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熱情”奏鳴曲第三樂章教學研究
作者:陳 青 西安音樂學院 陜西西安
發布時間:2018-07-23 16:21:4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貝多芬善于創作器樂作品,交響樂、器樂重奏和鋼琴曲都是其所擅長的音樂題材,尤其是他創作的鋼琴奏鳴曲,對鋼琴音樂的風格演變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其32首鋼琴奏鳴曲更是被后人稱為鋼琴音樂的“新約全書”。鋼琴專業學生對貝多芬奏鳴曲的演奏是必不可少的,本文通過對“熱情”奏鳴曲第三樂章教學方式的研究,簡要介紹自己多年來的鋼琴教學經驗,以期為各位同仁提供借鑒。
【關鍵詞】貝多芬 “熱情”奏鳴曲 第三樂章 教學方式
在古典主義奏鳴曲中,貝多芬所創作的奏鳴曲成為領軍者。“熱情”奏鳴曲將多變的形象與曲式結構和諧統一在這部作品中,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貝多芬在創作時不僅對表現技法進行了一些改變,還對和聲語匯、調性布局以及主題的發展等要素都進行了戲劇性的改變,使其思想蘊含在充滿沖突、極具動感的音樂形式中。
“熱情”奏鳴曲第三樂章曲式教學分析
1.引子(1-19小節)
第三章的引子部分,在一開始就用多個同音反復呈現,營造戰斗前沖鋒的緊張氣氛。隨后,第7小節用模進手法進行,第8節中的顫音表現了作者對光明的渴望(見譜例1-1),之后的部分由下行的十六分音符構成,在這旋風式的節奏中營造動蕩的戰斗氛圍。
譜例1-1
2.呈示部(20-117小節)
在引子之后,呈示部以十六分音符的快速來表現戰況的擴大,人們百折不撓的勇氣。第20-35小節是主題部分,音階式風格的樂句預示著戰斗即將開始,在重要的位置低聲部對高聲部加以強調,宣告“只要堅定自身信念,團結一致,人們最終會取得勝利”。
第36-63小節出現了新材料,開端是在低聲部的旋律中悄悄述說,伴奏部分為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交替出現。整個小節用復調的表現方式,將戰士在激烈戰爭中所呈現的搏擊、挑戰、不甘示弱、堅強等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
第64-75小節是主題與副主題的連接段,將第一部分主要主題的音樂材料轉到副主題的調性上進行表述。在這一小節中主題旋律與伴奏都為十六分音符,通過這種一致的伴奏音型,展現戰事激烈的場景。
第76-95小節是副主題的表現段落,由那波里六和弦進行變奏的重復,在高聲部、次中音聲部出現。主旋律節奏每一拍前的休止符都讓整個段落更加靈動,伴奏的旋律更堅定地奏響在戰士的心中。在小節的末尾,變成八度以加強緊張的情緒。
第96-117小節為呈現部的尾聲部分。高聲部的旋律先于低聲部一拍進入,最后兩小節只有低音部出現。整個小節的情緒比之前更為激烈,戰斗的隊伍漸漸壯大,聲勢也隨之擴大,隨后在小節尾部弱下來,給予一定的調整時間,為下次戰爭蓄積力量。
3.展開部(118-211小節)
展開部為第118-211小節,在呈示部已有素材的基礎上增加了新材料,使之成為卡儂風格的段落,這種風格不單對戰士的信念進行了鞏固,而且還起著鼓舞士氣的作用,讓英雄們充滿力量。這一小節可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在第118-134小節中,力度經歷了一個跌宕起伏的過程。力度剛開始為pp,之后經過兩次的醞釀達到sf,又立刻回到p。在極具波折的旋律中,讓聽眾體驗過山車似的酣暢。
第二部分:在第134-158小節中,sfp切分音使這一小節充滿了力量。在這一節中,旋律的跳音都充滿了動感,特別是在單音上,彈性充足展示了強烈的意志。重復樂句的運用給人充滿力量的體驗,第142-150小節出現的樂句隨后以疊入的方式再一次出現在第150-158小節中。
第三部分:第158-211小節為再現部的準備部分。在第158-168小節中,旋律又回到主題旋律上來,整個小節力度漸漸增強,展示戰場的壯烈與殘酷,給人一種威嚴的氣氛。第168-175小節左右手節奏交替,力度漸強再漸弱,反而更加扣人心弦。第176-211小節開始時,和弦的運用由兩個三小節分解并加上休止符,力度漸漸降低,之后一小節一個休止符,緊跟著一個琶音形式為再現部的主和弦作鋪墊。
4.再現部(212-301小節)
再現部的旋律基本與呈示部相同。只有在第220-228小節中出現了新的模式,使音樂更有力,充滿著堅定的、勇往直前的氣概。
5.尾聲(316-361小節)
第316-361小節為結束部,這也是奏鳴曲中最具有爆發力的結尾。在第316-334小節中出現重復樂句,第一句由F小調到C小調,第二句從降A大調開始,主調結束。這兩句調性形成對比。演奏時,在二分音符的彈奏上要充分,八分音符的斷奏要果敢、清楚,要有力度之間的強烈對比,凸顯興奮的感情。第335-350小節依然是重復樂句,第二句是對之前的高八度重復,低聲部的伴奏以分解和弦式進行。在第351-361小節中,每一小節中主、次拍上都有重音,使旋律勢如破竹,勇猛前進。在結束段落的六小節中用反向的琶音方式,從高音區下降到低音區,最后在三個主和弦中震撼落幕。
“熱情”奏鳴曲第三樂章演奏教學方式
1.演奏速度的教學
該曲前兩個樂章的思想與實質歸納體現在第三樂章中,所表現的是在其所處的特定時代,作品中有異于其他的、更極為勃發的激情,音樂的速度也與此相應,要比常規快板的速度更快。貝多芬將速度設定為靠近“快板”,并局限在“不過分”,既可恪守古典音樂的風格,又能保證演奏的質量,還能防范速度太快會進入結尾已設定好的“急板”。“不過分的快板”即是對演奏速度的預設與駕馭,是為確保樂曲準確演奏、完美展現作品及其性質、格調,不出現較大偏差的有效方式。這個標記也出自作品自身的需求,體現了作者的藝術使命和演奏者的職責。貝多芬標記速度的實現需要留意下面幾點:首先,符合古典音樂的風格,形式制約內容,理智制約情感,具有嚴謹的結構,高雅而不失從容,和諧而不失清晰,適度而不失崇高。其次,把握樂曲的內涵,并展現其風格。要了解音樂的內容,展現具體的細節,還需留有一定的空間供聽眾回味思索。因此,要控制好情緒,注意分句、句法、語氣的細節,避免粗劣演奏。
“德奧鋼琴學派”的音樂家們善于演奏偏向于理性的古典音樂樂曲,第三樂章的速度之快,尤其體現在末尾部分,竟為?=208,能夠將速度運用到這樣的極致,在“德奧學派”的鋼琴家中也是罕有的。施納貝爾的演繹力量性沖擊感強勁,在一波承接一波的快速音浪里將情緒送上巔峰。布倫德爾最為穩健、縝密,他將這一樂章的速度穩定在?=132,結束部分僅為?=172,速度、節奏都較為平緩,更易為一般的學生掌握,因而是教學中通常使用的范本。肯普夫較之前兩位的區別在于速度的起落較大且更具動感,尤其在速度的把控上更為自由,當然這也是僅相對于“德奧學派”的音樂家。
2.演奏力度的教學
這首奏鳴曲中用來“描述”內容和呈現音樂的主要形式就是通過力度,不同的力度記號有不同的內容,可以給予音樂靜謐、懇切、回憶等特質。例如,表達強烈的情感或感情的高潮可以用ff,同時還可以用來體現緊張的氛圍;“dim.”“cresc.”的漸弱、漸強可以體現感情的起落,可以描摹離別、相遇的情境。所以,力度的把控在樂曲演奏中十分重要,如何以此來體現整體的布局,也需要仔細斟酌。在對主題、副題表現和展開的過程中,形成持續增強的趨勢,結尾處尤為突出,音樂也到達高潮,有了勢不可擋的趨向。而在高潮前的幾個小節,作曲家使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先用ff-p的力度,之后保持逐漸減弱的趨向,使樂曲欲語還休,將情感調動得淋漓盡致。
3.斷奏方式的教學
(1)彈撥
彈撥是將手指尖貼琴鍵之后,向回鉤的充滿爆發力的動作,在演奏中會形成尖銳、犀利的斷奏效果。“熱情”奏鳴曲中在快速行進中的跳音,以及持續的同音彈奏中都可以使用這種技法。在練習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彈撥技巧的細節動作。演奏家郎朗與布倫德爾在處理第三樂章(142-154小節)時就用了彈撥技法,使聲音充滿力量。
(2)手腕斷奏
這種彈奏方法要求手指在彈奏時稍微繃緊,手腕控制運動,指尖落鍵之后迅速反彈,依靠快速彈性造成清脆的跳音效果。在彈奏“熱情”奏鳴曲第三樂章尾聲部分(328-334小節)的跳音和弦時,用手腕斷奏的技法能讓聲音清脆、響亮,如同凱旋的號角聲。
“熱情”奏鳴曲蘊含了波瀾壯闊的氣勢和極度高昂的熱情,是貝多芬對時代的領悟與感知。這一樂章最大程度地擴展了鋼琴演奏在力度上的運用,強烈的力度對比是這部作品的首要格調,力度的結構安排與節奏、韻律及曲式等音樂元素緊密聯結,使樂曲有了鮮明的特性,在音樂領域開辟了新的方向。因而,速度與力度都是音樂的主要表現形式,在作品邏輯的布局、情感的傳達、練習的方式上,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于潤陽:《西方音樂通史》,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2]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3]周午、苗笛:《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研究——以〈熱情奏鳴曲〉》,《金田》2011年第9期。



