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性民辦本科高校智庫是建設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的新產物,是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是地方性民辦本科高校實現發(fā)展突破的新契機,為地方性民辦本科高校提供了外部連接的橋梁和整合了教育教學資源。

【關鍵詞】民辦高校 高校智庫 屬性 培育建設

基金項目:2014年西安社會科學規(guī)劃一般項目《陜西省民辦高等學校特色智庫培育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4XF07),主持人:閻濤。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地方性民辦本科高校智庫培育建設的背景和意義

1.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異軍突起的地方性民辦本科高校,其隸屬地方行政部門,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生活發(fā)展為目標。當前,地方性民辦本科高校如何積極變革,緊追區(qū)域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步伐,已成為地方性民辦本科高校的又一任務。2014年2月,教育部印發(fā)了《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提出“高校智庫定位于發(fā)揮戰(zhàn)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養(yǎng)、輿論引導、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1]。高校智庫作為目前中國最具潛力的新型智庫,應在國家“資政、啟民、伐謀、孕才”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2]。培育和建設地方性民辦本科高校智庫,是一種及時和前瞻的選擇,也是地方性民辦本科高校實現自身社會使命,并展現自身獨特價值的有效平臺。

2.地方性民辦本科高校實現發(fā)展突破的新契機

當前,地方性民辦本科高校以本科學歷層次為主,滿足了區(qū)域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教育愿望。利用高校智庫平臺,面向社會、面向市場培養(yǎng)各類應用型人才,滿足了區(qū)域人才的需求。培育建設高校智庫平臺,不斷推出符合當地政府和社會需要的智庫產品,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決策需要的同時,反哺本校跨學科建設、品牌建設,以高校智庫的影響力帶動自身特色品牌的競爭力。

3.地方性民辦本科高校智庫培育建設的意義

地方性民辦本科高校是針對地方經濟、社會生活發(fā)展需要提供的學術傳播、職業(yè)培訓及大眾教育。地方性民辦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四大基本功能與智庫的政策、戰(zhàn)略研究、對外交流功能有交叉融合之處。因此,建設地方性民辦本科高校智庫意義非凡。

(1)高校智庫為民辦本科高校提供了外部連接的橋梁

服務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一直以來是地方性民辦高校與外部連接的一個途徑,可真正能在服務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創(chuàng)新驅動的能力還是較弱的,如能通過高校內部的智庫打開這條通道,不僅是對高校智庫建設的挑戰(zhàn),也將是對地方性民辦本科高校自身建設的挑戰(zhàn)。通過“人才連接”和“產品連接”,利用“旋轉門”機制,使得民辦高校的人才與政府、企業(yè)及其他社會成員暢通交流,既培養(yǎng)了各類人才,又為地方資政、啟民發(fā)揮了有效功能。

(2)培育建設高校智庫可整合教育教學資源

在地方性民辦本科高校中建設智庫,能更好地整合全校的科研方向和力量。地方性民辦本科高校的學術研究以地方經濟社會需要和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為目標,突出理論知識及科學技術的傳播、運用,使科學知識轉化為生產力,提升地方經濟的競爭力。這些研究往往需要不同學科科研力量的相互協作和支撐[3]。

地方性民辦本科高校智庫的內涵

1.什么是高校智庫

智庫(Think Tanks),最早由美國學者保羅·迪克遜提出。作為智庫分類中獨特的一類,高校智庫源于大學自身的發(fā)展。20世紀80年代后,伴隨大學逐步形成的社會服務功能,大學開始從社會的邊緣走到了社會的中心,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需要高校作出相應的貢獻,而此同時,政府在經費上投入縮減,導致大學開始向市場尋求新的經濟來源,這個過程,其實就是通過智力資本的運作,以產學研用的方式,實現知識的資本化。由此可見,高校不僅能作為智庫,而且越來越需要扮演這樣一種角色[4]。

在我國,高校智庫廣泛地存在于國內知名大學中,形式見于各個大學中的研究所、研究院或研究中心。相對于其他類型的智庫,高校智庫具有學術傳播及創(chuàng)新的任務,學術研究氛圍相對濃厚、研究人員相對主動、自由,研究方向涉及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熱點、難點。特別是國內一流大學,利用自身的綜合優(yōu)勢,研究成果還會影響到經濟、社會發(fā)展[5]。

2.什么是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

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聯合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了《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對“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做了頂層設計,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不僅保留智庫的常態(tài)及特征,還進一步要凸顯具有各自特色的、新型的特點。比如現在涌現出的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高校智庫聯盟、學校與行業(yè)共建的專題數據庫等。在響應國家號召和順應時代需要的形勢下,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在實體形態(tài)上、價值體現上、成果表達方式上都有了新的嘗試和突破。這類組織在發(fā)揮知識創(chuàng)新與傳承、政策研究與輿論導向、人才培養(yǎng)與國際交流等方面的功能時,也提升了高校品牌競爭力。

3.地方性民辦本科高校智庫的屬性

地方性民辦本科高校智庫是建設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中的產物,其屬性與地方高校及智庫的特征密切相關[6]。

(1)地方性。從學校的性質來看,地方性民辦本科高校一般是地方政府根據轄區(qū)內社會經濟發(fā)展需要而創(chuàng)立的,具有明確的區(qū)域需求指向,承載著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功能。從地方高校的特點來看,地方性民辦本科高校的辦學資金來源于地方政府,不僅生源來源于本地區(qū),畢業(yè)生的就業(yè)目的地也多為辦學所在地。另外,地方性民辦本科高校的專業(yè)設置、教學科研實踐、產學研活動、科技成果轉化等主要依托或結合地方社會經濟發(fā)展而進行,肩負著推動地方經濟發(fā)展,繁榮地方文化,為地方政府決策和發(fā)展規(guī)劃提供重要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的重任[7]。

(2)應用性。地方性民辦本科高校是高等教育體系在走向大眾化后發(fā)展起來的大學,此類高校在發(fā)展初期一般側重教學,視培養(yǎng)實際可用的人才為己任,更關注科學技術在經濟社會中的應用。因此,地方性民辦本科高校所從事的學術研究側重大眾生活的普及性,生產一線的技術創(chuàng)新性,都體現了地方性民辦高校智庫的應用性屬性。

(3)特色性。為發(fā)揮社會服務功能的地方性民辦本科高校只有辦出特色,才能提升影響力和競爭力。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是高校的使命,也是高校的立足點。對民辦本科高校而言,傳統特色大學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是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也是新型高校智庫建設的指導方向。因此,地方性民辦本科高校智庫發(fā)揮特色性屬性,在體現學校自身特色和優(yōu)勢的基礎上,為地方提供資政、啟民的貢獻,與地方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

地方性民辦本科高校智庫培育建設的突破點

第一,范疇突破。地方性民辦本科高校是一類綜合性的本科高校,為地方提供人才、技術的同時,還是滿足地方人民群眾精神追求的學術教育。隨著高校智庫的引入與培育,地方性民辦本科高校在人才培養(yǎng)上應增加學術內涵,在學術研究上增加科學性,為提供符合事實、符合規(guī)律的決策,向基礎研究擴展。以新型高校智庫為平臺,轉向以應用研究帶教學。

第二,多元化突破。地方性民辦本科高校對社會需求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接納性,社會服務對象十分多元化,有上層建筑、生產領域以及人民生活領域,民辦本科高校多元化的發(fā)展策略必將引導高校智庫的多元化發(fā)展。一是引導高校智庫人才培養(yǎng)的多元化。加強高校智庫與社會交流,吸納不同工作經歷、不同學術背景的個人或團體參與,形成思想創(chuàng)新的交流智庫。二是突破實現資金來源的多元化。民辦本科高校智庫發(fā)展需要充足的資金支持,僅靠學校自身的經費支持必會捉襟見肘。因此,應充分吸收來自政府、企業(yè)、行會、國際國內基金會、個人等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成為“資金蓄水池”的同時,也變成“交流蓄水池”[8]。

參考文獻:

[1]中央政府門戶網站:《教育部印發(fā)“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www.gov.cn,2014,2。

[2]王文:《重建中國智庫》,《文化縱橫》2014年第5期,第84-88頁。

[3]北京聯合大學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課題組:《探索應用型大學發(fā)展之路》,《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4]姜朝暉:《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內涵、特征及定位》,《高校教育管理》2016年第3期。

[5]王輝耀、苗綠:《大國智庫》,人民出版社,2014,8。

[6][7][8]高振強:《地方高校智庫的屬性及其發(fā)展策略》,《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1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