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新技術、新觀念在微縮模型制作中應用的可能性
作者:于樹耀 西安美術學院影視動畫系 陜西西安
發布時間:2018-07-23 16:35:3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平時,人們提到微縮模型或者是沙盤模型,一般會想到售樓中心的沙盤模型或者戶型圖,因為這跟平時的生活聯系相對比較密切。這些沙盤模型除了戶型不一樣、顏色有差別,面積不一樣、形狀有差別之外,制作方法和選材都大同小異,所使用的植物、草地、地面材料都是標準化生產的模件。這些模型看上去干凈、木訥、沒有生機,就像一個冰冷的立體盒子和虛假的世界。這樣的生活經驗和西安美術學院影視空間造型工作室制作的一批模型形成了非常強烈的對比。這批作品在選題內容上深入生活,制作工藝和技術方法多種多樣,對材料的選擇、使用更是意料之外,所呈現出的效果和情感表達使人印象深刻。這些作品呈現了一定的趣味性,纖毫畢現地表現了時間和人行動留下的痕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細致入微的人性化日常觀察。本文僅限于結合這些作品案例,試圖作一個簡單梳理,初步探索微縮模型制作的可能性。
【關鍵詞】新材料 新技術 新觀念 微縮模型 可能性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安美術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立項編號:2016XK011)。
前 言
在相關院校的課程體系里,模型制作相關課程的目的除了建筑環藝設計空間示意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用途就是為影視劇拍攝提供前期或者后期的景觀再現,并進行技術訓練,一般是在戲劇、電影等專科院校開設。因此,在以藝術創作為主的美術學院里設計這個專業課程也有一定的優勢,可以發揮跨學科跨專業的優勢,既能為電影工業發展提供服務,也可以作為更為獨立的藝術創作,使學生未來的發展機遇更加多樣。
新材料與新技術在微縮模型中使用的必要性
本文所提及的微縮模型屬于高度仿真模型,跟常規的建筑示意沙盤在功能上有共性的存在,也有本質的區別,甚至不同的選題都需要不同的選材和技法。它們在材料選擇和技術使用上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例如:板材、木材、膠、配套工具等。一般建筑沙盤模型選材比較單一、模式化,裁切方式、組裝方式和黏合方式比較流程化,這是由其商品化的性質和簡單的示意功能所致,需要控制成本,用短、平、快的制作工藝實現其商業價值。
仿真模型則完全不行,除了基本的空間示意功能之外,還需要做舊,需要在比例、質感、空間呈現上達到細致入微的效果。這就要求制作者必須根據選題深入生活,進行觀察、測量和參考,然后還要根據選題進行材料選擇,有一些材料是可以買到的,例如顏料、模型專用的木板木條等;有一些則買不到,需要使用半成品進行加工,或者借助于某種材料結合新的技術、手段制造一種“新材料”進行替代。根據所選擇的材料屬性不同,所需要的裁切、黏合、上色等技術方法也完全不一樣。例如房頂的瓦片,普通沙盤模型可以直接采購不同比例的瓦楞紙根據面積裁切進行使用,觀眾看了之后沒有人覺得它不是瓦片,并且會主動理解這是做的示意模型,已經具有某種程度上的“假定性”。而仿真模型或者電影工業體系里用來拍攝的模型則不行,如果直接使用統一模具生產的瓦片進行制作,哪怕顏色效果做得再真實,其在形狀上的規律性還是會“提示”觀眾,這是假的,在電影里這叫“穿幫”。那么應該使用什么樣的材料呢?這似乎沒有標準答案,不同的比例關系、不同的花紋質感有不同的選擇或者需要有針對性的“制作”。
現通過幾個不同的案例進行說明:有一位同學在進行瓦片制作的時候試驗了很多辦法都不夠理想,最后通過“材料再造”的方法很好地解決了問題。她抓住了房頂瓦片最主要的兩個特征,一是形狀,另一個是質感。這位同學找來一些跟瓦片完全不相關的圓管,把它破開,然后根據瓦片的大小剪斷,上色,再根據層次關系進行做舊,最后像真的蓋房子一樣一片一片安裝上去,如此怎么可能不像真的瓦片呢?從材料的角度來講,這難道不是一種人為制造的“新材料”嗎?當然選擇什么材質的材料和使用什么樣的技法是密不可分的,因為不同材質的著色性能和持久性不一樣,有的材質容易著色,有的材質需要使用特殊的裁切和著色技法。
另外一個案例采取截然不同的方法,因為比例太大,瓦片太小,很難達到惟妙惟肖的效果,該同學采用的是先進行雕刻塑形,再用AB水翻制的方法得到所需比例和質感的瓦片,然后再通過做舊和其他方法處理,最后達到效果。還有一個做磚的案例也很有意思:有一位同學在制作一面磚墻,縮小后的磚墻面積比較小,做的磚很難達到滿意的視覺效果,買來的現成品材料又非常概念,不好使用。最后該學生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把一塊磚頭砸得粉碎,再把粉末攪拌成磚泥,小心抹勻做成磚墻,又把表面的細節進行處理,這樣自然生動的效果馬上就出現了。
前邊幾個案例不難看出,不同的選題,不同的質感要求,甚至是相同的質感效果都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出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不同的質感和效果需要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去尋找新的材料和技術可能性。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3D掃描和3D打印等技術設備功能越來越強大,很多選題和質感呈現也更容易實現。
材料選擇與觀念表達
筆者將模型與置景的課程分為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強調對現實生活的細致觀察和時空質感的呈現,第二個環節強調綜合材料的運用和特殊時空構成的可能性探索,并進一步尋找新的可能性。今天,藝術表達和評價體系越來越多元,在美術學院這樣的學科背景下,該課程設計可以發揮跨學科跨專業的優勢,既能為電影工業發展提供服務,也可以作為更為獨立的藝術創作,使學生未來的發展機遇更加多樣。
陶瓷模型作品《夢之床》就是在這樣的指導背景下產生的。在這件作品方案形成之前,筆者跟作者有過幾次詳細的溝通,在這個過程中筆者發現,他們中很多人在面臨困境的時候,更愿意“躲在”自己架子床上的布簾空間里,更加依賴那個小小的“世界”。對此,筆者建議,你們既然那么喜歡這個空間,為什么不把這個空間和生活細節制作出來呢?很快,筆者的建議就得到了相應。那么,怎么做?用什么做?在哪里做?一系列的可執行性細節問題全部擺在眼前了。最后,大家結合所掌握的技法,從溫床的概念出發,找到了陶瓷這個易碎的材質,所有問題迎刃而解,作品大獲成功。
針對這些作品,2014年大家在西安美術館做了題為“模幻現實主義——一個有關微縮景觀的藝術試驗”的大型藝術展覽。2015年我們又創作了一批新的作品,對此大家策劃了一個被稱為“綠方體”的展覽。之所以叫這個題目是因為在創作時,大家關注了很多城市以及城市周邊的建筑,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飛速發展,包裹在綠色防護網之下的“方盒子”也越來越多,它的一個主要功能就是“防護”作用,我們正好借用了它的這種防護性來做文章。更深層次的表達是希望提醒有關人士關注那些即將丟失掉的傳統建筑和市井文化,它們也需要“防護”。基于此,我們稱其為“綠方體”,這也是大家對微縮景觀的再度創作。
圍繞著這個課程核心,學生們除了具備扎實的模型制作技術外,同時也具備了面向現實世界的獨立探索能力和表達能力。學生戴敏的作品《釘子戶系列模型》就是在不斷關注現實社會拆遷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探索完成的。
微縮模型的可能性
在美術學院設置面向電影工業體系創作的專業和課程有一定的難度。面對全球化和國內蓬勃發展的電影工業,相關專業藝術學院開設模型制作課程的戲劇與影視美術專業是一種工業體系的從屬性布局,要為電影工業系統培養一個成熟的技術人才。西安美術學院經過近幾年的實踐和總結,認真地分析了實踐特點,逐漸清晰目標和方向。微縮模型制作課程體系建構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我們從材料出發,對當下社會現象提出發問,對人和時間留下的痕跡,用扎實的藝術表現技法以及豐富的材料語言和技術手段,以一種超越常規的質感、模幻的方式來對應現實背后的真相。基于以上的思考與實踐,我們呈現出了一批具有想象力的模型作品。模型制景課程也成為學生了解社會現實生活的切口,成為一個發現自我的旅程,相信這也是一個藝術家一步步成長的足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