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校設計色彩課程的改革探索
作者:馮 惠 西安工程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 陜西西安
發布時間:2018-07-23 16:26:3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隨著現代教育改革的深化推進,高校專業課程體系及內容不斷完善和發展,緊跟社會發展需求,以職業發展為目標導向,注重培養兼具理論與實踐技能的應用型人才,而色彩課程作為設計專業最基礎的內容,能夠培養學生基本的色彩認知和表現能力,是教育改革中的重點,但一直以來沿襲的是普通高校的教學模式、內容及方法,未凸顯其自身教學特質,制約了教學實效性。為有針對性的進行課程改革,本文明確了設計色彩課程的目標定位,梳理現存問題,據此給出了課程改革路徑,以推進設計色彩課程的突破性發展。
【關鍵詞】高校 設計色彩 教學目標 現存問題
基金項目:西安工程大學2016年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藝工結合培養模式下的設計基礎課程教學的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16JG42)。
中圖分類號:G712;J20-4 文獻標識碼:A
設計色彩課程作為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中基礎性的內容,目的在于培養具有色彩識別、藝術審美、色彩表現及創意表達能力的設計人才,該課程內容的設置與教學對學生繪圖構造、設計造型能力的提升具有關鍵性影響。因此,成為各類高校的必修課程之一。然而,一直以來該課程并未擺脫普通高校教學模式的影響,在內容設置、教學方法上均未凸顯其自身特性,缺乏教學針對性,從根本上制約著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隨著現代教育改革的深化推進,高校的層次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逐漸明確,從根本上驅動了設計色彩課程的改革發展,如何在規定的有限課時內,明確教學目標,重新整合課程內容,更新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了解和掌握色彩搭配、造型及運用的規律,形成設計專業必備的色彩素養,是當前該課程改革面臨的首要問題。
高校設計色彩課程的目標定位
1.重視對學生主觀色彩意識的培養
色彩是充斥我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元素,是視覺感知中最為敏感的信息符號,在信息傳達、藝術設計及表達中發揮著獨一無二的作用,設計色彩課程是以色彩為語言載體的基礎性課程,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對色彩的感知、審美、創造及設計能力,即主觀色彩意識,這是所有設計專業的基本要求。設計色彩是在對色彩基礎理論和美學規律認知的前提下,通過主觀感知、想象和創造,力求以簡單的色彩表達設計內容的基調和特征,最大限度地發揮點、線、面無縫銜接,相互呼應的視覺效果,從而獲得與原有自然色彩相互關聯又有所區別的色彩效果。基于此,設計色彩課程內容應該注意涵蓋色彩基礎理論知識、寫生色彩學、創意色彩學及色彩構成學等內容,確保色彩課程體系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讓學生突破固有思維和模式,為獨特設計風格的形成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注重學生色彩創意表達能力的培養
設計色彩課程設置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主觀色彩意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對色彩進行創意表達,以豐富多變的色彩增添藝術作品的創意與內涵。教學中,必須深化學生對色彩概念的“再認知”,讓學生真正了解色彩是一個系統的、關聯互動的有機整體,弄清創意設計不只是自然色彩的“寫實性”和客觀色彩的“再生性”,而是一種藝術設計與色彩融合的獨特表達。同時,課程教學中應該引入目前色彩領域最新的思維理念及設計成果,拓展學生的視野。通過創意設計問題的設定,引導學生積極學習和運用水彩、油畫、丙烯色粉等進行多元化創意設計,獲得多重感知經驗,為藝術設計中色彩的創意表達提供有效支撐。
高校設計色彩課程中存在的顯著問題
1.課程內容設置不合理,缺乏與設計專業的有效銜接
設計色彩課程是以培養學生色彩認知、審美及設計能力為導向的,在高校該課程被放在開學之初,作為藝術設計的“入門”基礎,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色彩理論知識、邏輯思維、圖形構造、審美設計等學習和訓練,逐漸向藝術設計的專業內容過渡。一直以來,藝術設計是依附于美術專業而生存和發展的,色彩課程無法擺脫傳統美術專業教育的內容,許多基礎知識偏離了藝術設計的新潮流、新趨勢,與專業之間的銜接性較差,學生無法將所學色彩知識與藝術設計專業內容充分融合,只能進行機械性的模仿,而不能真正理解和消化色彩理論知識。教學過程仍然以寫生、臨摹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和表現能力,這很容易使色彩教學陷入美術繪畫的狹窄范疇,背離了該課程設置的初衷,無法真正提升學生主觀色彩意識和創意表達能力。
2.教學方法發展滯后,無法滿足課程發展需求
一直以來,色彩作為視覺工具,多被用于為藝術作品“增光添彩”,發揮著“修飾性”的作用,從形象構造、繪圖設計到圖形繪制,每個設計目標的實現均離不開色彩這一視覺元素的輔助,但是色彩并不是主題,而是依附于主題設計的“適應性手段”,這就造成了高校對設計色彩課程的“怠慢”,從思想上未能充分重視,教學方法相對滯后,教師是教學的主體,處于絕對主導地位,采用“一刀切”“灌輸式”進行教學,沒有進行差異化教學,且教學中多以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和技法教授為主,該種“程式化”的教學方法,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思維受限,色彩感知、設計及創造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高校設計色彩課程改革的主要著力點
1.明確教學目標,重新整合課程內容
設計色彩課程作為藝術設計專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學生主觀色彩意識和創意表達能力的職責。因此,其課程內容既要注重色彩基礎知識的傳授,又要關注能力發展,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以往色彩課程與“色彩構成”分割不清,與專業銜接不暢,直接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須重新整合課程內容,突出該課程的針對性。從目前的課程內容來看,其內容繁雜且無序,需要加大力度進行規范性梳理,秉承科學性、藝術性、系統性的原則,根據相關教學經驗和教材,進行探索、總結,并有選擇性的將色彩設計的最新理論知識、實踐內容引入其中,借鑒和融合。
2.更新教學方法,以適應課程發展需求
自古以來,教師的職責被定位為“傳道授業解惑”,但實踐教學中,教師的職責并不限于此,其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教學相長中的參與者,教師與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而非傳統教學中“教”與“被教”的關系。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自身理論知識水平參差不齊,有些學生理論基礎差,無法在短時間內理解和消化單調乏味的色彩理論知識和數理關系,更不用說色彩設計及創意表達能力的形成和發展了。因此,設計色彩課程教學方法的更新和變革迫在眉睫,應該努力轉變教師主導性地位,師生可以進行角色互換,由教師設定色彩設計問題,學生根據預設問題進行創新設計和教學表演,進而在師生互動中養成主觀色彩藝術和創意表達能力;教學方法應該遵循由淺入深、由簡入繁的規律,應該以自然色彩的主觀感知和藝術表現為切入點,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進入主觀寫生、臨摹和自主設計階段,并在色彩設計、繪圖寫生、圖形構造教學中,充分引入多媒體技術,開創新型的圖像和色彩表現效果,給予學生新的視角創新、新的思維訓練,并通過色彩搭配、設計及創意表達等多種教學活動,來鍛煉學生的主觀色彩感知意識和能力,從而為藝術設計專業知識的深化學習打下堅定的基礎。
結 語
設計色彩課程是藝術設計專業設置的一項基礎性課程,最初依附于繪畫色彩,后逐漸發展成為獨立學科,最早由清華美院以平面構成、立體構成及色彩構成三大教學體系形式引入的,以色彩語言為基礎,通過培養學生的色彩感知、審美及運用能力,為繪圖造型及設計構成奠定良好基礎。但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設計色彩課程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藝術設計專業發展需求,要扭轉現狀就必須努力創新課程體系,變革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水平,提升學生的色彩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使其能更好的適應未來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張艷:《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色彩構成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藝術科技》2014年第27卷第1期,第332頁。
[2]門超:《高校平面設計專業〈色彩構成〉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第19卷第4期,第67-69頁。
[3]金君:《高校動畫專業美術基礎課教學探討》,學位論文,南京藝術學院,2013。
[4]張艷:《基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需求的〈色彩構成〉課程教學改革研究》,《大眾文藝》2017年第5期,第228頁。
[5]李銀秀:《高校以學生為主體的色彩課堂教學改革探索》,《藝術教育》2015年第8期,第135-13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