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互聯網+”有效應用于教育領域并非是技術方面的問題,而是教學理念、教學思想方面的變革。“互聯網+”教學模式的“學思結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會取代傳統教育,而是讓傳統教育煥發出新的活力。文章以財務管理專業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為例,詳細論述了在課程教學中借助互聯網平臺,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具體策略,從而實現傳統會計教學與移動互聯網的有效結合,以達到兩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目的。同時,通過本文的論述與研究,以期為高校課程改革提供理論借鑒。

【關鍵詞】互聯網+ 中級財務會計 混合式教學模式

項目來源:本項目為西安思源學院2015年校級重點建設課程,建設期為三年。

引 言

“互聯網+”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它具有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重塑結構、尊重人性、開放生態和連接一切等六大特征。其目的是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將互聯網與傳統產業深入融合,以產業升級提升經濟生產力,最后實現社會財富的增加。“互聯網+”應用于教育領域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教學理念、教學思想的變革,它不會取代傳統教育,而是讓傳統教育煥發出新的活力。

教學模式創新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核心。混合式教學(B-Learning)是傳統教學(Faceto Face)與網絡化教學(E-Learning)優勢互補的一種教學模式,是目前高校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因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教育變革和創新,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創新發展,是當前高校教學改革的重點,教學形式是改革的關鍵。中級財務會計作為財務管理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具有內容多、難度大、實踐性強及變化快等特點。筆者結合多年從事中級財務會計的教學經驗及當前“互聯網+”教學在高校教學改革中的應用,就該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現狀

中級財務會計是以會計六大要素為主線,以編制企業財務會計報表為結果而編寫的,涵蓋企業日常基本業務活動流程,涉及“企業會計準則解釋”一般業務事項,在財務管理專業主干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調查發現,當前中級財務會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仍然居于主導地位,而學生只是被動地學習,造成學生思想僵化,使本來就很抽象的內容變得更加難以理解。最終,學生對該門課程產生畏懼感或厭倦感。縱觀中國大學課堂,大部分都是以“灌輸式”講授為主,而小組討論、學生提問的教學方式卻很少,聽不到學生質疑的聲音。這樣,高校培養的人才缺乏職業判斷力,缺乏崗位適應性。

我們曾通過“問卷星”對學校2015級財務管理專業353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對于“你喜歡哪種課堂教學方式”問題的回答,其中選“教師傳統灌輸式”授課的有22人,占6%;選“教師與學生互動式學習”的有201人,占57%;選“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課前充分預習,課堂提問、答疑解惑”的有127人,占36%;棄權的有3人,占1%。從以上統計數據可以發現,大部分學生比較喜歡教師能以一種更加新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來授課。中級財務會計是“實戰型”課程,需要充分發展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在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中,將互聯網技術與課程內容、教學方式、方法及教學評價深度融合,必將成為改革的重點。

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

1.總體思路

“互聯網+”教學是將互聯網技術與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評價緊密集合起來,核心是“互聯網+”教學,其關系如圖1所示。互聯網技術旨在重新表征教學內容,同時對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進提供有效支撐。教學內容不但需要以互聯網技術為載體,而且需要用新穎的教學方式、方法表現出來,才會展現其魅力。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進是保障有效教學的關鍵,但這種改進必須借助互聯網技術來實現,以適應現代化教學要求。教學效果如何,需通過教學評價進行檢驗。

“互聯網+”教學,要堅持“學思結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的觀點,教師的角色定位是如何協助學生學習的?而學生的角色定位又能通過學習解決什么樣的問題?

2.課前準備

中級財務會計課前準備需要教師對教學流程進行重構,以“任務”為導向,克服課前學生自學無保障的現象,具體應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錄制小視頻。教師錄制小視頻一般時長應在10分鐘左右,以解決一個問題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為原則。比如,教師要給學生講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中的“委托加工物資”,難點有兩處:一是委托加工物資稅費(增值稅、消費稅)的處理;二是委托加工物資成本的核算。為幫助學生課前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可通過“錄屏軟件”等錄制小視頻,上傳到互聯網平臺供學生預習觀看,提高課前學習效果。

(2)設計課前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預習。比如,在我國,增值稅實行“抵扣制”為什么不針對小規模納稅人,原因是什么?盡管這是《稅法》課程的問題,但將該問題引入會計課堂來討論,更具實用性。再比如,如果“委托加工物資”是應稅消費品時,在什么情況下企業需要單獨設置“應交稅費—應交消費稅”賬戶,什么情況下無需設置該賬戶等。針對所設計的問題,應讓學生課前在網絡平臺上進行簡單交流。

教師以“任務”驅動學生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通過互聯網平臺,使學生的學習效果能及時反饋給教師。教師能及時反思,為課堂教學的“有的放矢”打下良好的基礎。當然,為了監督和鼓勵學生進行充分的課前準備,教師可以通過軟件系統設置相應分值,對點擊觀看視頻和參與討論發言的學生進行加分。重構課前準備環節思路如圖2所示。

3.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核心。重構課堂教學就是要以“學生完成課前任務生成的問題”為導向,教師有針對性地授課,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學生帶著問題聽課,力求通過教師的講授來解決自己認為是重點、難點的問題,讓這些問題在課堂上被“消化”,不留“盲點”與“死角”。

中級財務會計課程雖然理論性強,但重在實踐。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環節準備一些典型的案例,讓學生通過課堂所掌握的知識進行師生、生生互動交流,參與討論,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當然,學生也可以針對教師所講授的內容進行質疑。比如,因不可抗力造成存貨毀損,扣除相應賠償后,將其凈損失計入營業外支出。“不可抗力”如何進行界定,可以展開課堂討論。這樣,讓會計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富有活力,充分體現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改革理念。重構課堂教學環節思路圖如圖3所示。

4.課后擴展鞏固

課后擴展鞏固是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梳理、消化的一個必要環節。傳統中級財務會計教學教師習慣于讓學生獨立完成作業來鞏固所學知識,不僅形式化嚴重,而且大部分學生是為了拿到“平時積分”而疲于應付。因此,我們需要用全新的方法對課后學習環節進行重新定位。

(1)在信息化教學條件下,教師面臨最大的對手就是“媒體”,只有善于運用新媒體,并將自己的教學思想通過媒體來體現,才能滿足今后高校教學改革的需要。因此,教師所布置的作業亦可通過網絡平臺讓學生來完成。這里需要注意兩點:一是設定完成作業的時間;二是對于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進行電腦自動打分反饋。目前,國內知名的會計培訓網站,諸如中華會計網校、東奧會計在線、高頓財經網校等,其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網絡互動學習等值得我們在中級財務會計教學改革中借鑒與學習。

(2)課后知識拓展。課后知識拓展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搜集資料能力和閱讀能力,為今后獨立研究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生搜集資料、閱讀文獻都需要教師引導,尤其是中級財務會計因其內容復雜,初學者容易混淆。因此,課后拓展知識點要小,具體問題具體研究。當然我們鼓勵學生分享學習,把好的學習資料上傳到互聯網平臺與同學分享。

5.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教學滿足社會、學生發展需要的價值判斷和評價,對教學活動進行反饋,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互聯網+”中級財務會計教學評價要克服傳統教學評價耗時長、成本高、少量化等特點,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借助互聯網技術,對教師教學進行及時性、客觀性、真實性評價。從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兩個方面進行評價。其中,教學過程評價側重于從“教師”角度進行考核,涉及教學組織、教學內容、教學互動三個方面九個具體項目。教學效果評價側重于從“學生”角度考核,涉及學習能力、考試兩個方面六個具體項目,中級財務會計教學評價參照表1。

結 語

值得我們思考的是中級財務會計混合式教學模式優勢的發揮不是與生俱來的,它不僅需要教師或管理者精心策劃學習活動、選擇適當的學習媒體,更需要全新的思想和理念來彌補不足、擴大優勢、增強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不斷加強學習,善于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要做有深度的自主編劇、有思想的個性導演。

參考文獻:

[1]馬國剛、熊文、張清學:《現代遠程教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建構》,《中國成人教育》2011年第13期。

[2]張其亮、王愛春:《基于“翻轉課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現代教育技術》2014年第4期。

[3]《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

[4]薛靜:《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財會通訊》2011年第11期。

[5]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電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6]歐群:《MOOC環境下混合式信息素養教學模式研究》,《圖書情報工作》2015年第7期。

[7]李惠恩、賈香萍等:《財務會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進》,《財會教育》2014年第2期。

[8]李小龍、張宸瑞等:《高職院校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MOOC時代的探索與啟示》,《網絡教育與遠程教育》2015年第12期。

[9]王國華、俞樹煜等:《國內混合式學習現狀分析》,《中國遠程教育》2015年第2期。

[10]魏立峰、黃小希等:《基于移動終端的混合式學習系統分析與應用》,《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4年第12期。

[11]薛靜:《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財會通訊》2011年第11期。

[12]王曉玲:《移動終端下語言類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河南社會科學》2015年第11期。

[13]陳瑞增:《信息化環境下高校混合式學習探索與實踐》,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14。

[14]王曉亮、吳秋生:《“慕課”背景下的中級財務會計課程資源構建》,《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6年第10期。

[15]李玉順、楊振濤等:《基于云平臺的直播課堂教學評價研究》,《技術應用》201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