂崗實習管理工作,學校、企業和學生成立了相應的管理機構。學校成立由二級學院院長負責,院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和教研室相關人員參與的管理機構;企業成立由總經理負責,人力資源部和實習學生所在部門相關人員參與的管理機構;根據學生頂崗實習的具體情況,設立實習小組、團支部和黨小組,協助做好實習管理工作。
(2)三方協議,維護權益
為了維護頂崗實習學生和學校的合法權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教育部關于職業學校學生頂崗實習有關管理規定,學校、企業和學生簽訂三方實習協議,明確各自的權利與義務。
(3)三項制度,明確職責
為了規范頂崗實習管理工作,學校及時出臺了《頂崗實習教師管理制度》《頂崗實習學生管理制度》和《頂崗實習企業職責》三項實習管理制度,將實習指導教師、實習學生和實習企業的職責制度化。
(4)三方考核,綜合評價
建立由學校、企業和學生進行的三方考核體系。根據頂崗實習期間學生的具體表現,指導教師、企業管理人員和學生實習組長共同參與,對頂崗實習做出綜合評價,給出實習成績和學分。實習結束后,及時評選“優秀實習生”,并頒發獎學金和榮譽證書。
5.推行現代教學方式,注重動手操作能力培養
在“工學交替”培養模式實施過程中,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推行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學方法,如:參與式教學法、項目驅動法、任務導向法等,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在已建成精品資源共享課、微課等基礎上,學校與企業合作共建酒店管理專業教學資源庫,將企業的服務過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及時傳送到課堂,使兼職教師在工作現場進行專業教學,實現資源共享。結合中餐宴會主題設計和西餐宴會服務技能大賽的開展,在課程教學中嵌入專業技能競賽的標準,實現“以賽促學、以賽促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
創新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成效
通過實施“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讓學生以“準員工”的身份參與實際工作,既培養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這種培養模式被社會普遍認可,實現了學生角色向員工角色轉變,使學習生涯與職業發展對接,實現學生、學校、企業的共贏發展。
1.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升
酒店管理專業將學生學習與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明顯提升了。在頂崗實習中,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實習生,得到企業的表揚與肯定,部分學生還獲得了合作企業的獎學金。近三年,在專業技能大賽、“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中,學院先后有5人獲得省級一等獎、3人獲得國家級二等獎。
學生因“誠信奉獻、技能過硬”受到用人單位的高度認可,就業崗位和薪資待遇明顯提升,畢業生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北京建國飯店、蘇州凱悅酒店等大型企業連續3年到學院招聘學生。據統計,近三年酒店管理專業就業率高達100%。通過畢業生回訪得知,大部分畢業生已成為酒店的骨干,出現了一大批主管、經理、總監,甚至是副總經理、總經理。
2.教學團隊實力顯著增強
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過程中,打造了一支由27名教師和33名企業人員組成的“雙師型”教學團隊,有效發揮兼職教師優勢,實現教師授課場地企業化,使教育教學與工作情境相融合。近年來,學院有3名教師入選國家旅游局鄉村旅游培訓專家庫,2名教師被陜西省旅游局聘為“酒店星評員”,10名教師被合作企業聘為顧問,1名教師被評為省級職教名師。學院先后承擔國家旅游局、陜西省教育廳、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等各級科研項目22個,發表科研論文25篇,出版“十二五”規劃和高職規劃教材12本。
3.培養模式得到社會認可
2009年,該人才培養模式榮獲“第三屆全國農業職業教育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12年,又獲得教育部旅游教指委“教學成果三等獎”。2016年,酒店管理專業作為陜西省“一流專業”和學院“追趕超越建設專業”立項建設,溫德姆酒店管理學院(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項目)立項建設。
學院是陜西省旅游定點培訓院校、中職師資培訓基地和中國旅游協會理事單位,每年承辦大量的培訓、會議和技能大賽,通過這些機會推廣專業建設成果,使廣大酒店從業者受益。
近年來,北京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30多所兄弟院校相繼到學院學習專業辦學經驗,充分發揮了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問建軍:《實施百縣千企聯姻工程 提升旅游人才培養質量》,《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年第13期,第26-28頁。
[2]問建軍:《實施“新洛桑”模式 探索頂崗實習運行機制》,《陜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第1-2期,第144、152頁。
[3]劉翠萍:《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現代教育管理》2016年第6期,第228頁。
[4]饒雪梅:《高職酒店管理專業 “服務管理漸進、全程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經濟師》2010年第7期,第128-12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